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讲,养老产业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一切特殊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精神文化各个方面所形成的一个产业链。按照产品类别养老产业可划分为:养老地产,养老金融,养老用品和养老服务。其中,养老服务业涵盖着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服务,生活照料和学习娱乐,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和贴近老年人需求等特点,是方兴末艾的朝阳产业,蕴含无限商机。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目前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群体衣、食、住、行、医、娱、学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呈现“普需”“特需”“刚需”三大类型、9个方面。 养老服务三大类型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养老服务行业供需情况 1、养老服务行业供给更趋优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社会化专业水平不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攀升,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是养老服务需求的关注重点。近年来政府也在大力提高这类老人的护理床位数量,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近十年来,我国聚焦老年群体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问题,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供给更趋优化。2012-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在老年人福利救助保障方面,依托社会救助体系和相关福利保障制度,通过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特困老年人等困难老年人的兜底保障,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综合补贴分别惠及3069.5万、447.9万、78.9万、70.2万老年人;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国1419.9万名老年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371.7万名老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形式不断优化。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2、养老服务行业需求空间较大 现代社会的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发展力量而非负担,65岁以上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在智力、体力乃至创新能力上,都对社会有着极高的价值。真正由老龄化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源自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体。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超过4500万失能失智老人需要照护。中国疾控中心数据也显示,我国75%的老年人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病,16%的老年人存在失能或部分失能症状,4.8%的老人则处于完全失能状态。 老人失能失智相关研究数据指出,2025年我国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将达到7000万,2030年将达到1亿,失能老人经历的失能期也将增长到7.44年。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失智、独居、高龄老年人日益增多,不同程度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是养老服务的刚需。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策略 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1)行业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现有标准主要集中于机构养老服务领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较少,国家标准甚至为零,且标准布局没有全面覆盖设施设备、医疗卫生、服务、建筑、老年文化、老年心理健康等方面,重点管理事项和服务事项标准严重缺失,存在较大漏洞,特别是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人员(服务对象、服务人员)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强制性标准依然空白,导致大多数养老服务标准采用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标准,尤其缺乏针对特殊服务人群的评估标准,难以满足现今老年人养老服务特定的需求。 2)医养结合供需不平衡 医养结合跨越了传统养老观念中只强调单一“养”的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护理等专业化医疗服务。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明显,且养老机构中的大多数老年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慢性疾病,残疾老人和半残障老人的比例相对较高,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一定要求。但目前我国卫生、民政和社保部门的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渠道不够通畅,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 31.9万多个,但两证齐全(指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备案,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仅有6492家,医养结合的比例极低。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面对时刻存在的疫情危机,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3)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高空置率”矛盾共存 我国将老龄群体分为三类:城镇低保及农村五保老龄群体、占社会多数的中等收入工薪家庭中的老龄群体、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收入老龄群体。目前来看,老龄群体的支付能力呈现“橄榄型”结构,养老机构的供给呈现“哑铃型”,养老服务市场更多专注“两头”,以政府提供的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和针对高端人群的高端养老机构、养老社区为主,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等、普通收入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得不到满足,需求最大的中端养老机构凸显出巨大缺口。低端机构的服务质量跟不上需求,高端机构的费用许多人承受不起,只有中端机构两者兼顾,需求最大,但无奈床位供给不足。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尽管养老机构床位数快速增长,但同时空置率也一路上升,2009年为21%,2014年达到48%,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已达到50%。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供需错配,我国六成常住老人位于城里,床位空置率高的养老机构几乎都远离市区,背离了绝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的消费偏好;二是养老机构由于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较低,运营模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老人医护护理服务、希望离子女近等心理需求;三是受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老人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不高。目前我国新增的床位主要分布在中高端养老院和乡镇敬老院,瞄准的都是健康老人,而非失能失智老人,导致床位空置率高。 4)养老服务从业人才缺口大、专业能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万个,床位800多万张,照一般口径的1:4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不包括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全国养老服务从业人才至少在200万以上的巨大缺口。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由于社会上对从事养老行业的认可度较低,行业工资水平整体不高,社会薪酬待遇明显使得该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由此导致我国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一直存在年龄偏大、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等特点,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更是出现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现象,例如: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黄寨村,由于招不到专业人才,护理人员多数都是本村的村民负责。 养老服务行业政策建议 1)加大养老服务工作宣传力度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广大群众还处在子女赡养老人的家族传统养老模式,未形成选择机构养老或社区生活照料的自觉意识。绝大多数老人也难以接受其他的养老方式,仅有少数老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或仅能半自理、子女不在身边或工作繁忙难以照料其日常生活,才有选择机构养老的愿望。政府应加强对养老产业政策、养老服务机构等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宽松的、理解的、尊重的氛围,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来做好养老服务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服务的接受和认可,从思想上得到改变。 2)加强养老机构的扶持和投入 养老服务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业,具有“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政治属性。公共财政支出应当向养老服务领域倾斜,国家应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相应的补贴,特别是增加类似疫情时期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和租金,加强对养老行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服务行业,兴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服务,捐款捐物,为养老行业解决困难。 3)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国家应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队伍的学历和继续教育水平,调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价格,增加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社会地位的认可,从而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满足老龄社会来临的需求。 4)加强对养老从业人员的监管 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法治教育,督促指导养老服务机构配备与服务和运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定期组织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并加强监督惩戒力度,依法依规从严惩处养老机构欺老、虐老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实施行业禁入措施。 3、养老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链条 企业应培养“优质养老”的服务意识,推广精细化服务理念,切实提高养老管理和服务质量,树立优质养老服务形象,打造养老服务全链条,全面覆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情感关怀等细分领域。 养老服务项目示例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2)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企业应有所侧重,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结构和消费特点深入研究和分析,针对高、中、低龄老人需求特点和消费观念去开发产品和服务。例如:对低龄化时期的老年人来说,大多数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家政服务而不是养老床位,只有进入高龄或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才会有明确的机构入住及护理需求;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群体来说,医养结合服务是养老机构必须要提供和完善的服务模块,做强、做细医养结合服务,是提供自身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另外,养老服务不仅仅只是“养”,还包括“医”,涵盖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各方面,养老机构应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进行评估,实现分流和分类服务,进一步丰富老人精神文化产品,提高老人的家庭归属感,满足老人的多样化情感需要,例如:创新“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网上老年大学”“网上育儿课堂”等消费、生活、学习新模式,为不同需求的“一老一小”人群提供个性化、标准化、便捷化定制服务和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3)政企合作,充分利用政策红利 养老产业强调的是由市场或社会力量提供非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单纯依靠企业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养老机构应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的运作模式,例如:政府可通过“零租金”的租赁关系将资产交由养老机构使用,增加购买服务,安排五保户入住,减免水电费及税收,进行间接扶持等。养老机构也应利用自身优势、顺应政策对产业链条进行挖掘,提高业务链条的价值变现,实现养老机构有效运营和良性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