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茶马贸易停止,歇家产生。歇家的产生相当于代替了茶马司的功能,成为了青海地区民族贸易的中间商。 经历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朝逐渐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青海被一步一步纳入到清朝行政体系内。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设立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因其衙门常驻西宁,通称“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蒙藏事务(后文将专章讨论)。 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最初主要管辖“青海蒙古二十九部”和青海番族“四十司”,后管辖范围逐渐扩大,除西宁府以外的青海广大地区都由办事大臣衙门管辖。 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的设置标志着青海与清政府不再是藩属的关系,而是成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此时青海地区商人的贸易环境相对清初变得宽松,在西宁等地的贸易往来络绎不绝,并在农牧交错地带形成了多个互市地点。 (一)歇家的产生 歇家类似于今天的中间商人,是联系青海地区蒙藏民族的桥梁,它是伴随着清代茶马贸易的终止而产生的。 歇家最早出现在明代,此时的歇家只相当于供人休息的客舍、旅店,还不具备贸易的性质。 清代,歇家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由于歇家在“沿边地区”基本兼做“牙保”,甚至以“牙保”为主要营业手段,所以歇家后来成为中间商人另一称呼,“歇家者,支款交货媒介人之名也”。 同时人们认为该地区的歇家都是从“牙侩”发展而来。周希武就说:“歇家者,其初不过通番语之牙侩而已。”所以清初,歇家不过是会通番语之牙侩者。 歇家一般由内陆汉回民众充任,通汉番两种语言,并且相当于内陆的里书图差,代表清政府管理青海蒙藏民族的催粮纳赋、征调徭役、词讼以及翻译。 因此雍正乾隆时期,歇家成为了受官府差遣,充当清政府管理青海蒙藏民族的眼目。此时的歇家是官府为了控股蒙藏民族的贸易而设置的,相当于清政府的基层行政机构。 嘉庆道光时期,随着青海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以及茶马贸易的终止,歇家逐渐起到了代买代卖的作用,专业素质提高,他们深入番地贸易,成为了专门的贸易中介。 关于歇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歇家是伴随着茶马贸易的终止而产生的。随着茶马贸易制度的终止,清政府废除了五茶马司,本由五茶马司招待的蒙番改由歇家接待,此时的番汉贸易都由歇家专营。 歇家承担了原茶马司的一些职务,在清政府和蒙藏人民之间承担办理各种事务,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另有学者认为最初的“歇家”是山陕商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的多功能综合性贸易组织。 它既是商人贸易居停之地,也是堆放货物之所,还是沟通汉藏商人的居间贸易组织,类似于山陕商人在内陆各处设立的“会馆”。 歇家的形成与山陕商人有着很大的关系。纵观多位学者的研究,歇家的产生主要是与特定历史环境有关,歇家的含义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化。 歇家最终形成商人身份主要是因为青海地区民族商贸的发展,蒙藏民族不通汉语,内陆商人不通番语,双方需要贸易,因此就需要精通汉蒙藏语言、通晓汉蒙藏风俗、熟悉民族贸易道路的中间商人,中间商人——歇家也就应运而生。 (二)歇家的经营模式 歇家作为联系青海蒙藏民族与内陆商人的桥梁,丰富了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自茶马贸易制度终止后,歇家就成为了清政府的代理人,管理着青海蒙藏番务。 随着歇家本身的发展,歇家除肩负政治职能外,也逐渐肩负了经济职能,成为了专门的贸易中介,在清代青海民族贸易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歇家的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其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催纳粮赋,征调徭役。最早的歇家都是由衙役担任的,此时的歇家又被称为“官歇家”,所以歇家就承办了代办纳税的职责,有时还在蒙藏番族诉讼中充当翻译。 其次是为青海蒙番提供住宿服务。“开歇店招住蒙番”,“青海蒙古番子来至西宁各城内,向设官歇家容留住宿。”官歇家容留蒙番住宿,清政府是有要求的,不能私自接待蒙番,而是需要向地方官员报明住宿人数、何族住宿以及住宿天数等,虽然限制较多,但是歇家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模式还是为内陆商人与青海蒙藏民族的贸易提供了方便。 三是提供存放货物的场所,歇家一般都有很大的院落,能容纳由蒙藏民族带来的牲畜、动物皮等大量的货物。最后是提供代买代卖的服务,这是歇家较为重要的经营模式。 内陆商人与蒙藏民族之间的贸易最大的问题是互不通语言,所以歇家一般是由通汉蒙番语的回汉民人担任,歇家会为双方介绍生意。 也会“蒙番货物皆归歇店买卖”,“蒙番等易买粮茶什物,均係官歇家为之经理”。歇家会直接经验生意,从双方手中买下货物,再转卖出去,从中牟利。 |
|
来自: liuhuirong > 《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