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洛克音乐】吕利:芭蕾舞何以走入法国?

 襄子的箱子 2023-05-14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438 篇文章

启蒙时期】第 118 篇文章

文艺复兴的中心是意大利,自从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在威尼斯走红后,一时之间,歌剧之风充斥着整个意大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法国巴黎被誉为欧洲的时尚中心,但在17世纪,法国在艺术领域还是比较贫乏。

法国歌剧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一个意大利人身上,他就是让-巴蒂斯特·吕利。吕利于1632年11月28日出生在佛罗伦萨,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游手好闲之辈。1646年,法国的吉斯公爵在外遇到了一个流浪的小男孩,发现他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于是便将他带到了法国。这个流浪的小男孩就是吕利,尽管他从没有上过学,但他自学了小提琴艺术。

吕利从此之后便一直待在法国,而且他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法国人,他被带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姐姐蒙庞西埃大小姐身边做厨房的下人。

吕利非常聪明,也非常机灵,后来他被送到了一个提琴老师那里学习。当时法国宫廷的音乐艺术和意大利的正歌剧有所不同,相比于意大利人,法国人更喜欢诗朗诵。吕利从小就出来讨生活,可能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善于洞察人心,他在一旁观察揣摩法国人的心思,投其所好,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习惯与性格,使得他在法国歌剧中成了一个奠基者。

1653年,吕利为一出新芭蕾舞剧谱曲,结果大受欢迎。芭蕾舞这种戏剧形式,大概是从哑剧分离出来的,哑剧是作为祈祷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最古老的艺术,它大致起源于史前的远古时期。在哑剧中,其情感表达是通过演员的手势和舞步来完成的,让人在其音乐声中深受感动。而在芭蕾舞中,仍延续了哑剧的风格,演员通过舞蹈来完成他们思想的表达、情感的倾诉,自然少不了音乐的伴奏。如果没有音乐这一精灵的参与,那这一切都将黯然失色,变得枯燥乏味。

芭蕾舞起先在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流行,后来这个家族中的玛丽·德·美第奇嫁到了法国当王后,之前【文艺复兴】系列中也讲过,生下来的三个儿子后来都当上了法国国王。玛丽嫁到法国后,也将芭蕾舞带到了法国宫廷。当时的芭蕾舞和现在的芭蕾舞差别很大,现在的芭蕾舞更考验技术,是脚尖点地旋转的舞蹈,而当时就没这么高难度技术了,基本就是一种社交舞,学过几天就能跳了。

吕利在法国担任王室音乐总监的时候,发现法国人的宫廷音乐都是很随意的,乐师们也只是跟着主旋律进行演奏,而后,加入很多个人的东西,事实上他们不会读谱。不知道吕利发现这一点后会作何感想,可能也会嘲笑法国人,蛮族高卢始终就是蛮族高卢,和根正苗红的意大利罗马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吕利嘲笑归嘲笑,他开始教法国人识谱。在同一时期,意大利歌剧不断在法国上演,也推动了法国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之后,法国建设了自己的全国性音乐学院。吕利一直关注着这些变化,他通过国王的宠幸不断排除异己,为自己前进的道路扫除障碍。他说服国王任命自己为国家音乐学院院长。

吕利一直致力于芭蕾舞,他是第一位允许妇女参加芭蕾舞的导演,这或许和他的双性恋身份有关。不过,在当时来讲,在歌剧中,尤其是意大利,阉人小男孩依旧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被阉割之后,能唱出独特的男高音。然而法国的观众却不太喜欢阉人歌手,和意大利的观众不太一样,因此,在吕利的歌剧中,英雄角色都是所谓的男高音。和意大利歌剧不同,法国的歌剧包含大量的合唱和舞蹈的成分。

▲ 吕利的歌剧演出盛况

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和松散城邦之间的差别,意大利一直以来就是松散的城邦,在舞台表演的时候,看到台上的一位阉人男歌手独自一人撑起整个舞台,意大利人不会觉得奇怪。而在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度,人们看到一个人支撑起一个舞台会感觉很奇怪,个人必须要服从于整体,尤其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这也可以看出,吕利只要服务好国王就万事大吉了,他也是借着国王的力量获得了自己的成就。

个人与整体之争也表现在德奥音乐和意大利音乐之中,德奥音乐基本都是整体性的,而意大利音乐则是个体性的。

吕利继承了佛罗伦萨根植于古希腊悲剧的基础之上,不过也有所开创。意大利人特别神奇,在干正事方面比不过主流国家法国、德国和英国,但是在文艺方面却独领风骚。歌剧可以说是意大利的国粹,但他们玩着玩着也把自己玩脱了,吕利时期的意大利歌剧,越来越华丽,出现了很多炫技的色彩,偏离了主题,将真情实感抛之脑后,只是在飙谁的音比谁的音高,有种华而不实的味道。吕利在这点上是很看不上的。

吕利有一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叫莫里哀,此人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莫里哀负责写戏剧的部分,而吕利负责谱写芭蕾舞曲,二人共同合作奠定了歌唱悲剧的套路,五幕加一个序幕的结构从此定型,非常清晰明了,令观众一目了然。法国的歌剧以吕利为起点,其题材大都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带有很强烈的宫廷审美元素,是以悲剧为主色调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肃、气势恢宏,主题较为宏大,目的也是借着古人赞颂国王的荣耀与伟大。后来大革命之后,这种在上层人士之间流行的悲剧就被抛弃了,获得自由与平等之后的人民转而开始欣赏喜剧。一直到20世纪,法国传统的悲剧才又回来了,吕利等人在沉寂百年后又被人们想起。

吕利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他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法国歌剧,不允许竞争者进来。而要垄断整个歌剧市场,只要讨好路易十四一人就可以了,这在中央集权的地方很容易就达成目的。他自己工作也很有效率,几乎一年一部剧。除了对功名的追求外,吕利对艺术的责任心也是有的。

1673年,吕利与莫里哀的合作作品《卡德缪斯与赫尔米奥涅》上演,被公认为法国的第一部歌剧。一年后,1674年,在路易十四的宫廷中,吕利的歌剧《阿尔切斯特》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687年,吕利在一次指挥中受了伤,破伤风感染去世,他的朋友莫里哀也一样,在表演自己的戏剧《无病呻吟》的时候,在最后一幕演出后,咳血倒在了台上,于当晚去世。

死在了自己一生为之创作的舞台上,对于一名艺术家来讲,就像一位将军醉卧沙场一样,可能是最好的归宿吧。

-系列回顾-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