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已有所耳闻中国有“三大石窟”,分别是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省大同云冈石窟、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三大石窟”都是佛教胜地,都有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保存着大量的佛经、佛像、壁画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也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最佳时节。一日,我有幸随同包头诗词学会成员前往河南洛阳进行实地创作采风,行至历经数百年闻名全国的龙门石窟,就想一睹大禹治水的地方,看看武则天48岁时的“容颜”,以及了解一下龙门石窟的历史故事和前世今生,体验一下“瑰宝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历千年。”中华佛教石刻独特的艺术魅力。导游讲解到,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意思就是,洛阳城四周有山有水,古迹众多,龙门石窟居首。大禹治水中所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的龙门石窟所在。据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来到河南,经过对黄河的仔细勘察,发现河水是被龙门山挡住了。黄河之水流到这里就无法前行,造成洪水泛滥成灾的状况。大禹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才使得河水畅通无阻。如今黄河故道两侧像刀劈一样的垂直山崖,大禹就将其取名为“龙门”。后代的人纪念和称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就给此山起名为“龙门山”。 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伊河岸边林荫小道向深处走去,只见不远处有一个贯穿东西三孔空腹式的石拱桥,桥洞上边刻有“龍门”二字。据说出自名人之手,笔法苍劲有力,颇有气势。引桥下设有两个桥洞,就像一座古老而又厚重的城门,紧紧地守卫着身后的石窟……站在远处,放眼望去,龙门大桥就像一道壮丽的长虹横卧在伊水之上,飞架龙门伊水,连接着龙门东西两山。巍巍的山脉,潺潺的伊水,水光粼粼、拱桥倒影,令龙门山水典雅古朴、熠熠生辉、雄伟壮观。导游解说道,这里自古就是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为此,即可看见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密如蜂房,星罗棋布。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坐落在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的峭壁之上。南北走向大约1公里,现有洞窟2300余个,造像近97000尊,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余座等。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里,以宾阳中洞、莲花洞、古阳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跟随导游沿数级石阶而上,即可看到一方水池,池中清泉翻滚,绿草如茵,这就是禹王池。禹王池的泉水在龙门诸泉中是最旺盛的,池东有一出水处,雕有一个石蛤蟆,泉水由此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直入伊水。禹王池中立有一柱石笋,石质不同于龙门山的岩石,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劈开龙门山所用的工具。唐代诗人许浑曾赋诗曰:“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尽如人意知夏禹才。”为此,禹王池也正举荐这个石笋和传说而得名。在禹王池的上方,还有依崖垒有一小石屋,称之为“石楼”。为光绪二十七年河南知府文悌所建,并手书楹联一副刻在石楼两侧的石柱上,上联:“招待登高能望远”,下联:“相逢席地可谈天”。游人至此,伫立石楼,近看一池碧泉,清澈见底;香山倒影,伊水波光,乃是一幅水色交融的美丽画面。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展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 大家来到了宾阳中洞,此洞窟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据说,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佛和菩萨面相清瘦,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栩栩如生。 沿着石阶继续前行,即可看见万佛洞。万佛洞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洞内雕刻有15000尊佛像,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洞中的佛像姿态不一,神态各异,十分传神。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拾级而上,眼前顿感视野开阔。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中间立有雄伟高大的卢舍雕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大、规模较大的一座雕像。这尊雕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稍低,略作俯视态,宛如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相传,这尊雕像也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以神秘微笑著称,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雕像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显了气宇轩昂、舒展大度之势。 在洛阳石窟的众多洞窟中,大卢舍那像龛佛雕造像群以设计绝妙、美丽形象、规模宏伟居龙门石窟之首,因此而闻名天下。在距地面18米高的山崖之间,佛龛东西深约40余米,南北宽36米,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陡峭险峻的崖壁上,奇伟壮阔,蔚为奇观。佛雕造像群是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导游的引领之下,依次参观了古阳洞、药方洞、极南洞……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自古就有“伊阙碑林”之称。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的代表,它基于隶、形于楷,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众多的石刻题记中精选出来的魏碑书法精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魏碑有“点画峻厚、笔法跳跃、骨法洞达、血肉丰美等十美。”他大力提倡学习书法应从“龙门二十品”入手。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书体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正如清代考据学家、金石学家武亿所说:“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站在礼佛台上,环顾四周,放眼望去,树披盛妆繁花满枝,龙门全貌尽收眼底。大家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美丽壮观,在这里既可远眺龙门独具魅力的朦胧意境,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又可隔着伊河对望西山石窟整体石刻佛雕造像,那姿态栩栩如生,那气势雄伟壮观。真可谓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