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老板:活着,已用尽了全力!

 新用户22151LQd 2023-05-06 发布于云南

前两天,同行打电话给我,问能不能清了她所有库存,她准备转行。

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所有要转行的同行里面,她只能排到第三位了。

做云南普洱茶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厂,一种是中小老板。原来是台地茶扛把子和故事会玩家间的相互鄙视,今年大家槽点出奇的一致:是不是要完蛋了?

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天然有很多这种割大哥的产品,如翡翠(瑞丽中转),普洱茶、各种草草药药,这些东西都有这些特点:稀缺、价格不透明、时间的朋友、故事会主角光环......

这些需要学习成本特点天然就带有商业社会最稀缺的东西:信息差。

2009年及以前,茶山基础设施落后,茶农生活贫苦,老班章村也一样,守着会下蛋的金母鸡不自知,甚至为种菜向古树茶挥起了大砍刀。随着拥有敏锐嗅觉茶商的涌入,茶农将自己的茶园以低廉的价格承包给茶商。

茶商来到茶山建立初制厂并利用网络渠道宣传古树茶,同时享受原产地古树茶和互联网两者间巨大的信息鸿沟(在互联网之前,普洱茶传播仅靠经销渠道),赚到双重红利,达到人生巅峰。

到2015年左右,第一波茶园承包到期后,茶市场发生了变化。茶山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茶农也逐渐明白了茶树的价值,除了学会制茶、炒茶和卖茶,更有一些人学会了讲故事。

比如我经常说起的那个:景迈山老三跟我说,他家的古树有1000年历史,是清朝时候就种下的了,言真意切的话语从这个老实人嘴里说出来,我都怀疑史书的时间是不是搞错了。

茶农回头一看,自己竟然垄断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一度搞起了品牌和文化建设。原来茶老板上茶山还能享受茶农的杀鸡款待,如今别说是鸡,泡一泡样茶都要整点小树看看你到底懂不懂茶。

消费者现如今也可以涌入茶山,享受美食和旅游,并直接从茶农手中购买茶叶。茶商的客户逐渐流失,再加上原料价格上涨,信息越来越透明,有的茶老板给消费者报价的时候甚至遭到了侮辱:大哥,我认识的茶农比你还多......

要是你以为茶农就很牛逼那也错了,实现财富自由就那几个村。

在乡村宗法社会中,攀比心态普遍存在。茶农们争相建房和初制厂,也导致很多茶农负债累累。茶农的生活取决于茶叶市场行情,好的年份贷款压力较小,但在行情不佳的年份,比如去年,茶农们为了偿还贷款而四处寻求茶商收购茶叶。

我去年年底去勐库的时候,茶农开车50多公里去直播间卖茶叶,卖了4kg,问第二晚还去不去,答:傻逼才不去。问为何这么拼,答:初制所盖了一半,咋整?

到今年春茶,茶老板们面面相觑,不去茶山吧,大哥以为你做不走了,去茶山吧,茶农以为你做不走了。横竖都是死,不如发发朋友圈,清清库存再说,免得浪费差旅费。

当然,能上茶山的也不要笑。上去就意味着要支付茶农的原料款,又要应对市场产能过剩导致的茶叶难以售卖。春茶收购时,茶商往往以信誉为基础,先支付部分款项。然而,现在处于茶叶销售困难期,想想需要承担房租、水电和员工工资等成本,买原料今天就没钱,不买原料以后都没钱。

茶农有茶树,不行就降点价,苦苦工资就行,但茶商的成本高,降价可能损害品牌。如今,茶商仅寄望于做茶的流水足够维持茶企运营。茶商在高价山头茶市场中陷入两难境地,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又要为茶农打工。


山头茶目前主要依靠中小茶企和其老客户、玩家订单支撑。随着茶价不断上涨,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如今的山头茶价格虽然具有品鉴价值,但过高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茶产业的红利期已过,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赚大钱已不再现实。然而,茶产业依然是一个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行业。通过适度降低茶价、提高产品质量,茶商可以在市场中稳定发展。尽管以卖茶为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只要茶商保持努力和激情,仍有机会在这个行业中获得收获。

今天主要聊中小茶老板的困境,你不要以为大厂就遇不到这些问题。大厂的老板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今晚上直播间放漏之后,又会有几个经销商帮我拉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