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们常听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说法的来由。以前老觉得到三十自己就立了呢,不知道到四十的时候怎么就不惑了呢,五十更是厉害,知天命了。潜意识里觉得,到那个年龄,该发生的而立、不惑、知天命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其实很不然。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是很短的,所以六十就相当厉害了,到七十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了都。早些年,农村里五十岁当爷爷的人好多。 孔子说他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按照现在小孩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年龄,有些迟了。但过早的各种兴趣班、学习班毁人不倦。 三十而立,立的内容其实挺多,如果按照年龄来说,现代人十八就成人了,算不得立吧。即使到了三十岁,有几个人能立呢,估计工作都还没几年。房子、金钱、子女、学识、地位啥啥的,立起来好难。四十不惑,是指看清楚世事了吗,能分清事情真伪、辨别是非了吗?我看难,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不惑。如果只是等着年龄到四十,自然就不惑,那更是天方夜谭。 五十知天命,以前觉得知天命好神秘,那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天人合一吗。王蒙的理解是:只能理解为他或她对自身的遭遇顺逆通塞祸福的接受与容忍,实现人与命运的和解妥协,实现将一切磨难视为天意天命的自理自顺自通自解,接受一定程度的阿Q精神,不发疯,不妄动,不自苦,不变成一名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极端、分裂、恐怖、变态的危险分子。我觉得其实就一句话:知天命就是要承认,一切都是命啊!六十耳顺,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年龄大了,一切都看开了,包容心强了。老子的说法则是“敦兮其若朴(厚道诚实如原生的木头),旷兮其若谷 (胸怀宽广如包容众物的山谷)”(《道德经·第十五章》)。《左传·成公八年》里提出的是“从善如流”,老子说的是“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而《孟子》与《苟子》里强调的是君王听取谏争的重要性。孔子则是一贯主张“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觉得是六十了,人走下坡路了,不耳顺还能怎么滴,说不定耳朵都背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心所欲不逾矩。爱咋咋滴了吧,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但不逾越规则。这些话要放在古代语境里去看,如今看上去有所同有所不同,也就这么一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