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折叠的“大外屏”设计:炫酷之余、也有隐忧

 三易生活 2023-05-06 发布于湖北

如果有关注最近几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你可能已经发现,折叠屏手机毫无疑问成为了各大品牌都开始发力、且“叫好又叫座”的新热点。

比如就在IDC方面近日发布的相关数据中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大增52.8%。在整个手机市场尚未全面迎来复苏的当下,这类机型的走红显然也直观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对于高端特色产品的追捧,同时也进一步刺激相关厂商在相关产品、技术上的研发和迭代速度。

那么当手机厂商普遍对折叠屏手机投入更多的资源的情况下,体现在相关产品上的最直接变化是什么呢?纵观近年来的相关产品,答案或许就是“小折叠上的大外屏”设计了。

  • 短短几年间,“大外屏”就已然成为了行业共识

早在2020年2月初,moto与三星方面就先后推出了业界最早的两款“竖向折叠屏”、也就是小折叠机型,razr 2019和三星Galaxy Z Flip。其中razr 2019采用了一块2.7英寸,尺寸较大的横向外屏,能提供丰富的信息显示、应用快捷方式等功能,Galaxy Z Flip则仅配备了一块1.1英寸的小尺寸外屏,基本只能用于简单的来电、信息提示。

然而,由于当时三星在折叠屏相关技术上有着大得多的影响力,再加上moto的初代折叠屏手机razr的硬件配置太低,性价比着实没法看。这就使得在小折叠诞生的初期,看似创新的“大外屏”,实际上并没能很快引发消费者和行业的共鸣。

不过当时间来到2022、2023年后,情况就已经大为不同了。

一方面,曾经的“小外屏”代表三星,自Galaxy Z Flip3开始,就换用了尺寸大了一圈、比例更方正、显示面积和功能都显著增强的外屏设计。

另一方面,以moto razr 2022、OPPO Find N2 Flip、vivo X Flip为代表的“大外屏”小折叠机型,则更是将外屏尺寸和形状玩出了更多的“花样”。它们的外屏不仅可以直接用于聊天、拍照取景,甚至还能运行部分APP、藉由专门定制的界面,提供相当特别的“小机身”使用体验。

并且这还没完,在日前的相关爆料中显示,moto和三星方面似乎都有意在下一代的“小折叠”上,将外屏尺寸和造型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其中,moto方面据称更要在下一代razr系列折叠屏机型中用上超过3英寸的“大外屏”。

与此同时,三星Galaxy Z Flip5目前曝光的谍照也表明,它可能会配备一个“文件夹”形状的大尺寸外屏。考虑到以往型号的相关设计,这就相当于三星极有可能将会放弃“小外屏”的理念,在小折叠屏上也转向了大外屏设计。

  • 大外屏好在哪?除了好看,它还别有深意

为什么“大外屏”在小折叠上火起来了?根据我们三易生活最近几年的相关测试经验,大致原因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首先,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及的那样,“小折叠”从诞生至今,是经历过“小外屏”和“大外屏”两种不同设计理念的。这样一来,在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看来,理所当然地就会认为“外屏更大的设计更先进”。

其次从功能体验的角度来说,相比于只能显示一两行文字、数字的小外屏,更大面积的外屏在小折叠上,的确可以带来一些特殊的使用场景。比如用它去配合后摄模组,来实现高画质的自拍,又或者在外屏上玩一些特制的小游戏,甚至是养“电子宠物”等等。

最后、同时也最为重要的是,当前那些“大外屏”的小折叠机型,普遍都为部分热门APP进行了特殊的适配。比如在外屏上聊微信、在外屏上看小红书、在外屏上进行实时翻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厂商自然就需要相关APP的开发者,来为自己的“外屏生态”进行适配。

而这些适配工作的本质,有些是不同分辨率、不同屏幕比例间的自适应,还有些是在原本的APP上再加一个“卡片式”的轻量版功能界面。

换句话说,虽然表面上看只是APP厂商和手机厂商合作,针对“大外屏小折叠”进行了设备功能的开发。但实际上,这些适配成果,未来都很有可能会在相应品牌的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乃至智能家居产品上发挥“余热”。说得再远一点,这种跨分辨率、跨屏幕比例,轻量化的卡片界面,甚至还可能会为手机厂商的未来自研软件环境打下基础也说不定。

  • 大外屏的普及,对于折叠屏手机来说可能并非全是好事

说了这么多,小折叠机型的大屏设计,是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呢?当然也是有的。

一方面,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及的那样,现在手机厂商不仅要在外屏上开发自己的功能,往往还需要拉上第三方软件厂商去做一些适配工作。虽然这样的适配在技术上也有其积极、甚至可以说长远有利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无疑将增加开发者的工作量,而且还可能会进一步造成了应用的代码、资源臃肿化。

更进一步来说,假如后续开发者因为某种原因与手机厂商之间的关系恶化,或者单纯是两者的合作变得不那么“亲密”。那么会不会出现应用一更新,原本针对“大外屏”的适配功能就突然消失,使用体验就变得劣化的情况呢?

这还没完,从产品结构上来看,对于本就空间十分有限的小折叠来说,设置在机身外部的大屏也就意味着,其机身要么变得更加厚重,要么就只能使用更为紧凑的散热设计和更小的电池。所以“大外屏”在提供炫酷观感的同时,对于日常使用的体验本身,也可能会有一定负面作用。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由于大尺寸外屏的存在,就不需要翻开内屏就能完成更多的操作了。这样一来,相比于需要时常完全展开内屏进行操作的“小外屏”机型,岂不是应该会更省电吗?

或许确实如此,但这样一来就会带来一个最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大外屏”在小折叠的日常使用中比重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变得可以完全让用户不需要翻开内屏,就能兼容绝大多数的功能的话。

数码爱好者用LG Wing的下半屏改造出的3.9英寸小屏手机

那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才要去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开发折叠屏这项技术呢。这不就仅仅是变成“超小屏”手机,在种意义上的复辟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连续五个季度下滑,PC行业却有别样的破局之道

以技术创新击破困境,或许才是真正的可持续之道。

密码已成为过去式,谷歌推开无密码世界的大门

相比近乎纸糊的静态密码,无密码才是更现代化的解决方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