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的社交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人经常把天聊死,气氛瞬间变得微妙甚至尴尬。 而在亲子关系里,也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聊好天。 昨天,在路上看到一对母子正在聊天,儿子很兴奋地说起今天在兴趣班新认识的朋友,妈妈反应平平,听完孩子的话,认真地嘱咐道:“可别让人家耽误你上课!你是来学习的,你是来交朋友的嘛!” 孩子一脸不悦,很生气地扯了扯书包带子:“我们上课的时候又没玩!” 母子俩聊天就这样不欢而散。 现实中,多少父母也是这样。 我们渐渐发现,越是随着孩子长大,越是有太多难以表达的爱。 曾经无话不说的孩子,开始不愿意跟自己分享生活和心事了。 大多数父母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亲子间的沉默,当成孩子长大的标志之一,实际上它反映的是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常常忽视的一些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说话,但是有多少是无效沟通? 在父母的聊天话术里,以下这些方式,最容易让亲子关系逐渐变得疏离。 第一种:评价太多,道理太多 为何很多父母与孩子聊天时总是会不欢而散?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总是过分努力地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指指点点,单向输出各种各样的大道理,试图改变孩子,从未真正地倾听、理解孩子的需求。 每一句道理背后,都是无数句“你应该”“你不行”“你不能”“我早就跟你说过”。 这是因为,当父母们试图用长篇大论的道理、严厉地要孩子改变时,孩子会采用回避、反对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 一位家长朋友问我:“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说的越多的父母,往往跟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越多。” 比如,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有了爱美之心,开始在意自己的打扮,有的家长警铃大作,开始教育孩子: “你当前的任务是学习。” “你现在爱美太早了,打扮不是一个学生该考虑的事……” 在孩子看来,过度冗长的说教是一种干预和控制,他的重点是逃离你的干预,确保他们的自由。 一旦孩子在聊天时察觉了家长过多的教育意图,他就会不愿意与你沟通。 如果第一次讲道理没用,后面就需要家长用更多的力气说服孩子。 读到这,家长可能会有疑问:“难道我不能跟孩子好好讲道理么?” 其实,讲道理不失为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两个小诀窍,可以方便我们的道理被孩子听进去。 第一是倾听。 有位心理老师曾经告诉我:“最有价值的沟通工具是真诚的倾听。” 倾听本身就会传达出一种善意。 亲子沟通中,倾听的价值被大大忽视了。 积极地倾听孩子的情绪,就能让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觉,他们甚至会主动寻求你的建议。 第二是做顾问,而不是说教。 跟孩子聊天时,你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但建议不要发号施令。 如果总是以一个教导者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倾诉欲。 第二种,忽视感受,不懂共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对妈妈说: “妈妈,我腰疼!” “你一小孩儿,你哪有腰?” …… 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我们常常会以孩子小为借口,忽视他们的感受: “你会不会太敏感了?” “不至于吧?多大点事情!”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这些话,无疑都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 有这样一件小事: 一个小男孩弄丢了他收集了很久的奥特曼卡册,回家后,一直很伤心地哭着,一旁的妈妈,怎么安慰都没用: “奥特曼那都是骗人的东西!丢了也好!” “你别哭了,不就是一堆卡片嘛!” “好了好了,回头让爸爸再给你买!” 这份卡册孩子收集了很久,里面很多卡片是他天天在小区楼下和其他小朋友交换而来。 卡册也是他的“社交通行证”,小朋友都很羡慕他,每次带下楼,总是能引来一群孩子的注意。 但妈妈的话,反而让他更加伤心了。 她的每一句“安慰”都在提醒孩子:你的爱好,你的感受,不值一提。 其实孩子的感受,远比你想象中更细腻多了。 大人认为很小的事情,在孩子自己看来却可能“比天大”。 沟通技巧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感受上,陪在他们身边,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分担痛苦与喜悦。 如果孩子不再相信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不再觉得父母是关注和包容自己的,失望多了,他就不愿意再对你开口了。 第三种:聊天内容太单一、太“功利” 很多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学习,已经无话可聊,不同的孩子对父母这种聊天方式有不一样的理解。 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价值感来源太单一了,成绩决定了自己是否优秀,成绩决定了父母是否和颜悦色....... 这也是孩子不愿与父母聊天的原因之一,他们在父母这里感受不到任何的爱与关心。 会聊天的父母,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多和孩子聊聊生活,聊聊爱好,甚至是说说废话。 这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恰好也是孩子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父母与孩子聊天,要懂得“说废话”的艺术,不经意的话语里,里面蕴含了爱的表达,情感的流动,孩子也会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会聊天,是父母最应该掌握的教育技巧。 转自 | 钱志亮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