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场丧事见盛衰

 渐无语 2023-05-09 发布于浙江

读《红楼梦》,有一个很奇特的感觉,他几乎没有写过一场好端端的婚礼,那怕在续作里的关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也是十分匆忙和草草的味道,并带着一种悲剧色彩的。但是在整部小说里,写的几场丧事倒是十分了得,可以说是功力独到,力透纸背,影响深刻。对于作者写贾府丧事的笔力也是十分佩服,全书用比较详细的笔触,写了为秦氏之死、贾敬之死、贾母之死而举行的三场丧事,这三场丧事写得都有特色,而且是一场比一场更是令人惊叹,也是一场比一场都十分有力地见证着贾府的日益衰落。

    第一场秦氏丧事

这是写贾珍的媳妇秦氏死后的丧事,这场丧事是在第十三回开始写的,书刚写了一个开头,就写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丧事,而且是一个年轻媳妇的丧事,真有点出其不意,而且出人意外。秦氏之死是有些意料之外的,她到底是得妇女病而死呢,还是因与公公贾珍通奸而淫丧天香楼,这都不去深究了。我们只来看看在秦可卿死后,她的公公贾珍的一个表演,影响十分深刻。他首先是大哭一场,哭得泪人一般的,并且因悲伤过度而柱起了拐仗,让人感觉有失常理。连脂砚斋都看不下去,在旁边批了一笔: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剌心笔也。同时,他又不顾众人的反对,要将最好的棺材,连千岁君王都没有睡的上好棺材给了秦氏。贾政以长者的身份劝他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以享者,捡上一等杉木也就是了。”但此时贾珍恨不得代秦氏之死,那话如何肯听。他此时几乎是有点失态的表现。接着,贾珍捐钱让他儿子贾蓉捐了一个龙禁尉的官号,这样一方面使自己更有体面,一方面也是安慰已死的儿媳妇吧。做好了这几件事,贾珍才心意满足。

秦氏之死,通过举行一场超豪华的葬礼,以显示贾府的豪门气派和王公贵族的范儿。而且由于贾珍的妻子,也就是秦氏的婆婆尤氏突然莫明其妙生了胃病,或许也有不愿意的隐情。所以,贾珍便邀请凤姐总管秦氏的丧事。这样,也让凤姐有机会第一次亮了相,在这样一个集体场面,展示了她非凡的治家才干和能力,显示了她作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的一面。凤姐协理宁国府,可以说是她的立威之作。当时贾珍请凤姐去料理料理这场丧事的时候,邢王夫人都表示怀疑,她们认为凤姐年纪也不大,这样的大场面她吃不吃不消呢。这时凤姐很自信地说,有什么不能的。她信心满满地来到宁府主持丧事大典。对于她的到来,宁府里的上上下下也都知道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得人的。

在秦氏丧事的具体操办过程中,无论是家人派活、道士超度、人情来往、置办东西、王公贵族看望,凤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一个管理者相当超凡的才能,令人叹服。其中有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她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才能。这天她来到秦氏的灵柩前放声大哭,然后按名查点各项人数。只有一人未到。即命传那人过来。那人已很惊慌了,凤姐却冷笑道:“我说谁误了,原来是你”原来这个人她是认得的。王熙凤先把他凉在一边,分派另外的人员去干活,叫这个去打车轿,叫那个去领裁缝工银,然后再处理那个迟到的人。说道本来也想饶你的,但是我头一次宽了你,下次就管不住别了。意思是今天我这样处理你,你也别怪我。便喝令带出去,打了那人二十大板。同时还命说革去他一个月的银米。可怜那个人被打了二十板子,还要进行谢她。仿佛面前的凤姐是一个皇上一样的威风。王熙凤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下令: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打六十,有爱打的只管误。我觉得凤姐下这个令时,有一些幽默的味道,仿佛是很轻松的一道命令。她已把眼前这批人玩于股掌之间的样子。因为大家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众人不敢偷安,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此时的凤姐是何等的威风凛凛,风光无限,出尽了风头。

却说出殡那天,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来,绵绵数十里,而且是王公贵族都在路边搭棚迎候,设席张筵、和音奏乐,进行路祭。那个气派,那个壮观,那个场面,真是把贾府的面子给挣足了。这里为了显示贾府的人脉和豪门气象,作者不厌其烦地铺写了这样的场面: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

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近闻宁国公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这场丧事也算是贾府鼎盛时期的具象展示吧。但是盛极必衰,而这个道理,其实,刚刚死去的秦氏先前以托梦方式,已告诉过王熙凤了。她对凤姐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当然这几句话,对于刚刚尝到的甜头,大总管的八面威风,王熙凤那里能够品味其中的真理。

