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关节软骨由三个独立的区域组成,在具有适当空间分辨率的流体敏感MRI脉冲序列上以不同的层显示。在较低分辨率下,高组织对比度界面处出现的截断伪影可能会模拟这种三层外观。在T1WI上,滑液和关节软骨之间几乎没有固有的组织对比,因此FSE·T2或PDWI(可产生关节造影效果,部分由磁化传递辅助)是关节软骨损伤可视化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选择较长的回波时间可能会模糊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分界。FSE T2WI的其他缺点包括图像模糊,这可以通过减少回波链长度来最小化。化学位移效应可以通过脂肪抑制技术消除。关节软骨的很薄使得3D MRI成为理想之选,因为它可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且无层间隙。 术后评估最好通过FSE成像进行。由于在实现适当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实施上述技术方面存在问题,低场MR在检测软骨病变方面表现较差。当造影剂延伸至损伤的软骨下方时,直接MR关节造影术可确认软骨碎片分离,但应考虑该技术的侵入性,尤其是在经常进行的系列MR评估中。 软骨损伤可按1-4级分级:1级损伤与软骨软化相关,MR上信号增加,无表面缺损。在该软骨病变中观察到的信号增加被认为反映了其中水的增加和蛋白聚糖含量的减少,以及软骨破坏的增加。少于或大于一半软骨厚度的关节软骨实质性缺损分别构成2级和3级病变。关节软骨完全缺失或软骨下骨外露构成4级病变。图81.1A的FSE FS PDWI显示股骨内侧髁中央有5 mm全层(4级)缺损。邻近骨髓水肿-伴异常高信号-提示近期的创伤病因或与力学改变相关的关节下应激反应。在同一患者中,在更靠后的部分,在股骨内侧髁的软骨下区域可见内部骨赘(图81.1B)。该术语指沿关节表面出现的骨赘,骨髓信号常填充软骨缺损的整个厚度,与关节边缘出现的典型骨赘相反。矢状位PDWI和冠状位FS PDWI上的图81.2A、B分别显示了一个大的骨软骨病变。该病变累及股骨外侧髁,表现为软骨下变性改变,在(A)矢状位PDWI上最明显。 ▲ 图81.1 图81.2B中,前方可见关节软骨破裂,而液状信号在病变处下缘。该发现的存在表明结构不稳定,可能导致病变分离并形成关节内游离体。股骨内侧髁是剥脱性骨软骨炎(一种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发性骨软骨病)最常见的部位,通常累及内缘。该病的第一个MR发现是软骨下骨髓水肿,表现为典型的液状信号。随后出现骨折线,分别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最终破坏了关节面。 T2WI上流体样信号沿碎片和底层骨髓的界面,从关节软骨破坏进入缺损,并形成外周软骨下囊肿,提示此类病变不稳定。
▲ 图81.2 由于其无血管性,软骨独立修复的可能性较低,经常需要手术干预。微骨折修复基于诱导微骨折时底层骨髓中干细胞的释放。这种未分化细胞群通过产生纤维软骨作出反应。在MRI上,这种新形成的软骨最初呈高信号,而由于采用了手术技术,出现了下骨髓水肿。随着时间的推移,骨髓水肿应消退,向内生长的纤维软骨显示低信号。然而,如果发生成骨细胞分化,反应性骨过度生长将代替软骨填充缺损。自体移植物,通常来自髁间切迹,用于骨软骨移植并在术后表现出早期软骨下水肿。这种信号持续超过6个月、植入物界面持续高信号或移植物塌陷引起了排斥反应。如果采用压配合或骨整合技术,栓塞周边的低信号可能反映了小梁的凝结。自体软骨细胞植入包括在骨膜下注射来源于自体组织培养的软骨细胞。它们通过粘合剂或纤维蛋白固定在缺损处。最初可见高信号的移植软骨伴软骨下骨水肿,随后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