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 给孩子的一堂信念课

 Richard_X 2023-05-11 发布于江苏

制心一处  臻于至善


XIN YI SHU 



图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心一塾,事事都可以成为教机,时时处处都是课堂,老师们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觉察力,应机而教,让信念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田,潜移默化的改变孩子内在的信念系统,进而改变孩子外在的言行。

心性培养、信念塑造,绝不是简单上几堂课、讲几个道理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日常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及时照见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带着怎样的一颗心、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启发、主动发生改变。经过长期反复的这样训练孩子们的觉察力就可以一点点地提高了。

图片

这一天,在勇毅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宋老师结合近期的观察,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就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信念课。


事件:

早饭后孩子们会先打扫完各自的卫生区,然后开始集合上早课。今天有一组迟到了,其他孩子在教室等待,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一直在看表、数倒计时。老师就在旁边默默地观察。

最后一组同学回到教室,老师先问清楚了迟到缘由。因为这组负责的卫生区较多,而今天刚好少安排一人,提前完成自己卫生区打扫的另外2名同学前去帮忙,有些应付了事,造成这组同学检查不过关,又重新打扫,因此耽误了时间。



思考:

事实清楚了。于是老师先给大家提出了三个思考问题:

1、做每件事,最佳的时机是何时?

2、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3、在任何时候,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老师说,这三个问题,其实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如果想清楚了,就可以帮助你们实现目标,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前期已经花功夫带孩子反复细致地学习过七大信念,大多数孩子都有了目标感)。

大家开始了思考......

图片


第一轮讨论:

自由讨论式课堂是我们一贯的风格,我们鼓励每个孩子积极表达,没有任何评判,因此孩子们纷纷积极发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1、做每件事,最佳的时机是何时?

想清楚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是最佳时机;事情还有恶化的时候;现在......

2、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伙伴;朋友;旁边的人;有共同志向的人;能帮助我的人;有能力的人;有智慧的人;自己......

3、在任何时候,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跟目标相关的事;能帮助自己成功的事;自己该做的事;手头的事;......

其实,每个孩子的答案,也间接反应出了他/她的思维模式,是内心的映照。此时,不加任何评判,老师只是微笑着倾听,允许每个孩子真实表达。待大家都发表完自己的看法,老师说,你们思考着,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答案。

图片



讲故事:
图片

一位皇帝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于是,他扮成平民,自己一个人上山,去找一位智者。智者正在菜园里翻地,皇帝说:“我来这儿是想向您请教三个问题:一是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二是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三是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智者没有回答,继续翻地。

皇帝见其年老体弱,接过锄头替他翻地。

此时,一个受重伤的人路过昏迷倒地、痛苦呻吟。皇帝为他包扎好,让他休息。

第二天,受伤的人醒来,请求皇帝的原谅。

皇帝很疑惑,此人说:“我是你的死敌,在一次战争中,您杀了我的兄弟,抢走我的财产,我立誓要杀您。得知您自行上山,于是决定埋伏于路上,在你回程的时候杀死您。没成想,被您的手下发现砍了我一刀。如果没有遇到您救我,我必死无疑。我本来想杀您,你反过来却救了我一命!我真是说不出的羞愧和感激。我愿用余生做您的仆人。”

皇帝没有想到,这件事让他与一个宿敌的恩怨就此化解。

皇帝在离开之前,又问智者那三个问题,智者说:“我已经解答了。答案已经在你心中了。”

图片

讲到这里,老师问大家,你从故事里发现了什么?

图片



第二轮讨论:

孩子们从故事中又得到了很多新的观点,老师开始通过问答的方式,逐一地帮助孩子们理清自己的想法、发现思维漏洞,在一问一答中,孩子们更加清晰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整个过程中,老师耐心的倾听,细致的感知,明镜般的照见,帮助孩子们看到每个想法背后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因果逻辑是什么。

如果皇帝没有同情智者年老而帮助翻地,必定原路返回,在路上,就可能遭到仇人的袭击。所以翻地的时刻就是最重要的时间、最重要的人就是智者、最重要的事就是翻土;如果皇帝没有救仇人,仇人便会丧命,皇帝就不能与他和好,因此,仇人就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救治仇人的伤。

最重要的时刻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是当下那个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会和谁在一起。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照顾好身边的人、让他们快乐。

然后老师让大家把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代入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当中。在教室内等待的这些同学,当时最重要的事应该是什么?去帮忙的同学,你的发心是什么?你们有没有把握住最佳时机来做最重要的事?如果你们做了,结果有何不同?孩子们开始觉察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由此引发什么样的结果。

继续引导深入思考,自己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有没有好好利用做事的最佳时机?有没有做最重要的事?有没有珍惜最重要的人?老师点出了几位同学在平时中的细节表现,一下子就戳中了孩子们的内心。因为孩子们的表现老师平时都在默默地观察并记在心里,如果想要达到“心教”的目的,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一下子直击心灵。

图片



反思觉察:

课后,这群年龄只有十岁、十一岁多的孩子们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写了觉察日记。每个孩子都基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做了深刻的反思,篇幅关系现仅摘录几篇有代表性的如下:

01

今天老师早上给我们讲了三个重要问题,三个点:

一:做一个事情,最佳的时机是何时?