   第二场贾敬丧事

写的也是宁府的贾敬之死,还是在贾珍的宁国府那里,是他的老子死了。

在这场丧事的前面,曹雪芹却是用笔写了一场十分热闹生日宴会,这个生日是主人公宝玉的生日,其实这个宝二爷的生日可以在其他的什么地方拿出来做,但作者却是偏偏让宝玉在这个时候过生日,而且是写了足足有二回,这样的笔力,真是有太强烈的对比,有太明显的讽剌意味。宝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大伙儿白天吃寿宴还不够,宝玉身边的一群姑娘小姐们,还要延续到晚上,群芳开起了夜宴。大家又是吃酒,又是划拳,又是行令,真是寿筵开处风光好。正在玩笑不绝的时候,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地跑来说:“老爷宾天了。”哦,原来是贾敬死了,他好好的怎么会死呢,原来,贾敬对尘事一直不闻不问,连他孙子媳妇秦氏死的时候,他也没有来。因为他在玄真观修道。由于贾敬在追求黄老之术,宁庚申,服灵砂,所以因肚胀而死。人们便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满了,升仙去了。看来这对贾敬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可这一次,贾珍表演出来的,要比他儿媳妇死的时候要从容多了,这也是很奇怪的地方。按理说,应该是父亲之死更让他难过吧,可事实恰恰相反,这个贾珍是个好色之徒,对于父亲之死,他倒并没有多少的悲伤,而只是面子上,他要尽一些孝道而已。

这场丧事,理所当然是由宁府的长媳尤氏来出面主持,这样,对于她在秦氏之死回避不主持一事,更让人有些怀疑。而凤姐因为生病,不能出门去,贾珍父子更在外面。于是这场丧事显得有些草率,贾敬也是寻求方外之人,他的寿木也是早年备好,颇是便宜,只定了三日后便开孝破丧,所以说这场丧事,虽然还有些气势,但与她的孙媳妇秦氏的丧事相比,真是大相径庭,简直不成比例,是显得十分简单而草率。

     而更奇怪的是,作者在写办丧事的过程中,却化了很大的笔墨,大写特写贾氏父子如何忙里偷闲地与二个姨娘调情,搞“聚麀之诮”,却是作为主线展示出来了。这简直是有些荒唐,这也是《红楼梦》最为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方。看那个贾珍父子以及后来的贾琏,他们在这场丧事中主要表演出来的,倒不是如何办好丧事,如何去悼念死去的长者;而且争先恐后地去与尤二姐、尤三姐调情取乐。真是丑态百出,荒唐无耻,让人看了哭笑不得。一方面,是父亲的丧事要办,一方面是心里惦着如何取悦于二个姨娘。看看他们的表演,贾珍父子二人在没有到贾府的时候,贾珍听到说他他的二个姨娘来了,竟然是儿子贾蓉和他老爸会心一笑,贾珍连说几声妥当,其实他内心是急急地想去会会他的姨娘而已。写他们在父亲的守灵也是无可奈何,称“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籍草枕块,恨苦居丧。”到了贾敬停灵的寺中,先是大哭一场,哭得有模有样,连嗓子都哭哑了。然后贾珍吩咐儿子去家中料理,这个贾蓉飞马而至,却不是去办事,也是与二姨娘进行了调情,并发表了“脏唐臭汉”的高论,真是令人惊叹。紧接着,贾珍和儿子也是一边在料理丧事,一边见缝插针地与尤二姐、尤三姐进行调情取乐。而且此时,还有一个凤姐的丈夫贾琏也加入了进来,三个人一块论番对二姐、三姐进行眉目传情。贾珍先是与二姐私通,后与三姐勾勾搭搭,他们是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二个自在取乐,也不知作了什么勾当。而且书上明白说了他们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聚麀二字古代本指兽类父子共一牝的行为,这也有些刻薄的用词了。还引用了一个二马同槽的场景,隐含贾珍贾蓉父子同与姨娘之间的不正当男女勾当。贾琏则是索性在贾蓉的怂恿下,把尤二姐偷娶进来,最后还导致凤姐设毒计害死了尤二姐,尤三姐则是自刎而死。这样,一个贾珍父亲之死的丧事,却是办得十分草草了事。而在前面是一个公子哥的一场群芳毕至的寿宴,写得十分精彩绝伦。后面则是更加详细而生动地写了贾珍父子和贾琏的淫荡勾当,荒唐的故事,夸张的情节。文字真是透心彻骨,让人读之不能释然。

    第三场贾母丧事

虽然是在高鹗的续作,但也是写得是相当有力,这是在续作中相当有笔力的一部份,几乎是不输前面的。

在红楼梦的后半部,贾府真正到了由盛而衰的境地,贾府象一座巍然高山,一下子而雪崩倒塌。黛玉之死、宁府抄家、贾赦贾珍流放,虽然贾母想全力支撑,但是一个八旬老太,那里还撑得起这样一个即将倒塌的大家族,最后,贾母也因此而病倒了,她作为贾府的最大精神支柱,也是没有任何办法而离去。

