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指哪三不过?有道理吗?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5-15 发布于河南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农村的俗语老话就是代表之一,它体现出了老祖宗的聪明智慧,尽管很多俗语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化流逝,但依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俗语流传至今,影响和指导着农村人的一言一行。
路过村头时,听到老人说“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毫无疑问,这是一句有关过寿讲究宜忌的俗语老话,但你知道是“哪三不过”吗?又有什么道理呢?


众所周知,老辈人或者说农村人对于过寿,是非常重视和讲究的。《红楼梦》中有一段情节,贾宝玉在过寿时,不仅仅是叫来亲友聚个餐吃顿饭,还有有一套规矩仪式,他先焚香、奠酒祭祀天地,接着到祠堂给列祖列宗跪拜磕头,还依次给祖父母及年长者行礼。
当然了,这仅是古人过寿在“礼节”方面的讲究。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不少过寿的禁忌,认为有些“寿”不宜随便过,即“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就是说,有三种寿辰不宜过,过了福气尽散,不过反而福泽子孙。具体来说:


1、父母健在不过大寿

中华民族自古以父母为尊,民间有“尊亲在不敢言老”的说法,即便是自己也年到六旬,但在父母心里我们依旧是“孩子”,不能在父母面前说自己老了,让父母安享晚年是晚辈最应操心的事。虽然自己年过60岁,但只要父母还健在,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父母还健在,即便做儿女的也年到六旬,儿女们是不宜过60岁大寿的。因为儿女的生日就是父母的“苦难日”,尤其是母亲。过去医学技术落后,母亲怀胎十月到分娩,婴儿诞生的过程是非常艰辛和痛苦的。
如果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给自己过60岁大寿,容易引来街坊邻里的非议。


2、七十三和八十四不过大寿

尽管如今生活水平改善不少,但超过70岁也算是高龄,活一天就少一天了。但民间一直有73岁、84岁不过不过大寿的讲究。之所以有此规矩,主要与两位古人有关系,即孟子、孔子。
这两位老人的年龄刚好是73岁和84岁,他们被后人称为“圣贤之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去”的说法,在老辈人看来,连德高望重的孔孟圣人都没能“长命百岁”,而在73岁、84岁纷纷去世,普通百姓就更难渡过了。为此,73岁和84岁也被后人称为两道“命坎”,迈过去了则可顺利安康;迈不过去则命运多舛。
为了顺利地迈过那道坎,“聪明”的老辈人会非常谨慎,选择性“忘记”这两个年龄,即便到了73岁或84岁的寿诞,也不会轻易对他人说出,更不用说大摆寿宴了。
当然,为讨个好彩头,“懂事”的晚辈多选在69岁、79岁、89岁给老人过寿,寓意长长久久、越活越有。


3、鲐背之年不过大寿

“鲐背之年”,即指年到90岁,因老人的背部褶皱像鲐鱼的斑纹,故用鲐背比喻高寿老人。
毫无疑问,超过90岁高龄的老人,在每个村子都是屈指可数的,少之又少,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其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基本上是半个身体迈入坟墓了,可能一觉就睁不开眼。
因此民间有“鲐背之年不过大寿”的说法,一方面,大摆寿宴对晚辈来说是尽孝道,想让老人开心快乐,但对90岁老人来说可能是一次煎熬,耗费精神和体力,热闹嘈杂环境的刺激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另一方面,有些90岁高龄的老人会误认为,晚辈给他过寿,是急着送走老人,这并非是件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