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得酣畅淋漓。忍不住提笔,写下心中一点涟漪。在导入部分,我用了自己的旅游图片导入——2017年初正好去过杜甫草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毕竟看曾经年轻过的老师的相片还是能够引起班上一阵骚动的,趁热打铁,我将自己在杜甫草堂旅游所所获所得一一输出,嗯,课堂的学习氛围算是到位了。接下来是“读诗歌,想画面”环节。首先是整体朗读,整体朗读之时,要完成正音、明节奏两个任务,以此来帮助学生整体感受古体诗的特点。这个环节也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句子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其实在唐代是押韵的,比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色”和“黑”均为入声“职”韵字,普通话阅读看似不押韵,巧了,“色”字用贵州方言读出来和“黑”字是和韵的,于是我让所有同学用方言齐读此句,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的氛围中夹以一句方言,是很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的,于是在朗读部分我们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本诗画面感、镜头感极强,但要完成“想象画面”这个任务,需要了解大意。我就一边带着学生完成诗歌大意,一边相机进行文本赏析——我不愿意把这二者分离开来完成。“品诗歌,析情感”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有些乏味,但在我适当加进一些问题后,课堂气氛一次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比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一句,作者那时才49岁,为何说自己“老”?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料加以自己理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对这一个字的分析,我们顺便解决了写作背景,根本就不用特地分出一个教学流程来单独介绍写作背景。再比如,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分析一下他们抱茅草的目的,孩子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是调皮,还是欺负老弱,还是本身自己也是贫穷人家的孩子,抱茅另有用途?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讨论结果出来后,学生对本诗所要传达的情感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不再是照本宣科地说作者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了。最后几分钟,我又给学生设置了朗读活动,这次朗读不再是一开始的只读即可,而是带着自己所理解的感情来读,为了让大家有竞争感,我还分男生组女生组来读。让我非常惊喜的是,孩子们真的读出了痛惜、痛心、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感,于是我借机总结,又完成了德育教育,我说:“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未来的省长、市长、局长们一定是一个个为民想为民忧的父母官(学生笑),别不信,现在大家勤奋努力,将来咱们班一定会有这样的人民公仆,相信你们一定能像我们的诗圣一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更有关心民生疾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像杜甫所经历过的那种黑暗岁月,像这首诗里面所描写的那种苦难生活,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杜甫先生的体察人间冷暖,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现实,追求幸福理想的思想却永远光芒四射,我相信,你们会把这个思想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下课铃声正好响起,在我铿锵有力的总结中,我们结束了对本课的学习。就这样,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的学习,但我和孩子们都知道,我们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习者、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我们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是爱国爱民精神的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