当然,贾母在她八十三岁而寿终正寑,是长寿善终的。照例她也应该风风光光地走的,贾理应要为为位老太君办一场 风光的喜丧。但由于贾母是在贾府被抄家后,寿终而殂,所以贾府一方面陷入了人人自危的地步,而且由于被抄家,银两也空虚,几乎是无钱可办一场大丧事。并且由于受抄家的影响,贾府也是不敢大张旗鼓地办丧事。所以贾母之死的丧事,则是处处力不从心的样子,

王熙凤此时虽然也担起了操办贾母丧事的重担,但她的威望也大不如从前了,是标准的力拙失人心。这主要的原因呢,一是王熙风由于到处放高利贷,而在这一次抄家中,她有七、八万两银子的借票被查抄出,并且充了公入了官,这也是她内心很感到对不起贾母,也要面对大家的指责。其次是由于被抄家,贾府可以调配的人员也不够了,以前的贾府,是有几百号人可以让凤姐调配的,而现在呢,统共只有男仆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不过三十多人,难以点派差使。三是贾府的公银也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供她支配了。四是婆婆邢夫人处处与她作梗,王夫人则是时时催逼,加上鸳鸯也以跪带逼,要王熙凤体体面面的办一办才好,这几乎是要王熙凤作无米之炊。五是王熙凤刚刚是大病一场,她的精气神与以前相比,也是萎缩了许多,所以也没有以前的那份旺盛的精力了,这也是办事要力拙的了。

王熙凤的指挥棒第一次破天荒地不灵了,没有人听她使唤,原先见她如耗子见猫一样的奴才,现在却使脸色给她看。她想办事没有银子,想使唤没有人听,到了最后,凤姐是用低人一等的口气,恳求那些下人们了。说:“大娘婶子们可怜我罢,我上头捱了好些说,为的是你们不齐截,叫人笑话,明儿你们豁出些辛苦来罢。”那口气,全没有当年的威风八面的声气儿。

而这些下人也都是编些理由来搪塞她,而且有什么事,都是怪她和贾琏,这个场面支撑呢。虽说僧经道忏,上祭挂帐,络绎不绝,终是银钱吝啬,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连日王妃诰命也来得不少, 凤姐也不能上去照应,只好在底下张罗,叫了那个,走了这个,发一回急, 央及一会,胡弄过了一起,又打发一起。凤姐这日竟支撑不住,也无方法,只得用尽心力,甚至咽喉嚷破敷衍过了半日。 到了下半天,人客更多了,事情也更繁了,瞻前不能顾后。正在着急, 只见一个小丫头跑来说:“二奶奶在这里呢,怪不得大太太说,里头人多照应不过来,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竟说凤姐是躲在这里享清静。凤姐听了这话,一口气撞上来,往下一咽,眼泪直流,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里一甜,便喷出鲜红的血来,身子站不住,就蹲倒在地。

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无论最聪明的人,无论最有管理才能的人,只要环境一变,她也是独木难支呀。凤姐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从办第一场秦氏丧事的风风光光,威风凛凛,到现在办贾母丧事的力拙失人心,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李宫裁的几句话说得很到位:真是俗话说的,“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太太们不亏了凤丫头。可怜凤丫头闹了几年。不想在老太太的事上,只怕保不住脸了。如今老太太死了,没有了仗腰子的了,我看他倒有些气质不大好了。李纨的这句话,真是点破了其中的奥妙,王熙凤之所以在贾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一方面她固然是有能力有才干,但另一方面,她也主要依靠贾母这样一个强力领导人的支持,正是有了贾母的全力支持,她才能一呼百应,呼风唤雨,下面的人有气也不敢乱来,对她也只能忍气吞声。一旦贾母这个贾府的最高权威倒下了,王熙凤也失去了她的最后支撑和精神依靠,所以她在办事时就显得捉襟见绌,难以为继了。

而且后来是场面更加混乱不堪,老夫人的贴身丫头鸳鸯殉主自尽、周瑞的干儿子何三则是趁贾母移灵到寺中,家中男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他伙同强人来打劫,偷走了贾府的许多财宝,并抢走了妙玉。最后来是凤姐也遭索魂死去,赵姨娘在灵前胡言乱语死去,贾府里面一个个死得仿佛是你追我赶似的,把一个贾府弄得仿佛都染了瘟疫一样的,看的人也都是惊心动魄,往往会惊出一身冷汗,感悟到了忽拉拉大厦倾,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凄凉境地,贾府也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地衰落了。真是有一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味道。

      所以说,三场丧事虽然写法不一样,但却是对贾府的盛极而衰,以至最后衰败,具有一个标致性的作用。而丧事,无论怎么写得风光无比,也毕竟是一道悲哀的盛宴。因此,三场轰轰烈烈的丧事,由此烘托出贾府只不过是一个日暮西山、即将落山的夕阳余晖,虽然是那么的耀眼而猛烈,也不过是贾府这个荣耀了百年的望族,衰败前的烈火烹油,死亡前的回光返照。由此也可看出作者那深藏于内的暗示,揭示了一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百年望族无可奈何败亡的历史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