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诗解】之:刘川《一枚硬币》

 十耘说诗 2023-05-11 发布于北京
按语:

精选一首难忘好诗,做两件事:一为解其思、咀其味,理解欣赏品评;二为剖其法、化其能,破解理念手法。

该栏目应众多诗友需求而新设,与“一分钟学一个诗技”最大区别有三:一是选诗更具经典和代表性。二是对创作的破解不再限于一个技术点。三是增加了对诗歌的理解和赏评。以助于更好把握全诗,学习创作,师为己用。既“赏梅解花”,又“剖玉入匣”。

一枚硬币
诗/刘川
 
我记得那裹着破麻袋片的老男人
在雪花中,他的脚趾头、他的棍子、粗布袋
和乌黑的牙齿。他见到我,停住
向我摇晃他的贫穷,他的磕掉了
瓷釉的有柄子的大杯子。里面的硬币纷纷
跳起来叫喊。我记得他的转身
失望、悲戚,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
另一个。我记得回到家中,我
脱下衣服扔到一边,那空空的衣袋
竟“啪”地滚出一枚硬币
整夜,那烧红了的硬币在我心中旋转
赏梅解花:

这首诗前面都是好理解的,后边有点麻烦。那枚硬币是怎么来的?

是作者身上原本就有的?不大可能。如果万分之一真是如此,那本诗可以这样解读:作者身上本来有钱,但他并没有向老乞丐输送怜悯。所以,才会整夜被那枚硬币搞得失眠。

是老乞丐施舍给作者的?有可能。如果是这样,那本诗可以这样解读:诗人这种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实际比乞丐还要穷。诗人没有帮助乞丐,反而得到了乞丐的帮助。这充满着荒诞色调,让诗人于情于理都感到自责。所以,才会整夜被那枚硬币搞得失眠。

但我更倾向于这枚硬币是作者心理上的硬币,作者是为没有能力帮助残疾的老乞丐而内疚——这种帮助只需要一枚硬币就够了。可是他“那空空的衣袋”,连一枚硬币也没有。只能眼看着老乞丐在雪花中“转身/失望、悲戚,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另一个”于是,这心理上的一枚硬币一直跟着他,像阴影一样,跟到家中,跟到睡梦。

剖玉入匣:

从实战方面,看看本诗创作的启迪。

1.渐入式虚化使叙述抵达诗意。

一枚硬币

诗/

我记得那裹着破麻袋片的老男人

在雪花中,他的脚趾头、他的棍子、粗布袋

和乌黑的牙齿。他见到我,停住

向我摇晃他的贫穷,他的磕掉了

瓷釉的有柄子的大杯子。里面的硬币纷纷

跳起来叫喊。我记得他的转身

失望、悲戚,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

另一个。

很多人写到这儿就停了。虽然仍有感动,但全诗太实了。于是,作者加了虚化处理。

我记得回到家中,我

脱下衣服扔到一边,那空空的衣袋

竟“啪”地滚出一枚硬币

为什么说是虚化处理呢?这是现实中可能性很小的情节,所以一枚硬币既可能是真实的硬币,也可能是心理的硬币

通过可能性极小的情节,造成亦真亦幻的或然性,实现虚化。

有的诗人写到这儿也就停了。但作者还是认为虚化得不够,继续前进:

整夜,那烧红了的硬币在我心中旋转

这是对事物进行纯幻象描写,进一步实现虚化。刚才的绿字还存在真与幻的可能性呐,金字完全是幻象。

虚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诗歌不那么干巴。纯写实还不如请架摄像机。

2.主语的变换使叙述脱离单调。

一枚硬币

诗/刘川

记得那裹着破麻袋片的老男人

在雪花中,他的脚趾头、他的棍子、粗布袋

和乌黑的牙齿。见到我,停住

向我摇晃他的贫穷,他的磕掉了

瓷釉的有柄子的大杯子。里面的硬币纷纷

跳起来叫喊。我记得他的转身

失望、悲戚,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

另一个。我记得回到家中,我

脱下衣服扔到一边,那空空的衣袋

竟“啪”地滚出一枚硬币

整夜,那烧红了的硬币在我心中旋转

你看,不像有的人写诗,主语变幻很少,甚至一“我”到底。作者在有意识调换主语。为什么?怕咱们读着累。

3.细节的考究使叙述充满魅力。

(1)首先是意象的细节化

裹着破麻袋片

粗布袋

乌黑的牙齿

磕掉了瓷釉的有柄子的大杯子

木然的残肢

(2)其次是动作的精准化

着破麻袋片的老男人

他见到我,停住

向我摇晃他的贫穷

里面的硬币纷纷起来叫喊

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

我脱下衣服到一边

那空空的衣袋竟“啪”地出一枚硬币

那烧红了的硬币在我心中旋转

一首诗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这首诗里我举出了三个创作方面的因素。作为诗人,要尽可能在一首诗里让这种因素增多。

  

诗人简介:

十耘,人称十耕。一片写诗的树叶,一条有故事的虫子(当然,这虫子不吃树叶)。荣获全国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一等奖,凤城诗赛一等奖,首届国际微诗大赛大西洋赛季优胜奖,首届中国艾青微诗歌大赛佳作奖,“坤明杯”微诗大赛最佳评委奖,全国精短文学大赛“十佳诗人”,新浪微故事大赛金奖,首届科幻微小说大赛二等奖,善文化微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诗作入选《2015中国诗歌年选》《一首诗·一座城》《大海截句集》等,作品在《世界日报》《星星诗刊》《小诗界》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

想说的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