其实就是现在,觉察到了就要去做,比如:

1.今天在我们打扫完卫生后,就错过了去帮助他人的最佳时机,其实也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就在那里等这,发现了这个事情,就要赶紧做。

2.今天我在学习表演的时候,就没有仔细的去学电影里面的每个表情,还有要把自己的表情和心态放下,才能进入角色。

3.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发现了浑水摸鱼的情况,就赶紧专心去学习,做好当下,在学习时不要去想和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会导致两个都做不好,要利用好每一天。

二:和我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就是旁边的人,比如说:别人说你的缺陷,就是帮助你变的更好,我们本身就要很多缺陷,所以我们来这也是为了改进这些缺陷,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别人说出我的问题时,第一想到的不要是反驳,而是去觉察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个问题,如果有的话,就去改进,没有的话也不要跟别人斤斤计较。就像昨天王修齐讲的故事“睿智的狄仁杰”一样,但是我自己虽然是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很难去用在自己身上,所以我要把它跟我喜欢做的建立连接,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不断的去尝试,跟这个故事里的狄仁杰对标,还有马斯克、乔布斯这些厉害的人物,他们都是不断的去改进问题,才有了现在的这样子,不要纸上谈兵,知道很多大道理不去行动。

三:做任何事情最重要要的事是什么:其实就是手头上该去做的事。

1.今天我没做好手头上的事情,就去做别的事了,今天下午他们俩在表演的时候,我就在看示范班课了,其实他们在练的时候我也可以练习,这样也不至于过的这么的差了,

2.还有我需要把每件手头上的小事做好,帮助被人要么做要么不做,要是去做,那就要做好,就像今天早上他们去帮打扫三楼,没有分就随便糊弄一下就走了。

3.我们现在这个年龄不用去做什么大事,但是要先把每件小事做好,很多成功人士,都不光他的强项厉害,身边的事也处理的很好。

(钟一鸣)



02

1.做一件事情,最佳时机是现在,当下立刻去做能做的事,不要拖延,纠结。

自我觉察:我自己做事就容易纠结,比如以前当班干部的时候,又想做到公正又不想得罪别人,所以一直在纠结,没有立刻去做当下能做的事。

2.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身边人。因为你身边的人,可以看到并指出你的问题,这样你就可以改正,所以我们需要接受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不断改进问题,吸取教训,争取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才可以成长。

自我觉察:有一次早上打扫卫生听音频时,我们有5分钟一直在说话,老师指出我们的问题时,我就本能的去狡辩,而不是接受并改进。还有一次,周日早上运动时很懒散,很多人都在站着,老师发现问题并指出来时,我们仍然本能的去狡辩,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没有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本能和指出自己问题的人争辩,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正有这个问题,后面才会想清楚,去觉察自己是不是真正有这个问题。这是不真实、完美主义的体现,所以还需要真正把真实这个信念内化到自己的心里。

3.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专注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如果手头的事还没做完,就去作别的事,最后什么事都做不好。

自我觉察:比如说,练习表演的时候,没有专注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下午运动前觉得时间还很多,不用急,所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没有专注表演,最后很晚才过关,下次要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有时候运动时,就会表面上做着运动,实际上心里在想其他的事情,所以做运动都没有什么效果,没有专注做当下正在做的事。这样的话运动没有做好,别的事也没有做好,所以要专注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王修齐)



03

做一件事情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就比如说学英语,我们学英语的最佳时机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十二岁以前,要是过了十二岁再去学英语就晚了,就算你再想学你也很难学会。还有一个例子,当我们上午练表演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反正现在时间还很多也不用担心,所以在我们刚开始表演的时候时不时就回去打打闹闹去玩。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你身边的人。我自己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的对手或者敌人,因为你有哪点做的不好,你身边的人比你更清楚,所以他们可以给你提建议让你改进,但要是原因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敌人会更清楚你的弱点在哪里,因为他想打败你,肯定不能攻击你的强项,而是攻击你的弱点,所以他就会去研究你的短板是啥?所以答案就是你身边的人。但是我经常就会,别人说你什么问题,我本能的反应就是不管你说的对不对,都要去狡辩争辩,然后就会搞得两方都不开心,而且这样就会导致别人不想和你提出任何的建议。其实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应对:要是别人指出了我的问题,要是这个问题我真的要的话,我去改进就可以了,但要是没有我也不用生气,只要对他点点头就行了,意思其实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专注去做你眼前的事情,你现在该做的事情,但是我很多时候就做不到这点,就比如说:我们和老师周日出去玩的时候,我有时候就会去想,下周的过关内容好难啊!有可能过不了怎么办,要是过不了就不能像这周一样出来玩了,所以想着想着就该回去了,周日也没有好好享受,然后下周学习的时候,又开始担心。

(陈烁翰)




图片

这就是我们的一次日常课实录。从第二天起,孩子们早早地就起床了,有的读书,有的学英语,有的学习示范课,大家都充分地把时间利用起来,很多同学都开心地告诉老师,早晨学习效率就是高,头脑特别清楚。看来这次课真正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内心,积极向上的行动就这样自发地产生了。老师只管适时地唤醒,不做期待,不做强制要求,就像给予种子生长需要的一切条件,阳光雨露,然后静待其生根发芽。相信每一个灵魂都渴望进步,生命的自驱力就在不经意间迸发了。

一次课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老师会随时随地根据孩子们面对的问题状况找准时机加以引导,让本次课程传递的信念更深地扎根下去。

这样的应机而教,在心一塾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这对老师们是极高的要求,不但要有很高的人生智慧和修为、敏锐的洞察力、超高的觉知力,还要能被孩子喜欢和接受,只有这样,我们讲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所以我们时时带着一颗欢喜心,不断地学习、觉知、成长自己,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过程,都让我们更加地接近圆满的自己。这就是做新教育老师的幸福。

活在当下,是多少成年人也无法做到的境界。我们从不期望孩子们因为一堂课就变成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只是在做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一点一点灌溉孩子的心田,帮助孩子照见自己,让他们在一次次体验当中,超越欲望和情绪,活出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