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淮西的经济、军事状况已处于崩溃的最后阶段。 然而,唐朝廷也同样极为困难。三年来,唐朝政府为保障前方军队的各种军用物资及钱粮草料等供给,日征月敛,百姓因此疲惫不堪。在向前方运输物资的道路上,牛马死于路边者随处可见。 1、宰相裴度督师农民因将牛马供给运输使用,只好以驴耕地。不满之言时有所闻,罢兵呼声愈来愈高。 为此,宪宗召集宰臣们再次讨论是否继续进行战争的问题。 与以往多次讨论淮西问题不同,此次讨论之前,宪宗已接到吴元济愿意只身归朝请罪的奏章。因此,如果此时赦免吴元济,结束长达三年的战争,的确是宪宗及朝廷一个极好的机会。 李逢吉、王涯等人竞相发表意见,认为数年来朝廷师老财竭,还是罢兵为好。 李、王等人的意见,得到多数朝臣的附和,只有裴度默默无言。 宪宗知道裴度有不同的想法,请裴度发意见。裴度并没有多讲战与不战的问题,只是提出自己要亲自上前线督战。 对于裴度的请求,宪宗进行了认真思考。 数天以后,七月二十八日,宪宗再次单独召问裴度:“卿真能为朕行乎?” 裴度坚定地回答:“臣誓不与此贼俱生!” 裴度为宪宗分析形势:
其实,宪宗与裴度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宪宗决不愿在进行了三年战争后,在淮西未降的情况下一朝罢兵,功亏一篑。 三年多来,朝廷耗费钱财无数且不说,如果朝廷集天下之兵、聚天下之财,尚不能对付得了三州之地的淮西,岂不永为他人所耻笑。 自己与朝廷的权威又将何以存在,河北藩镇的气焰岂不更为嚣张,“举贞观、开元之政”岂不成泡影。 宪宗也认识到,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关键是看战争双方谁能坚持到最终。 2、裴度决战的准备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二十九日,宪宗发布诏令: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诏书下后,裴度认为宣武军韩弘已经任诸军都统,自己再任招讨处置使(即统帅),不利于团结协作,奏请去招讨之号,只留宣慰处置使。 裴度赴淮西督军的消息,吴元济已从皇帝颁布的诏书中得知。 因此,吴元济派出骁骑七百人,在襄城(今河南襄城)以南的白原袭击裴度。镇将曹华得知后,率军前往接应裴度,粉碎了淮西骁骑的伏击阴谋。 裴度赴淮西之前,虽辞去了“招讨”之号,但实际上裴度到任后,已担负起统一指挥淮西战事的责任。裴度到郾城以后,为彻底击垮淮西,从各个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罢去诸军的宦官监军制,使将帅得以自专军事。 裴度认为,要发挥将领的主动性,就必须免去监军,使主将得专兵权,法令既一,战方能胜。裴度的要求,得到批准,宪宗将监军梁守谦从淮西调回京师。 其次,慰劳诸军,宣谕宪宗旨意,鼓舞全军士气。 裴度到前线之后,不惧危险,深入作战第一线,看望将领,慰劳士卒。 十月,裴度曾率僚佐在郾城前线沱口镇(今河南漯河东南)视察。淮西驻洄曲守将董重质发现后率精兵出击,大呼而进,直扑裴度,前锋兵刃几乎触及裴度。李光颜与田布奋力抢救,才使裴度脱险。 宰相不惧危险、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动了全军将士。裴度每至一处,又利用其善于演讲的才能,宣讲朝廷讨伐淮西的意义及必胜的前景,极大地鼓舞了官军的士气。 此外,裴度此行,还带来宪宗从内库支出的钱财,作为对勇敢战斗者的奖励。 再次,请求宪宗免除淮西四面州县赋税,以争取民众对官军更大的支持。 自讨伐淮西以来,围绕淮西周边的州县一直是负担最重、受害最重的地区。