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锁江院士&杨冰Angew.:质子离子液体改性增强氧化钴电催化硝酸盐合成NH3!

 崛步化学 2023-05-12 发布于北京

 1

研究内容


硝酸盐(NO3-)电化学转化为氨(NH3)是小规模分散氨合成和废硝酸盐处理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方法。目前,通过精心设计催化剂来提高反应性能的策略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同时实现反应性和选择性的提高仍然是一个挑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院士和杨冰副研究员选择Co3O4-x作为模型催化剂,使用质子离子液体(PIL)N-丁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Bim]NTf2)修饰Co3O4-x催化剂,来模拟MoFe蛋白质环境,成功实现了同时促进NH3产率和NITRR的法拉第效率(FE)。相关工作以“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Nitrate-to-Ammonia Performance of Cobalt Oxide by Protic Ionic Liquid Modific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2

研究要点


要点1. 作者使用质子离子液体(PIL)N-丁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Bim]NTf2)修饰Co3O4-x催化剂([Bim]NTf2-Co3O4-x)调节电极表面微环境实现在低浓度NO3-(500 ppm)下同时促进电化学硝酸盐的反应性和选择性。

要点2. [Bim]NTf2-Co3O4-x在-1.71 V vs Ag/AgCl下的最佳NH3产率为30.23±4.97 mg h-1 mgcat-1,在-1.41 V vs Ag/AgCl下的FE为84.74±3.43%,优于原始Co3O4-x(15.53±1.68 mg h-1 mgcat-1和71.21±3.39%)。为了进行比较,还制备并表征了用其他两种离子液体(离子液体)修饰的Co3O4-x催化剂,1-丁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Bmim]NTf2)和1-羧基丁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HOOC(CH23mim]NTf2

要点3. 实验结果和理论研究(DFT)计算表明,[Bim]NTf2具有多重功能:1)调节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提高Co中心的路易斯酸度,从而促进NO3-的吸附和活化;2)穿梭质子与NO3-形成氢键,加速其转化并削弱N-O键;3)构建其中HER竞争被抑制的疏水性电极表面微环境。

该工作不仅为提高电化学NITR的性能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且开拓了离子液体在电催化中的应用范围。

 3

研究图文


图1. 本工作中使用的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构。
图2.(a)Co3O4-x和(b)[Bim]NTf2-Co3O4-x的SEM。(c)Co3O4-x和(d)[Bim]NTf2-Co3O4-x的高分辨率TEM。
图3.(a)[Bim]NTf2-Co3O4-x在添加和不添加500 ppm NaNO3的0.1 M Na2SO4中的LSV。(b)Co3O4-x、[Bim]NTf2-Co3O4-x、[Bimm]NTf2-Co3O4-x和[HOOC(CH23mim]NTf2-Co3O4-x的LSV。Co3O4-x、[Bim]NTf2-Co3O4-x、[Bimm]NTf2-Co3O4-x和[HOOC(CH23mim]NTf2-Co3O4-x在不同的施加电势下NITR电解1小时后的(c)NH3产率和(d)FEs。(e)[Bim]NTf2-Co3O4-x在-1.51 V vs. Ag/AgCl下每小时更换一次电解质的循环耐久性测试。(f)通过吲哚酚蓝法和NMR分别测定[Bim]NTf2-Co3O4-x在-1.61 V vs Ag/AgCl电解1小时后的14NH4+15NH4+产率。
图4.(a)Co3O4-x和[Bim]NTf2-Co3O4-x的Co 2p XPS光谱。(b)Co3O4-x和[Bim]NTf2-Co3O4-x的拉曼光谱。
图5.(a)[Bim]NTf2-Co3O4-x的差分电荷密度。(b)NO3-的O 2p轨道与[Bim]NTf2-Co3O4-x的Co 3d轨道结合的PDOS。(c)在Co3O4-x上NO3-和改性的[Bim]NTf2之间形成的氢键的图示。(d)计算的中间体的吉布斯自由能和Co3O4-x、[Bim]NTf2-Co3O4-x、[Bimm]NTf2-Co3O4-x和[HOOC(CH23mim]NTf2-Co3O4-x催化的NITRR途径。

 4

文献详情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Nitrate-to-Ammonia Performance of Cobalt Oxide by Protic Ionic Liquid Modification
Danni Qin, Shaojia Song, Yanrong Liu, Ke Wang, Bing Yang,* Suojiang Zhang*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30493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