作者:万仁涛(河南厚朴养老集团)。全文约1700字,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今年3月31日,成都万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一纸闭店公告,宣告了经营7年、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锦园城市照护中心﹒幸福家养老公寓黯然退场。 成都万科幸福家养老公寓内景,图源:老友趣团队 再往前,曾经红遍北京城、叫好又叫座、有着光辉历史的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运营不到一年后,同样因为“经营不善”而选择关门,一颗新星成了“流星”。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这几年。 那么,养老服务这个行业,到底还能不能干? -01- 中国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加剧的老龄化速度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扶持政策陆续落地,政策风口还在持续; 随着50后、60后进入养老服务需求强盛期,养老观念、养老消费能力都在快速发生转变; 养老服务多元化催生了服务供给多元化,政府与社会力量探索、创新养老服务供给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 凡此种种,算是老调重弹,但也是业内共识,这些共识无不昭示着养老服务这个行业的美好前景。 -02- 一是投入大、回收慢、难盈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难以回避的问题。 以民办养老机构为例,初始投入成本多是租赁土地或者物业,租金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需要自行投资建设的,资金压力更大,盈利难题凸显。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民办养老机构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资金来提升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前述发布闭店公告的成都万科幸福家养老公寓,其前期就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这或许是导致其黯然收场的原因之一。 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乔晓春教授的一项研究指出,北京市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十分严峻,超过60%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北京市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城市了。 二是难以突破的“上限和下限”,给养老服务机构留下十分有限的“运营操作空间”。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在经营中存在很难突破的“上限和下限”。 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大头,而护理人员的最低工资收入是刚性的,是下限,它决定了机构的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收费定价不仅要考虑运营成本或保证护理人员的最低收入,也受当地老年人收入状况的影响,这是一个上限,它决定了机构的运营收益。 在市场作用的条件下,成本和收益的平衡点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并可以进行操作化处理。然而,由于上限和下限都是刚性的,从而并未给机构留出多少可以操控的空间。 由于经营者可操控的空间很小,从而会导致一些机构的运营成本可能会大于收益,而处于亏本经营状态,甚至出现倒闭。 三是政府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养老服务机构的亏损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获得了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后,养老服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但其经营压力并未因此而减轻,发展仍然步履艰辛,根本原因在于上下限的刚性约束并未解除。 乔晓春教授的研究显示,从北京市养老机构的整体情况来看,养老机构处于盈余状态的占4.0%,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的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可以看出养老机构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靠养老机构来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体而言,养老服务业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无法赚快钱;养老服务不仅仅是产品,背后要有服务的跟进,产品和服务一定是老年人或特定群体最需要的一部分,要和群体需求紧密结合。另外,产品和服务还需要链接着专业的经营。 产品、服务与运营,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在风高浪急坑多的蓝海里立于不倒之地。 -03- 如果仅仅是想挣点快钱,不妨找找别的路子,没必要在养老这个行当里“死磕”,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费钱又费命”。 如果确实看好这个行业,被它美好的前景深深吸引而无法自拔,那就反复论证、慎重决策,先干个投资规模小一点的,试试水再说。 如果有钱有资源强烈的为老服务情怀,不干养老余生会悔恨不已,那还说啥?干吧!为情怀买单,咋滴都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