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 行书《与秦少游书》

 家有学子 2023-05-16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释文】

轼昨夜偶与客饮酒数杯,灯下作李端叔书,又作太虚书,便睡。今取二书覆视,端叔书犹粗整齐,而太虚书乃尔杂乱,信昨夜之醉甚也。本欲别写,又念欲使太虚于千里之外一见我醉态而笑也。无事时寄一字,甚慰寂寥。不宣。轼再拜太虚足下。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品种。在北宋众多优秀的书法家中,苏轼自然是最著名、最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在文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书法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苏轼认为,书法最高的境界并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这种神似是指内在的相通,而不是外在的相似。苏轼在对书法的研究中,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思想、文化等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书法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最妙者,不在形似,乃在神似。在苏轼看来,如果书法只是形似,那么它只有表面的相似,没有内在的神韵,没有个性和灵魂,就没有真正的价值。

苏轼认为,书法是要有创造和感悟的,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他主张书法家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感悟来表现文字形象之外的精神意趣,这样才能使书法有生命力和价值。他说:“书法者,墨痕纸上,但在墨痕纸外,精神意趣所在。”苏轼认为,只有在书法家内心深处的精神意趣得以表现出来,才能使书法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苏轼所追求的神似,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书法家的精神追求。他认为,只有书法家将自己的心灵与所创作的字体融为一体,才能写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书法作品。他说:“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苏轼认为,如果书法家只追求文字形状和点画,那么就不能追求文字之外的精神意义。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

总之,苏轼在书法领域的成就,虽然仅仅是他全面人生的一个方面,但仍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苏轼对书法的理解和见解,深入挖掘了书法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