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障间隙病变MR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骨纤等)

 影像诊断小札记 2023-05-09 发布于江苏

板障间隙为扁骨的两层骨密质之间含骨髓的间隙。在成人中,黄骨髓取代了儿童期的红骨髓(或仅存在较大比例的黄色骨髓),该间隙在T1WI上显示为信号增加。T1WI上板障间隙的信号模式可能不同,从均匀的高信号到斑片状区域,再到仅一小部分高信号病灶。无论升高的信号的分布如何,这些区域应相对对称;任何明显的不对称都表明是病理状态。正常读片模式中必须明确包括对板障间隙的评估,否则会遗漏细微病变。在未增强的MR上,向板障间隙的转移可能很难察觉,特别是如果很小,但通常在造影剂给药时很明显(图7.1 A,B)。除邻近蛛网膜颗粒和偶见的板障静脉通道外,任何板障间隙增强都可能是病理性的。

图7.1

例如蛛网膜颗粒,沿上矢状窦的中间部分,在冠状扫描中可以很好地看到,沿中线位于静脉窦附近。T2WI呈高信号。在非增强扫描中低信号的板障静脉通道,常被视为以可识别的线性模式增强。脂肪饱和对比后图像改善了板障间隙转移瘤的可视化,因为增强肿瘤和高信号黄骨髓之间没有混淆。然而,如果未获得这些结果,则造影前和造影后T1WI之间的简单比较应足以区分正常骨髓高信号和转移性增强。

纤维性发育不良(Fibrous dysplasia,即骨纤维异常增值症)是一种典型的无痛良性疾病,最常见于30岁以下的患者。70%的病例为单个骨病变(单个骨部位受累),30%为多骨病变。颅面骨纤维性发育不良四分之一单发,大约一半多发。通常受累的骨包括额骨、颞骨、蝶骨(图7.1 C-E)、上颌骨和筛窦骨。也可能出现双侧颌骨受累(双颊)的情况,导致出现“天使般”的外观,尽管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成年后消退。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病理结果涉及用可膨胀的纤维-骨组织替换髓样骨,这使骨外观增大(图7.1 D,E)。纤维性发育不良最常是脑部MRI的偶然发现。病变在T1WI上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通常均匀(图7.1 C,星号),在T2WI上也表现为低信号(图7.1 D),继发于纤维和骨组织。增强是可变的(图7.1 E,星号),通常在T2WI上有与病变高信号部分相对应的更显著增强区域(在CT上呈透亮区)。与增强的转移性病变不同,纤维性发育不良倾向于保留正常的骨轮廓。病变快速扩大意味着恶性转化——虽然罕见,但最常见于骨肉瘤。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是先前被称为组织细胞增多。单发且(之前也被误称为嗜酸性肉芽肿)最常见于儿童,男:女发病率为2:1 。孤立性溶骨性病变最常见的部位包括颅骨、肋骨、骨盆或股骨。在脑部MR上,典型表现为孤立性颅骨病变,以板障间隙为中心,邻近骨破坏。病变倾向于在T2WI上表现出轻微的高信号,在T1WI上表现出低信号。病变也可延伸至硬膜外或硬膜下。LCH显著增强,所以对比增强再次有用。在鉴别诊断方面,当遇到颅骨孤立性病变时,也应包括血管瘤。在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中,LCH病为多灶性,伴相关眼球突出和尿崩症(由垂体柄浸润引起)。

【英文关键词】

Fibrous dysplasia 骨纤维结构不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