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的名称源自于峰峰村。清末和民国时代,民族商办煤矿怡立公司与中和公司,在峰峰村周围创办煤矿,抗日战争时代,又是日军劫办的磁县炭矿株式会社,1945年9月,公家政府接管后,改成利民煤矿公司,成为冀南最大的煤矿企业。1949年改为峰峰矿务局。1950年6月1日,峰峰矿区成立时,以“峰峰矿务局”地址煤矿企业为主,云集彭城陶瓷、和村纺织工业来划定规矩行政范围,故取名峰峰矿区。商初(公元前19世纪),属殷地,商的中期,曾属"启"、"受"氏部落。商末,属商纣的王畿之地。西周,约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65年)周灭商后,武王封商纣王子武庚为殷候,峰峰地区为殷侯所统。约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1061年)武庚、"三监"叛乱,被周公旦征灭。峰峰地区属卫国。春秋时期,该区大部分地域属晋。汉代,峰峰地方鼓山以东为魏郡之邺县,鼓山以西为武安县属。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析武安县、邺县始置临水县,隶广平郡。两晋因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省临水县,入邺县。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临水县,改属成安郡。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临水县移治松谷。北周武帝建德年间(572-577年)临水县移治涉城(今涉县)。建德元年(572年)从临水县析出滏阳县,属成安郡。建德六年(577年)废临水县入滏阳县。隋开皇七年至十年(587--590年)临水县复置,治所移于西戎(今涉县东北)。辖今涉县、武安、磁县地区。隋开皇十年废成安郡,于滏阳县置慈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慈州,临水县和滏阳县改属魏郡相州(河南安阳)。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磁州,领滏阳、临水、成安三县。六年省临水县入滏阳县。贞观元年(627年)慈州废,滏阳县改属相州。唐永泰元年(765年)复置州,领滏阳县。开成四年(839年)昭义县治移至固镇驿(今武安市冶陶镇一带)。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避讳"义"字,改昭义县为"昭德县"。熙宁六年(1073年)省昭德县为镇,入滏阳县,仍属州。政和三年(1113年)改"州"为"磁州",属河北西路。元初因之,元末磁州和滏阳县俱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复置磁州,属广平府。二年四月磁州又改属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清初,属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滏阳河上源与河北省邯郸、永年诸县用水争讼,事关河南、河北两省文务,从怡亲王请,将磁州由河南省彰德府改属直隶广平府,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改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今峰峰矿区南部属磁县,北部的和村、大社一带属武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7年)废道,磁县直隶河北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磁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日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政府驻地天壕村,北岔口村,后又迁驻彭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磁县属太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底,中共磁东县委成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磁县和武安县南部(武南办事处、邯郸县西部划入部分)合并成立了磁武县。县驻地彭城,属太行六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磁武县撤销,恢复原建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2日磁县解放,磁县人民政府驻地彭城镇,属太行六专区领导。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2日改属太行三专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1日磁县又改属太行五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6日又改属太行区六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磁县人民政府从彭城镇迁驻磁县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磁县属华北行政区六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1日改属太行区五专区。1949年5月,太行区调整区划,随磁县隶属河南省安阳专署领导。1949年8月20日,随磁县划归河北省。1950年,峰峰矿区始建。1952年,归河北省直属领导,1954年,改为省直辖峰峰市。1956年,与邯郸市合并,又改为峰峰矿区至今。峰峰矿区境内现有名胜古迹120多处,其中南北响堂石窟、磁州窑遗址、玉皇阁和水浴寺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北齐石窟文化和磁州窑文化列入邯郸十大文化脉系。北响堂寺位于和村镇鼓山西侧,建造在半山腰石壁之上。它草创于北魏建于北齐(公元550-577年),北齐后隋、唐、宋、元、明又均有续凿。现存石窟9座,(其它小龛不在其内)大小佛像725尊。石窟分南、中、北三组,每组皆有以北齐为代表的一个大窟。南响堂寺位于古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西侧要隘处(现在西纸坊村),由石窟、靠山楼阁、殿宇和古塔组成。始建于公元56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石窟现存7座,共有大小造像3700余身,刻有记年题记的有38处之多。石窟均凿于北齐年间,窟内外及附近岩壁上还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补凿的摩岩造像。寺内有宋塔、明清殿宇、百年古树。玉皇阁原称"玉帝四明无梁阁"。位于南响堂寺东南一华里,为砖瓦结构的无梁建筑。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573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重建(公元1896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阁建于石供券平台上,券沿雕四龙、二凤和花卉,阁内无一梁柱。阁顶支承,在层层出跳的砖制华拱之上,共计24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