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二十八) 都说史书就是一部部英雄传奇,这些传奇不只属于中原汉族的,也同样属于那些夷狄们。 比如说公元前200年前后,来自中原的刘邦的英雄传奇故事流传千古,人尽皆知。 与此同时,北方夷狄也出现了一个传奇英雄,其事迹之神奇绝不逊于刘邦。 这个产自夷狄的传奇英雄就是著名的冒顿单于。 冒顿是头曼单于的太子,不过他老爸头曼单于似乎不太行: 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头曼不胜秦,北徙。 简单总结下就是,东边被东胡揍,西边被月氏揍,南边被大秦揍,到处挨揍。 头曼单于到处挨揍不算,居然还打起了大英雄冒顿的主意,想要废长立幼。 于是冒顿先是用计把老爸头曼单于杀了,接过了单于重担。 然后他又用计把东边的东胡灭了,又用计把西边的月氏赶跑了,南边还兼并了娄烦、白羊等小喽啰。 最后冒顿单于还用计把南边的大汉皇帝刘邦打得跪地求饶。 而且冒顿单于不仅功盖当世,用的计还通俗易懂,小学生都觉得自己能使出来,不愧是传奇英雄啊。 不可否认,匈奴在冒顿手里突然间崛起为草原霸主,和冒顿单于的能力、智慧、勇气有关系。 但是匈奴在草原的兴衰更和其所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 内蒙古赤峰市,位于战国时燕国所修长城以北,当时匈奴人和东胡人都曾在此驻牧。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频繁出土大量战国时代货币。 这些战国货币以燕国刀币为主,还包括韩、赵、魏、齐等其他各国货币。 此外,在东胡驻牧的辽宁辽阳市,也出土了大量燕、赵、韩、魏等国铸造的钱币。 草原地区出土数量巨大的中原货币,说明战国时期中原与草原游牧部族的边境贸易已非常发达。
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卻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当年秦献公迁都栎阳,就是看重这里沟通关外与陕北的胡戎,有很多富商大贾做对外贸易,非常富裕。 杨、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地边胡。 《史记》还介绍战国时山西中部的平阳一带,和陕北、代地的对外贸易搞得有声有色。 这些边境贸易为北边的游牧部族带去了大量先进的军事技术、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用品。 不过战国时期列强争雄,诸侯国对战略物资很重视,管控较严。 而且中原诸侯国犬牙交错,自身的物资交流就不是很便捷。 另一方面,广阔草原上部落林立,处于非常松散的状态,非常影响贸易的规模,组织起来也非常不便。 匈奴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公元前318年: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 匈奴被五国联军邀请参与攻秦,说明此时匈奴部族已经发展成比较大的一支力量。 但同时匈奴也就是史书上提一嘴的级别,此后几十年又恢复到销声匿迹的状态。 这说明当时的匈奴不过是草原众多强大部落之一。 真正让匈奴突然间出现在中原视野中的人是名将李牧。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李牧大破匈奴的故事非常有戏剧性: 史书说李牧是赵国代地(山西北部)大将,他上来后搞了几个大动作。 他设置军市并且将军市的租税全部用来招募士兵并厚待将士。 当时匈奴经常入寇,李牧与大家约定,匈奴来了我们紧急收缩保卫城池,谁敢和敌人作战就斩首。 李牧说我这是故意示弱麻痹敌人,好来个突然偷袭。 由于匈奴每次进来抢掠,李牧都不敢作战,赵王被惹怒了。 赵王把李牧调入首都,派了别的将领替代他。 其他将领一去就打算和匈奴开战,可没想到匈奴既打不过,也撵不上。 代地赵军损兵折将,还是拿匈奴没有办法。 赵王无奈之下只好又找到李牧,李牧就说要你不听我的,傻了吧? 你要我回去收拾烂摊子可以,但你必须完全按我的来,你赵王不能插手。 赵王决定一切都听李牧的,把李牧又调了回去。 结果李牧回去后突然发威,大败匈奴,从此匈奴不敢侵边。 史书里的这个故事,简直就是标准的扮猪吃虎式爽文模板,看的人大呼过瘾。 可如果我们排除李牧一系自吹自擂的影响,冷静看待这个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 李牧以打匈奴而闻名天下,而匈奴却是在他手里突然崛起为草原首屈一指的庞然大物! 李牧的部队这么多、这么强的的关键因素是军市之租皆自用。 说得清楚点就是用军队开通市场,然后把市场里所有租税全部就地截留,不上缴任何钱给赵国朝廷。 军市之所以赚钱的核心就是以军队提供其他人无法提供的安全保护。 问题来了,什么生意才需要军队提供安全保护呢? 代地这种土地贫瘠,地处偏远的地方,什么生意能让他一下子变成号称养十万兵的豪富呢? 实际上现代专研这方面的学者早已公认,李牧的所谓“军市”干的只能是边境贸易。 李牧和其他干边境贸易的人不同之处在于,他更有经营头脑。 眼下的草原在史书留名的大部落有几十个。 这样混乱的局面显然会导致与草原的交易变得成本高且不可控。 