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琛 | 家乡的野菜:姑姑英

 新用户06868399 2023-05-08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176 期

文|张玉琛   编辑|王成海

又到春末夏初了,但家乡气候还是时寒乍冷,节气总比别处来的晚些,前几日又下了雪,今天又是大黄风,不过,按时令用不了多久,寒冷的天气就要过去了,家乡的那片土地肯定也会树绿花红、生机勃然了。

我思念我的家乡,也思念家乡的野菜姑姑英。家乡的姑姑英就是在春末夏初,每年五一节假日期间,气候乍暖还寒,雪、雨、风交替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这期间是最茂盛期,叶子绿白分明,受太阳照的部分是绿色的,未出土那部分是雪白的,这会儿是人们吃姑姑英的最好时节。

姑姑英学名叫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夏秋两季采收,入食可鲜用,入药鲜用、晒干均可。蒲公英的叶子呈锯齿状或羽毛的形状,叶子上还有着长短不一的肌理,一片片叶子紧紧的挨在一起,排成莲花座状。到了夏季,蒲公英花朵上一根根的冠毛那是它的种子,许多种子的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毛绒绒的绒球。

蒲公英是一味中草药,其性味归经,性寒,味苦、甘甜,归脾、胃经。它的功效与主治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用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风疹瘰疬,疝通下痢等。服用禁忌: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禁用。


姑姑英是我们的家乡土话,这么叫亲切。这是家乡人春天里能吃到的第一口“野味儿”。姑姑英也有人叫它木根根。我们那儿人,通常用水煮的半熟,土豆擦丝(也叫活捉山药丝)和姑姑英调在一块,舀上几勺酸盐汤拌莜面吃,那可是一顿美食啊。如今离乡的游子们一说起,活捉山药丝丝调姑姑英吃莜面香得直流口水。

当姑姑英最先用星星点点的绿色装扮亮故乡的山野大地时,闻春而动的闺女、媳妇儿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拿上铲铲跨上篮篮,相跟上去野地里挖姑姑英。滩洼地扯着灰尘刮过来眯眼眼的黄风,姑姑英匍匐在枯草漫黄的地皮上,叫人看了不由得心生感动与欣喜。把挖回来的姑姑英洗得净净儿的,切碎,锅里炝上点胡麻油,浇到碗里切碎的葱花上,再舀上酸淋淋的盐汤,加点陈醋凉拌,佐以细正正的芥菜丝、绵糊糊的山药丝,挑上一筷子油炖辣椒调拌莜面,这样的饭菜好后生能吃半笼莜面窝窝。

吃姑姑英大多时候是凉拌,有些地方人也用它蘸酱吃,现在人们吃火锅也涮着吃(是人工种植的姑姑英),而我们家乡有时用它擀莜面囤囤,包莜面饺饺。将和好的莜面擀开擀薄,把山药丝丝和姑姑英摊开卷紧切成一卷儿一卷儿,摆放在笼屉里蒸,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饭莜面囤囤,上了年岁的老人们戏称其为“讨吃子行李——乱铺卷”。细想,这个比喻真是形象而生动。搭配上姑姑英的莜面囤囤,活色生香,绿的菜,红的辣椒油,白的山药,看好吃香,调两碗而不过瘾。将碗底菜汤泡上蒸莜面水连吃带喝下肚,谓之原汤化原食,本地人讲话(说)“那才叫个入贴了”。

六十年代的前三年,是中国的灾荒之年,也是中国人的饥饿之年,多数人靠吃糠咽菜维持生命。当时我的家乡地处九股泉滩,滩内有南北两条河流,人称一条大河,一条小河。姑姑英最喜欢在下湿草滩、河边、路边、圪棱边生长,而坡梁地很少有。在三年粮食困难期间,家乡人们天天挖姑姑英,调着生吃,和土豆丝拌糠蒸丸丸吃,每天所有饭菜都离不开姑姑英。就是这家乡野菜姑姑英拯救了全村人的生命。

如今,每年五月一日这个节假日期间,有好多离乡游子们回乡看望父母和亲戚时,走的时候始终要挖上几塑料袋姑姑英,这期间正是姑姑英生长旺盛期,食用特别有野菜味。回到城里细细品尝这久违的姑姑英。美美地吃上几顿姑姑英拌活捉山药丝,蘸上莜面窝窝,或是薄凌凌擀上一笼莜面囤囤,真正体验一下家乡野菜姑姑英的美味!


作者介绍:张玉琛,男,一九五七年生。兴和县钦宝营村人,曾在钦宝营乡政府和赛乌素镇政府工作。一直热爱文学,喜欢写些散文、诗歌、小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