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祭祀建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思想,在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万物,是最被崇敬的神。历代王朝,都有最高统治者代表万民苍生向上天祈求国富民安,万物丰收的祭典。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153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天坛以布局严谨,构造奇妙,装饰瑰丽而闻名。其主体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外坛古柏苍郁,其中古树3000多株,环抱着内坛,使内坛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宏伟庄严。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等。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各层汉白玉石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北侧,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藻井为金龙藻井。 皇穹宇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可以听到连续的三声回音。 皇穹宇院落的圆形围墙,墙高3.7米,墙身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很远,但可以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声音。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丹陛桥北高南低,南端距地面1米,北端距地面4米,由南向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中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象征一年春夏秋冬;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象征一年12个月; 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祈年殿内设置三层天花,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中间设金色龙凤浮雕藻井,富丽堂皇。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奇特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 1998年11月天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上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精髓,它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之结晶,它记载了先民的希望和期盼,也记录了帝王的睿智和尊贵。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