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救赎——读《借命而生》

 稻读公社 2023-05-13 发布于浙江

生命的救赎

生命的救赎

——读《借命而生》

文/孙燕戎

70后作家石一枫,是升起在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星星,近年来,他佳作迭出,得过很多奖项,如百花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文学奖,其中的《借命而生》获得了首届梁羽生文学奖。

《借命而生》是石一枫又一篇致敬时代、致敬经典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我刚开始是在手机上看的,觉得不过瘾,又在网上买纸质书看,每看一遍,总有不同的收获。

石一枫

石一枫

《借命而生》讲述的是一个触及灵魂的故事,虽然前后跨越的时间长达30年,但给人的感觉并不冗长,而是非常流畅、自然。小说通过普通人物的命运,把社会的现实问题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写出了种种的心酸和无奈,正所谓“小人物演绎出了社会正能量的大情怀”,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浪漫主义的情怀、人道主义的关怀,近距离观照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价值与欲望的冲突、生存与死亡的矛盾、诱惑与底线的较量,这些都显现出了作品内涵丰富的信息量。小说冲突不断、悬念迭起,确实好看又耐读,引人深思和寻味。

“借命而生”照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是借着别人的命而活着。那么究竟是谁在借命而生?又借了谁的命?通过阅读此小说,能够找到明确的答案:姚斌彬和许文革借着姚斌彬母亲崔丽珍的命、许文革借着姚斌彬的命、杜湘东借着众多人的命:姚斌彬、许文革、刘芬芳、崔丽珍和警察老徐,还有向这世上所有的人借命。把《借命而生》称之为中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我认为非常合适,因为两部作品都在展现小人物在时代和社会面前的反抗和斗争。


-

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情节的发展而逐渐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杜湘东当年报考警校,想的是破案和立功,从没想过要在看守所巡视犯人的吃喝拉撒。他也知道,光想着干大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但要是稀里糊涂地把心里那点浪漫给磨灭了,他就觉得窝囊。杜湘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没有特别的一技之长,也没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有的只是对于活在当下的憋屈和无奈。

对杜湘东善良一面的描写刻画,作者是循序渐进的。杜湘东初识姚斌彬、许文革两名嫌疑犯,了解到他们在六机厂的背景以及修理机器的特长技术,开始慢慢关注他们,并在二人为看守所立功后,优待他们,甚至还让他们“提想法”,试图知道他们有没有什么别的需求。小说中是这样写道的:“说到底,杜湘东作为一个管教,能提供给俩犯人的其实就是一顿大米饭。但他为什么又要让俩犯人“提想法”呢?他有那么在乎他们的希望、失望和绝望吗?这就说不清了。”

在看到许文革在看守所里一直护着姚斌彬,杜湘东开始觉察到姚斌彬的右手在六机厂受过工伤,逐渐对两人的家庭背景感兴趣。后来杜湘东到姚斌彬的家里,才发现独居在家的姚斌彬母亲,一人养育了姚斌彬和许文革。此时的杜湘东才真正理解姚斌彬为什么总是叫“妈”,那不是指望妈能救他,而是他在心疼和牵挂自己的妈,没有儿子在身边,买菜、做饭、烧水、洗衣服乃至上厕所,都成了独居一人又身体偏瘫的崔丽珍的大问题。

杜湘东在看守所对待许文革和姚斌彬的善良,让他们心怀感激,许文革面对生活的勇气,让杜湘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如果说杜湘东前期追捕许文革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那么最后他通过追捕,看到的是一个快被生活压倒却又勇敢地生活的许文革。

人都活在当下,能顾得上的也只有当下。而当下又是稍纵即逝的,这个道理,杜湘东身边的人几乎都懂,好像只有杜湘东一个人不懂。杜湘东几十年如一日,想亲手将许文革捉拿归案,并不完全是为了维护法律,而是想看看那个与自己斗了几十年的人是如何活着的。姚斌彬用自己的命换得了许文革的生,许文革一个人背着两人的命,得替姚斌彬活成他想要的样子。许文革隐姓埋名躲避追捕,不顾生活的困境,勇于面对,最终如愿以偿,而杜湘东在各方面的碰壁之下,变得庸庸碌碌,活成了那个自己曾经讨厌的老吴。