我们合理推测,李牧认为,要想把边境生意做大,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我只和某一两个大部落合作! 这样草原上的事我就完全不管,一切由这个代理部落去统筹集散。 当然,李牧多半不会直接和对方部落打交道,而是联系大量往来边境的胡汉商人。 李牧决定选择一批与某个部落最熟悉的商人合作,被选中的幸运儿很可能就是匈奴。 于是此前只在史书字缝里留下一句记载的匈奴迅速崛起为草原霸主之一。 现在就能理解为什么李牧面对匈奴寇边采取躲进城池不出战的策略了。 我们猜测当时匈奴还在到处兼并部落,很多部落依然会不受约束、按惯例每年去边境打草谷。 此外大家做边境贸易不是请客吃饭,各种坑蒙拐骗引发武装冲突是常事。 但不管怎么说,冲突归冲突,大家该有的和谐还是要保持。 对赵王,李牧就拿出一套我这是如何用计示弱麻痹敌人的说辞。 问题是李牧把边境贸易所有收益全部截留,赵王能开心吗? 赵王借口对匈奴作战不利换了个听话的自己人上去。 可换人后边境贸易的租税就要上缴赵国朝廷了,边地的贸易秩序就会受到很大破坏。 于是匈奴来真的了,赵王派去的大将连连败北。 李牧回来后,据他自己说和匈奴大干一场,我们相信这应该是真的。 毕竟前几年靠打仗抢劫赚了大便宜,再想人家坐下来慢慢交易没那么容易了。 李牧大胜一场后,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实际上就是大家又回到以前乖乖做生意的状态。 不管李牧一系对自己的匈奴战绩如何吹捧,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 匈奴第一次活跃在史书上是李牧时,匈奴第一个被人所知的真实单于是离这段时间不远的头曼单于。 匈奴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秦国的迅猛扩张打破了好梦。 战国时齐国说客苏厉劝说赵王不要和秦合作攻齐时就说,秦国一直觊觎赵国的上党,一旦其拿下上党: 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 说明当时公认秦国对物资的管控禁运远比关外诸侯严格。 秦国统一天下后,随即对匈奴发起进攻并且大肆新修和连接已有长城。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 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透过上面这段秦始皇时大商人乌氏倮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测出很多秦时对游牧部族的政策走向。 秦也需要大量马匹,但不是直接与游牧部族交易,而是扶持通过间接交易自建牧场的商人。 乌氏县在今天宁夏南边的固原一带,其交易对象“戎王”多半是来自西边月氏麾下的游牧部落。 可以看出秦帝国的对外贸易是在朝廷强力监控下进行的。 而且秦帝国很可能全面封锁对匈贸易,少量贸易其对象改为匈奴的敌人。 失去了中原的战略物资,匈奴随即进入困难时期。 可怜的头曼单于被东胡揍、被月氏揍,被秦帝国揍,狼狈不堪。 更可怜的是,他最后被儿子冒顿谋杀,而冒顿一上来,天上就掉馅饼了。 秦帝国瞬间崩溃了!中原陷入前所未有大动乱,所有规矩被打破! 此时中原遍地武装,他们最需要什么?优良品种的马匹啊,来多少收多少! 此外大量的牲畜皮毛及其他牲畜附属产品的需求量也极大。 因为此时普通士兵的甲具主要是皮甲,原料是牲畜皮; 而制作弓箭主要原料角、筋、胶,也全部来自牲畜。 中原人口锐减,生产停滞,大战频频,存在巨大的军事物资及其原材料缺口,急需进口。 由于匈奴地盘在正北,地理上比其他游牧部族占据了绝对优势,对中原的贸易基本被其垄断。 现在的冒顿单于,想不拳打东胡、脚踢月氏、打遍草原无敌手都难。 匈奴战士们个个手持来自中原、用铁、青铜等金属打造的精良兵器、护具与弓弩,你叫其他人怎么打? 冒顿单于挥舞着无穷无尽的精美丝绸、金器、漆器等等奢侈品到处收买各色部落。 你说又有几个能经得起考验不弃暗投明呢? 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 游牧将士攻战杀敌,一壶美酒就是最好的赏赐。 匈奴有着无数从中原来的美酒,还有米、面、调料后的肉等等美食。 你说匈奴勇士的士气该多么高涨啊! 你说,草原上还有谁还敢螳臂挡车呢? 再次声明,我们并不否认匈奴成为草原霸主的过程中,冒顿单于的领袖才能、智慧与勇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可离开时运带来的中原战略物资的巨大输入,任你再英雄盖世恐怕也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 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是泪痕和我一贯以来的根本史观。 好运终有到头时,经过了六七年的黄金时代,南边终于换了人间。 公元前202年5月,汉帝国皇帝刘邦决定迁都关中。 随后,汉帝国开始对津关与全部边疆实施严格的人员、物资禁令。(见链接:《津关令》) 一切仿佛昨日再来,冒顿单于即将迎来新的考验。 只是没想到的是,这把大火第一个烧掉的却是燕王臧荼! 是时候回头看下臧荼谋反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