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欲、觉即理、悟由修得 育欲:与百姓同欲 何心隐认为: “仁,则人心也” 从人心本善出发 继承和发展了 孟子的“存心”说 王艮的“百姓 日用即道” 充分 肯定人的 自然欲求 的合理性 性而味, 性而色, 性而声, 性而安佚, 性也 乘乎其欲者也 他并不同意 宋明理学家 所提出的 “存天理 灭人欲” 他认为 人不能 “无欲” 如果“灭欲” 不能“存心” 正确的做法 应当是避免 “偏于欲之多” “戾于欲之多” 即使欲 “有所节”、 “发以中” 这就是 “寡欲” 在此基础之上 何心隐提出了 “育欲”的主张 “昔公刘虽欲货 然欲与百姓同欲 以笃前烈 以育欲也 太王虽欲色 亦欲与百姓同欲 以基王绩 以育欲也 这一种与 百姓同欲 的主张 即是对于 统治阶级 穷奢极欲 的批判 也反映百姓要求 改善生活条件和 追求物质利益的 正当要求 黄宗羲认为此观点 “非名教之所羁络” 现代 有学者认为是 中国明清早期 启蒙思潮的 重要思想 觉即理: 人之知觉即 性理和道心 胡直由学佛坐禅而开悟 以天地万物,皆吾心体 理 不在外物 而在本心 即孟子的“万物皆备”、 程明道的“浑然与物同体” 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 他由 “觉即性”、 “性即理” 推导出了: “觉即理” 是以舍人心之觉 则无性矣 又焉有理哉 觉即性,非觉之外有性也 性即理,非性之外有理也 是我之知觉 本通乎,人之知觉 本通乎,天下后世,之直觉 本非有我之所得私 以我为主 以觉为性 本未为非 亦未为私 觉即理也 觉即道心 非觉之外 别有道心 惟蔽其本觉 而后为多欲 为人心 所谓,感物而动 失其,本知本觉 提倡要在 人的心中 有准有权 才能做到 不昧于觉 胡直的 “觉即理” 强调人的 主体自觉 但黄宗羲评价 “先生之旨 既与释氏所称: '三界惟心 山河大地 为妙明 心中物’ 不远 悟由修得: “悟”与“修” 原是佛教主张 宋明以来尤其 阳明心学时代 受到了 儒家学者 的关注 王时槐不满于 当时所存在的 一种 “率务玄谈 而薄实修” 的思想风气 不承认“生而顿悟” 企图用 佛教的“宿因” 来解释“顿悟” 以为,前世之修 乃是,后世之悟 之因 从而主张“悟由修得” 指出: 体认入微 即谓真修 悟由修得 既云有悟 岂遂废修 必兢业保任、 造次颠沛不违 以至于 子臣弟友 慥慥相顾 修之无尽 悟之无尽 修是悟的前提 悟是修的结果 必须通过修 才能获得悟 悟与修并不仅仅 表现而为“由修到悟” 同时还有“由悟到修” 的递进过程 修与悟是 彼此关联、 不容“间断” 的实践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