小说描写的另一个重点是时代下的社会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打压,小说中多次出现了工厂、法律、婚姻这类的话题,它们都带着浓重的时代色彩。

作者的着眼点也放到了许多管理者和社会高层的身上,如描写杜湘东去一所煤矿寻找几年前逃跑的许文革,有比较多的和副矿长打交道的场面:

对于“北京同志”千里迢迢地赶来清理工人队伍,他们肯定是热烈欢迎,大力配合的。这时套话就不是套话了,甚而套话从来不是套话。杜湘东明白,副矿长这是在向他讲明利害呢,意思和戴眼镜的男人说过的话大同小异:警察执行任务,没人敢妨碍,但大家都是有背景的,万一闹大了,谁怕谁还不好说。

与之相对的是煤矿里的工人,这是一支面目模糊、好像由影子组成的队伍,人人沉默不语,脸上黝黑一片,只有摘下安全帽时簇簇抖落的煤渣才提醒外人他们也是实际存在的、有血有肉的。

杜湘东眼中的许文革也是一直在变化,许文革远在天边却又与他朝夕相处,是他的敌人却又与他亲密无间,因此,杜湘东迫切地想要了解今天的许文革。一个人在逃亡期间,身处恶劣的环境,仍然手不释卷,这就意味着不一般。那么许文革看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杜湘东多年后来到许文革的住处,在他床边的墙上发现了用刀刻的诗句:

美人济贪

英雄济富

没有人上过梁山

诗句大概的意思是说:美人都为钱财,英雄都为富贵,没人是替天行道,为民请命,人人都为自己。通过这诗句,杜湘东似乎领悟到许文革的内心思想,许文革才是认清现实、继续为生存奋斗的勇士。杜湘东仿佛又身处在矿井深处,和许文革一起经历着黑暗中的天崩地裂。当矿井下所有人都在仓皇失措时,许文革的眼里却闪烁着孤注一掷的光芒。后来许文革对杜湘东说了这样一段话:“每当我想去自首或者随便找个地儿把自己弄死算了,我就会想起姚斌彬,想起他跟我说过的那些话。后来我冒着被人抓住的风险也要做生意,把身家性命都投进去也要开这个厂子,也是因为姚斌彬。我一个人背着俩人的命,得替他活成他想要的那副模样。”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借命而生》中,每一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并为之锲而不舍地奋斗。刘芬芳因为看到杜湘东不顾生命危险而去追越狱的两名嫌疑犯,认为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一开始哭爹喊娘的姚斌彬,因为想让许文革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一把夺过老吴的枪,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而许文革则像是真正的英雄,肩负着姚斌彬的梦想逃亡多年,在差点被抓到的情况下,还在拯救他人的性命,最终衣锦还乡。而杜湘东的英雄主义,则是他自己解不开的一个心结,他花了数十年去追捕许文革,连家庭也弃而不顾,当他与许文革失之交臂时,尽管因失败而自甘堕落,仍未放弃“追回逃犯”的这一执念,被现实打折了腰背后,依然苦苦挣扎、砥砺前行。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们也真实奋斗过的。所有人都好像是时代的缩影,每个人都为了理想而做出了选择,又在理想面前碰壁,但仍不气馁,执著追寻着心中那份念想。最后在奥运会的烟火点燃夜空的那一刻,杜湘东和许文革都从自己背负的理想之中,放过了自己。男人战斗,然后失败,但他们所为之战斗过的东西,却会在时间长河的某个角落里恍然再现。在那一刻,杜湘东觉得全世界都在为他庆功。在时代的厚重色彩下,小人物的生存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底色——借命而生。

让悲观者继续前进、无助者得到力量、傲慢者心生敬畏、绝望者看到希望、迷茫者开始思考,找到自我救赎,这就是《借命而生》所蕴含的力量所在。

平凡的年代、平凡的人,铸就了一部不平凡的史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