官府虽曾减征和蠲免过一些赋税,但实际上各种征税仍然很重。 当然,即使朝廷不免除这些负担,许多州县恐怕也很难征齐两税。裴度请求免除这些赋税,则使百姓无法交纳的两税成为合法化,无疑在安定百姓、争取百姓对官军征讨淮西的支持及吸引淮西百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裴度还具体部署讨伐吴元济的战略战术,为最后攻取蔡州奠定基础。裴度到郾城以后,总的作战方针及指导思想,是以大军压在洄曲(今河南西平北)一带,吸引吴元济的主力,而在西线,则由李愬麻痹敌人,准备突然袭击,后来战事的发展,证明这一战略部署是十分正确的。 3、奇袭蔡州的计策裴度的亲自督军及李愬在淮西战场西线的充分准备,使平定淮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关于袭击蔡州的战略设想,李愬酝酿已久,本拟五月份即付诸实施,但由于五月至七月之间,大雨不断,洪水泛滥,因此李愬的计划一再推迟。 裴度来淮西督军以后,李愬将袭击蔡州的设想报告了裴度,裴度大力支持,认为“兵非出奇不胜,此乃常侍良图也”。 然而近几个月来,李愬部将对李愬重用淮西俘将李祐的意见越来越大。 每日李愬都可以收到诸军称李祐是淮西内应的牒文,并称这一情况已从捕获的淮西间谍口中得到证实。 李愬考虑再三,为防止有人事先上奏宪宗,造成被动,也为了解除众将士的怀疑顾虑,李愬主动对众将士们说,既然诸君怀疑李祐,那么就将李祐解送京师,由皇上将其处死。 在械送李祐赴京的过程中,李愬提前向宪宗上书,说明情况。认为若杀掉李祐,取蔡州将会更加困难。宪宗得到李愬的上报以后,虽对于李祐的重要性并不了解,但却是相信李愬的。宪宗认为,应该给予前方的将领以最大的支持。 因此,当李祐到达京师之时,宪宗马上下诏令释免了李祐,并将其送还李愬,令其在前线效力。 李祐回到前方,李愬马上任命李祐担任散兵马使。令其佩刀巡视,随时出入于军帐之中。不久又任其为六院兵马使,率领三千人的敢死队。 五月二十六日,李愬派军队进攻朗山(今河南确山县)。朗山东北方向距蔡州约七八十里路,是蔡州设在西南方向的重要据点。 李愬的进攻,受到了淮西军队的抵抗,蔡州援军也源源来到,官军失利。 李愬下令立即撤军。对于李愬的决定,众将士感到怅恨,认为初战失利,不应立即撤军。 而李愬却暗中欢喜:“此吾计也。”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率军进攻淮西的吴房(今河南遂平)。吴房是蔡州西北方向七十多里处的一个重要军镇,李愬攻下外城以后,故意留下子城不攻,引兵撤退。 十月八日,李愬与李祐等进一步商量了奇袭蔡州的计划,派掌书记郑獬赴郾城报告裴度,裴度批准了李愬的计划。 4、李愬雪夜下蔡州十月十五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留守文城栅,命令李祐、李忠义率三千敢死队为前驱,自己与监军将卒3000人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3000人马殿后,从军营出发东行。 将士们都不知要向何处进军。 行军六十多里,天色渐黑时到达张柴村(今遂平东南)。张柴村位于洄曲与蔡州之间,仅有淮西的少量戍卒及负责传递烽火信号的烽子据守。官军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便解决了战斗。 稍事休息,吃了干粮以后,李愬想留下义成军五百将士镇守张柴村,断绝了洄曲通往蔡州的桥梁及各条道路。防止洄曲军队发现蔡州被围时回援。 李愬乘夜率军继续行军。 诸将请示行军方向,李愬回答:入蔡州活捉吴元济。诸将士闻言大惊失色。 有人甚至哭出了声音:我们果然落入李祐的奸计了。 此时,大风雪降临了,气温不断下降,旌旗都被冻裂,士卒及骡马冻死路旁者相继。