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理掌握在乾隆一人手中,平准之战是乾隆硬逼着打的

 黑龙江波涛 2023-05-15 发布于安徽

魏源的《圣武记》歌颂了清初康雍乾开疆拓土的英武事迹,读来令人振奋。特别是乾隆乾纲独断收复西域,使新疆免遭沙俄毒手一段历史,尤令人津津乐道。这段历史写的人太多了,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看。但我写此文,着眼角度不同以往,实期盼大国奋发,东南早定、南海尽收、藏南克复,以宽忿忿之心。写得不好,感谢大家关注、批评。

大清帝国由盛而衰始于乾隆。这位十全老人在位后期闭关锁国,愚民自养。大清帝国固步自封,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节,他去世几十年后,大清帝国就成了列强宰割的肥羊。

但是他杀伐果决、反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的功绩不容抹杀。西域在外漂泊千年,准噶尔与大清对峙七十余年,能在短短三个月就被清帝国平定,绝非偶然。因为这次,乾隆掌握了真理,如果没有他的乾纲独断,一翼孤行,抢抓战机,西域可能就成不了新疆,也可能会和祖国母体永远分离。更鲜为人知的是,这次出兵准部朝臣的是迫于乾隆的天威难测不得不奉旨办差的。

真理为什么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因为干大事业既要全盘掌控全局,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能抓住主要矛盾,做出唯一正确的决断。又要做到强有力地集中统一领导,能立即付诸行动。这次乾隆做到了。

研究西域问题的专家

乾隆绝非守成之君,他有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和雄才大略。他虽然坐上了盛世大清的皇位,但当时清帝国的边疆并不稳定,尤其是北有罗刹犯边,西有准噶尔略地。准噶尔更是被康雍乾祖孙三代视为心腹之患。为收复西域,不惜向沙俄让步。

准噶尔蒙古就是制造“土木堡之变”的蒙古瓦剌部,后来在蒙古鞑靼部的打击下向西迁移,史称卫拉特蒙古。下面又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后因部族纠争迁往伏尔加河流域)、杜尔伯特部、辉特部,也称漠西蒙古,卫拉特盟主长期是和硕特部的首领。所辖地区北至额尔齐思河、额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至天山,东到阿尔泰山和蒙古杭爱山分界线,西到巴尔喀什湖地区,包括今天的西西部利亚一部、蒙古高原一部、新疆、青海等地。

清朝与准噶尔部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后来清军入关,才和准噶尔部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1671年,噶尔丹继承了准噶尔部首领位置,他早年在西藏学习佛法,被认定是转世活佛。依靠活佛首领的身份,和自身的能力手段,1675年打败了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把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了集权体制。1678年自称汗国,向西征服哈萨克汗国,并翻过天山占领回疆,入侵西藏驻军拉萨,建立起一个与大清和沙俄对峙的强大政权。极盛时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其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继承父祖遗志的乾隆对西北边疆极为关注,对自己的能力也十分自负,一心要在有生之年替子孙后世消除这一边疆隐患。乾隆同样继承了康熙的聪颖好学,和雍正的勤政。他很有语言天赋,靠着刻苦学习,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达到了熟练运用的程度。说他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一点也不过分。

由于通习蒙语,早在乾隆二十年之前,他已经通过深入了解西蒙古的历史,成为研究西域的专家。更是在平准之后亲自撰写了《准噶尔全部纪略》,详细论述了准噶尔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现状结构,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当然这是后话。乾隆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

乾纲独断的孤胆帝王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凌病逝,三个儿子为争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导致汗国四分五裂,力量大衰。同年,对西域虎视眈眈的沙俄,已经将侵略的脚步推移至准噶尔边境,待完成对哈萨克草原的吞并后,就会将矛头对准准噶尔。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乾隆从准噶尔来投的杜尔伯特等部落首领和百姓那里获知,准噶尔内乱不断,天花盛行。再根据自己对准部内部情况的了解,他敏锐地觉察到,准部因天灾人祸,处于最衰弱的时期。而大清帝国经过三代经营,国力强盛,正是一统西域的千载良机。天与拂取反受其咎,大清帝国如果贻误良机,西域就会落入沙俄手中,再夺取就更难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毅然作出出兵决定,但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遭到满朝文武的一致的反对。大臣们的理由有三:

