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大自然的直接关系,就是将大气吸入和呼出的过程,所以说:人活一口气,佛受一炷香。睡觉的时候,也就是养气的过程,到底该怎么睡觉?老人说:睡前五不做,不富也长寿,分别指的是什么? 1、不长期仰卧 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之中,有什么样的气就有什么样的人。所谓顺应大自然,也就是顺应此时此刻的气候变化。在四季之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在一天之中也是一样,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阳气的特点就是上升和发散,阴气的特点就是收敛和下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春夏宜散,秋冬宜收。人们在睡觉的时候,也就是阴气强旺的时候,自然之力为收敛,于是睡觉的时候也就是大气收敛的时候。 既然大气的力量为收敛,所以睡觉的姿势也应以收敛为主,也就是侧身蜷缩而卧。向左侧身,则伸展右腿,向右侧身,则伸左腿。俗话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意思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要侧身屈膝而卧,这样才能使精力不散。醒来的时候,就要舒展全身,让气息顺畅。 所以睡觉宜侧身蜷缩,因为睡觉的时间在晚上。如果长时间仰卧,那就是自身的力量一直与大自然对抗,不仅不容易放松,还容易导致多梦,甚至影响呼吸等。所以《睡诀》中说: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2、不悲伤忧愁 睡觉就是人在大自然中养气的过程,首先要睡心,后睡眼。所以眼睛闭住,并不代表睡着了。就像张飞睡觉一样,虽然眼睛是张开的,但睡得却很踏实。所以先睡心,首先要心平气静,也就是不能在痛苦,忧愁或者怒气中进入梦乡。 民间有句谚语说:睡前不训妻,饭前不训子。如果睡觉之前被训了一顿,带着抑郁的心情睡觉,气不顺则身不顺。所以《素问》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所以睡觉之前,首先要放松心情,不怒不躁,不喜不悲,但凡情绪激动而入睡,都容易导致失眠或者多梦。睡眠不足,则气息不足,气息不足则健康不足。即便是两个人有了争吵,也要在睡前和解,大家心平气和地入睡而养气。 3、不暴餐暴食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之后就是一天中阴气最强旺的时候。人身也有五行,其中肝胆属木,木为少阳,而食物吃进去之后,就需要肝胆和脾胃之力去消化,两者一个主消,一个主化。 那么阴气强旺的时候,少阳之力也就变得脆弱了,也就是肝胆之气脆弱,此时以脆弱的肝木去压制脾胃之土,就像是用小树枝去犁地一样,两者皆伤。少阳胆经受伤,其结果就是眼干目涩,头发脱落,就为衰老之象。 所以《素问》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饱食偃卧则气伤。老话说“少餐申后饭”,也就是申时之后就要少吃饭了。如今人们睡觉的时间普遍较晚,就算再晚,也要在子时之前睡觉,当然子时更不宜吃饭了。 《五杂俎》中说: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所以子时吃饭,又被称为鬼食。 4、不张口覆首 睡觉也就是养气,让自身与大自然的气场相互融合,首先要保障气流通畅。本身之气与大自然的大气交换,是通过肺来完成的。肺为金,金为少阴,少阴之力就是收敛,为五脏之华盖。当人们躺下睡觉的时候,金气就开始收敛了,所以要闭口而少说话,以免损耗金气。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也就是睡觉之时,要闭口用鼻子来呼吸,所以孙思邈说:夜卧常习闭口,是保持元气的最好方法。所谓不张口覆首,也就是不张大嘴巴,将头捂在被子里呼吸,这样呼出的气流被捂在里面,又通过嘴巴吸进去了。 5、头不朝风火 对于人来说,头为阳,脚为阴,而睡觉就是养气之时,所以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为老阳,老阳就是火,可以中和火的力量就是水,水为黑色。因此火见火,就如同火上浇油,而火见水,则彼此既济。 于是头要枕在黑色而冰凉的枕头上,所以古人用玉枕和石枕,现代人多用荞麦皮等,其目的就是用凉气来中和头上的老阳之气。既然头为老阳,太阳为老阳,如果将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就是火上加火,很容易中暑,但脚在太阳下暴晒,是不会中暑的。 所以古人用凉水洗头,用热水泡脚,如果用热水泡头,用凉水洗脚,就像是火上加火,寒上加冰一样。因此睡觉的时候,头部不朝火,当然也不朝风。风为木气所化,木为少阳,其力量可以助旺火气。 《琐碎录》说: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盈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既然头为阳,那就应以金气和水气来中和,也就是白色和黑色,所以枕头的颜色也不宜为红色或者绿色,当然也不适合戴大红或者绿色的帽子。 所以睡觉的时候要:平心静气,先睡心后睡身,头不朝火,不朝风口,睡前不吃饭,宜侧身而卧,闭口少语,用鼻子呼吸,日落而眠,日出而起,睡则收敛,起则舒展,以顺应大自然的气场变化。睡得好,则气息足,气息越足,就越容易健康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