从张柴村向东南去的道路,官军从来没有走过。人人都认为此行必死无疑,但畏于军纪,且留下来也是死路一条,只好继续前进。 半夜,风雪愈来愈大,几步开外便难以看清前面人马,积雪越来越厚,行军极为困难。向东南方向急行七十余里后,李愬率军来到了蔡州城下。 由于是大部队行动,为防止惊动蔡州敌人,李愬命令袭击近城的一个鹅鸭池,用鹅鸭的叫声掩盖行军的动静。 自从吴元济抗拒朝廷、割据蔡州以来,官军不至蔡州城下已有三十余年,因此,蔡州人从来没有想到官军会来到这里,蔡州城外,竟然没有设防。 李愬兵至蔡州城下,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挖出土坎,蹬坎而上,三千壮士随后。登上城头时,守门士卒仍在熟睡。李祐率军将城头敌兵全部杀死,只留下击柝者继续击柝以避免惊动敌人。 城门打开以后,李愬率大军进城,敌军仍不知晓。鸡叫之时,大雪终于停止了。 李愬率军来到吴元济的外宅,这时,吴元济仍在睡觉。 5、吴元济有多难?几个月来,吴元济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自元和十年(815年)十月朝廷宣布讨伐吴元济以来,面对来自四方官军的压力,淮西军队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抵抗。 淮西三州虽然在人口及军队数量上,远远少于朝廷,但由于淮西军队骁勇善战,吴元济又放手发挥部将的才能,因而赵昌洪、凌朝江、李宪、王览、赵晔、王仁清、董重质等一批将领各自为战,充分发挥了灵活作战的特点。 在北方战场,顶住了官军骁将李光颜、乌重胤的猛烈进攻;在西线战场,两次击溃唐、邓官军;在申州,也大败唐李道古军。 可是,淮西毕竟仅有三州,几年来的战争,已使多年的积蓄耗尽,以至士兵掘草根充饥。百姓无食,相与四溃。食盐等用品的供应也日趋窘迫。去年以前,淄青李师道、成德王承宗为牵制官军,多方骚扰,烧粮仓,刺宰相,结果都没能阻止宪宗对淮西的用兵。 今年五月,宪宗停止对成德用兵以后,淮西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成德、淄青已不能再发挥制约作用。李师道郓州的食盐,原来可以通过宁陵(今河南宁陵)、雍丘(今河南杞县)过韩弘防区输入淮西,一年来,随着形势趋紧,这条输盐路线也中断了。 六月,吴元济想只身入朝,无奈受到众将士的阻挠。 八月宰相裴度亲自赴郾城督战,吴元济已感到宪宗必平淮西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也感到自己末日的来临。 但是由于吴元济加强了洄曲的兵力,八月六日,淮西军队在贾店(今河南漯河西南)曾击败李光颜、乌重胤军,九月十四日,在溵水镇(今河南商水南),淮西军主动出击,杀官军三将,烧其粮草。在西线,淮西军队在吴房、朗山也顶住了李愬的进攻。因此,吴元济认为淮西军队仍有相当的战斗力,再支持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他万万没有想到,李愬竟会像神兵天降一样地来到他的面前。 6、神兵天降当亲兵最初报告吴元济,称官军到来时,吴元济不以为然,笑着说,这不过是俘虏们闹事,天亮就将他们杀掉。 又有人报告,全城已经失陷,吴元济仍不相信,认为一定是守卫洄曲的士兵们回来索要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听府外面有人高呼“常侍传语”,响应者万人。 至此,吴元济才真正害怕起来,但他仍不相信这是真的:“何等常侍,能至于此!” 于是率左右随从,登上牙城拒战。 李愬派遣李进诚率军进攻牙城。击毁外门后,进入兵器库。 得到了各种器械,继续进攻牙城。随后放火烧攻牙城南门。此时蔡州城中百姓也纷纷前来,帮助官军搬柴烧火攻城。