一是准噶尔兵锋强盛。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败,在京八旗家家戴孝,殷鉴不远。

二是“边界”已定,“师出无名”。朝臣认为清王朝和准噶尔“边界”已定,双方和平贸易二十多年都获利巨丰。此次出兵,于理不合。

三是承平日久,人心思定。清帝国已经承平二十多年,骤然发动大规模远征,大家毫无思想准备,钱粮物资也难以筹措。

面对如此局面,乾隆勃然大怒。一眼看穿了承平已久的朝臣早已文恬武嬉、不思进取、惧战畏战。冠冕堂皇的理由既是在掩饰他们的消极怠惰和浑浑噩噩,又是把自己当成了四平八稳的太平皇帝来糊弄。毕竟在大臣们心里,天下熙和无为而治,多舒坦呀,谁愿意忙得七死八活,或是去戈壁草原上拼杀流血呢?再说收不收西域关朝臣们什么屁事,那是皇帝的家事。

乾隆是不甘心当守成之主的,他一生都致力于效仿乃祖康熙,要做开创之君。朝臣们这点小把戏、小心思又怎么能瞒哄得了天纵睿智的乾隆?此时的乾隆正值年富力强,又稳操权柄,睥睨天下,性格中又带着唯我独尊的孤傲,是不可能被朝臣所左右,也是决不可能放弃这个千载良机的。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十三日,他在太和殿召见诸王和满族大臣,发表了战斗总动员:“朕总理天下诸务,惟据理独断,应办之事,断不为众所阻挠。如其不可,众人强为奏请,朕亦断不允行。是皆尔等所共知者。此用兵要务,朕筹之已审,岂以众人怯儒,即失机宜,半途而废。”

意思很清楚:我乾隆知道你们都害怕打仗,但是我的出兵决定是有理有据的,哪怕全国上下都反对,自己也要干。你们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而且还必须干好。这位孤胆帝王的气魄震慑了所有朝臣,大臣们虽然是被动接受,可是谁也不敢再有丝毫的反对,乾隆历来斩杀大臣可是毫不手软的,尤其是对欺君之罪,还是努力干吧。

每读至此,笔者心里都捏着一把汗,如果是乾隆稍有犹豫,如果乾隆不能做到集中统一领导,则后果难料。这就是明君和庸碌帝王的区别。

秋风扫落叶般的胜利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北路和西路五万军马,加上运输队伍共计八万人挥师远征。乾隆以准噶尔叛逃的一个部族首领阿睦尔撒纳为前锋,以准治准。果如乾隆所料,准部连年内战,已人心厌乱,各部纷纷归降。期间更是发生了阿玉锡二十二骑破万敌的战例,乾隆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和乃祖乃父对峙70余年的准噶尔。消息传来举国额手相庆,乾隆的声望瞬间达到了巅峰,他乜为自己的正确决断骄傲和自雄。

可是沙俄傻眼了,他和大清朝臣一样都感到不可思议,没想到大清帝国的军队推进的如此之快,只得知难而退,眼睁睁错过了侵占准噶尔的机遇。毕竟和当时的清帝国开战,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平定准部之后乾隆秉“分而治之”之策,把准部一分为四,使其互不统属。阿睦尔撒纳却要求成为四部的统一首领,遭到乾隆的断然拒绝。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睦尔撒纳攻击留守清军,起兵叛乱,自立为汗。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乾隆再次派兵,阿睦尔撒纳仓皇出逃。

因在平准战争中错误的实行“因粮于准”的原则,导致已经陷入饥荒之中的准噶尔各部纷纷反抗清军。甚至全力支持乾隆平准的喀尔喀部蒙古居然也起兵反叛了。乾隆醒悟过后,一边安抚喀尔喀蒙古,一边从内陆调集大批粮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第三次进兵,终获全胜。

为剪除元凶,在乾隆授意下,清军飞驰俄境,讨要逃入的阿睦尔撒纳。并暂停了清俄商贸往来,对沙俄实施经济制裁。沙俄见清廷已占得先机,大势已去,而阿睦尔撒纳已病死,只得把其尸体交给清军。

西域自从唐朝中期(790年)之后就一直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占据,先后出现了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等政权,直到1755年才再次被纳入到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乾隆兴奋之余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由中央政府实行直接有效的管辖。新疆从此真正融入到中原王朝的怀抱,再也没有被分裂出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