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里的爱 王兴亚 岳母退休前,是一名厂医。她天生一副热心肠,左邻右舍遇到烦心的事都喜欢找她说说,可家里人总觉得她有点唠叨。新冠疫情爆发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渐渐改变了家里人以往的看法,特别是老爷子,经历了生死大考,终于悟出了那藏在唠叨里的爱。 改革开放之初,老爷子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虽说是单位的中层干部,但资历老、威信高,办点事情,大家都给面子。退休以后,老太太成了他的直接上司,很多事情都是老太太说了算。按说两个人的世界,没啥大事,但老太太总会琢磨点事情忙忙。老太太忙,老爷子自然也要跟着忙,因为忙中出错,老爷子没少挨过批评。 老太太长期从事医务工作,对生活中的细节比较注重,家里的清规戒律相对多一些。比如去公共场所前,老太太要强调:上自动扶梯时,手不要按在扶手上。回家后,老太太又要求:到家要先洗手,不换衣服不要坐在沙发上。这对一贯大大咧咧的老爷子来说,的确有些不适应。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俩口没少拌过嘴。拌嘴的起因,大多数是由老太太唠叨引发的,最终又以老爷子的沉默而告终。时间长了,习惯便成了自然。 去年,老爷子生了一场大病。那天中午,老太太精心准备了一桌好菜,老爷子照例端起了酒杯,微抿一口,正怡然陶醉之时,没想到头一歪,口水便从嘴角的一边流了出来,这可吓坏了老太太,但她很快镇定下来,顺势把老爷子平放在地板上,一边掐人中,一边打电话……老爷子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又被老太太硬生生的拉了回来。老爷子住院那段时间,老太太既焦虑又伤心,眼泪好像就没干过。她几乎寸步不离的陪着老爷子,累了,就在床沿上趴一会,到了夜深,好歹能和衣躺在折叠椅上眯一会。又担心老爷子喝水、上厕所的事,再加上隔床病友的呼噜声和病房走道不时传来的嘈杂声,喜欢清静的老太太根本无法入睡,只能闭着眼睛熬到天亮。几天下来,老爷子没怎么瘦,老太太倒是清瘦了许多。 老爷子的那个生日,也是在医院度过的。那段时间,社会面实行静默管理,医院的进出口全封了,孩子们无法前来祝寿,就连生日蛋糕也没地方买,老太太便自己动手,自制了一个带有“寿”字和老爷子属相“鼠”样图案的蛋糕,看上去特别温馨,老爷子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转。在老太太的精心陪护下,老爷子的气色好看多了,看着日渐康复的老爷子,老太太笑了,我们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 老爷子出院后,生活又恢复了最初的模样。老太太的唠叨声依旧,老爷子变得言听计从。在老太太的心目中,老爷子就是个“老小孩”。早晨起床后,老太太要问:温开水喝了吗?老爷子出门晨练,老太太反复提醒:要小心来往车辆。吃饭的时候,一再叮咛:要细嚼慢咽。若是起夜,老太太在迷糊中也不忘关心一句:慢点,别摔着。从早到晚在,在老太太的世界里,差不多全是老爷子的事。老太太对他的好,老爷子是领情的。生病前,一丢下饭碗,老爷子立马就趴到电脑桌前,一坐就是半天,以至于腰椎和颈椎都出了毛病,老太太怎么唠叨都不顶用。如今,老爷子不再迷恋电脑,开始自觉执行老太太量身定制的康复计划,坚持每天健步。从每天的5000步到现在的10000多步。有时候,阴天下雨出不了门,老爷子就在客厅里转圈圈,时间不长,高血压、高血脂的老毛病全消失了。 唠叨,是老太太善意的付出,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老爷子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开始学着做一些让老太太高兴的事,比如老太太买菜做饭,老爷子就主动把菜摘好洗净。餐后老太太收拾桌子,他就主动刷锅洗碗。平时厨房卫生、倒垃圾等杂活全部承包下来。日子久了,老太太逢人便夸老爷子勤快。人都喜欢表扬,老太太、老爷子也不例外。老太太做饭、做菜是把好手,老爷子逮着机会就表扬表扬,老太太一高兴,唠叨自然就少了。 从听不得唠叨到离不开唠叨,老爷子的适应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他那教科书般的适应之道,让晚辈们好好的学了一招。有一次炒菜时,老太太把盐放多了,便自责地碎碎念:瞧我这记性,菜都炒不好。老爷子顺口接了一句:这怕什么,菜咸了就多喝点水,多喝水不上火,对身体还有益呢。时隔不久,老太太在烙饼的间隙去客厅收拾卫生,结果把饼烙糊了,便冲着老爷子吼:这么大的糊味儿,你怎么也闻不见?老爷子知道老太太的埋怨是为了转嫁矛盾,便讨好的接上一句:不碍事,糊了的食物助消化。四两拔千斤,就这样,老爷子巧妙的把唠叨变成了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升华为爱的互动 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一个个画面的拼接。平日里,老太太的唠叨,老爷子的妥协,不经意间,便温暖了无情的岁月。老太太的唠叨里虽然有责备、有埋怨,但更多的是体贴和爱护。老两口在唠叨、妥协中,变得谁也离不开谁。从繁琐小事的唠叨,到不离不弃的陪伴,一年又一年。日子,在老太太的唠叨声中变得有趣,岁月,在老太太的唠叨声中悄然流逝。对于老爷子而言,听一次唠叨并不难,难的是,后半辈子听唠叨不再厌烦。唠叨里的爱,是幸福的另一个注脚,我们家有对喜欢唠叨的“宝”! ...........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