不久,城门烧毁,吴元济见大势已去,在城上投降,李进诚在牙城上搭起梯子,令吴元济顺梯下城受擒。十月十八日,李愬用监车押送吴元济赴京。 在围攻吴元济子城之时,李愬为争取淮西驻守洄曲军队投降,亲自拜访了董重质家,并厚厚给予赏赐。董重质之子手持李愬的书信前往洄曲,劝其父投降。董重质见蔡州已破,李愬又屈己礼下,亲访家属,于是董重质一人骑马来到蔡州,向李愬投降。 蔡州攻下以后,申、光二州及散在各栅的淮西将士三万多人也相继投降。 自俘获吴元济后,李愬下令不许再杀一人。凡是吴元济任用的官吏、帐下、厨厩之卒,皆继续任用,同时将入城官军调至马球场带屯驻,避免骚扰百姓。 当董重质离开洄曲,只身入蔡州时。李光颜军队乘机进入洄曲,降其将士,至此,淮西三州都已平服。 7、善后措施十月二十九日,淮西行营奏称平定淮西、俘虏吴元济,宪宗闻讯极为高兴。 征讨淮西,自元和九年(814年)十月开始,至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结束。历时整整三年,跨越四个年头,现在终于胜利结束了。 淮西既平,如何处理战后的淮西事宜便成为宪宗重点考虑的问题。十月廿八日,宪宗发布《平吴元济诏》,两个月后,又发布《平淮西大赦文》。从两文的内容来看,宪宗对准西战后的善后处置措施有: 第一,对吴元济等叛将的处理。 对于吴元济的谋主董重质,宪宗因其多次击败杀伤官军,本拟处死,李愬上表,称最初董重质只身入蔡投降时,已许以不死,现如违约,恐怕会伤天下人之心。宪宗依从李愬之请,赦免董重质。 对于淮西叛乱的元凶吴元济的处置,大臣们的意见则是一致的。十一月一日,宪宗在兴安门举行隆重的受俘仪式,百官及六军人马沿街而立,受俘后百官致贺。宪宗下令将吴元济在东西市及主要街道示众。 随后,在长安城西南隅的独柳树下,将吴元济及淮西叛官刘协等七人处斩。将吴元济妻沈氏及子女没入掖庭。吴元济的二子、三子流配远方,不久,宪宗又下令处死,以绝吴元济后嗣。吴元济以三州之众,对抗唐朝廷三年,死时35岁。 第二,对淮西方镇的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加以调整,从根本上杜绝淮西方镇东山再起。 平服淮西以后,宪宗认为如果仍保留淮西方镇的行政建制是不合适的。于是宪宗将淮西三州的申州,划归鄂岳观察使管辖:将光州划归淮南团练使管辖;对于蔡州,宪宗取消其节镇所在地的地位,将蔡州与新以郾城设立的溵州,划归以陈州为镇所、包括许州在内的忠武节度使管辖。从此,淮西方镇便被取消。 宪宗将淮西方镇一分为三,分隶周边郡州,特别是将蔡州并入忠武镇,从行政区划这一根本措施上防止了淮西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第三,进一步优免淮西及诸州诸县的赋税。 第四,嘉奖讨平淮西有功人员,抚恤官军阵亡将士。
对于阵亡将士,宪宗规定五年内不停供衣粮,伤残者,也继续供给衣粮,以示优恤。 历时三年多的征讨淮西之役,是宪宗政治生涯中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此战的胜利,使宪宗“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总体战略接近成功,预示着“元和中兴”局面的到来。 自从元和中期征成德失败以来,宪宗一统天下的雄心曾严重受挫。讨伐淮西开始以后,天下藩镇也都在拭目以待,所谓“河北藩镇以淮西为上下也”。 此战如果失败,宪宗平服藩镇的雄心将难以实现,朝廷的权威及宪宗的个人威信也将会丧失殆尽。而此战的最终成功,则不仅削除了中原的心腹之患,而且严重动摇了河北等尚未归服方镇的信心,使他们不得不在归服朝廷的问题上加以认真的考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