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中国书法里的哲学二规则

 花间一酒壶 2023-05-17 发布于浙江
有话在说,请在公众号黄晓阳留言,共性话题我将专文探讨。

图片

我认为二是我的幸运数。

或许换一种说法,我最大的幸运来自《二号首长》的出版,如果说,当时我还没有对二这个汉字更深入地认知的话,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二,已经广泛地全面地启发着我。

然后是突然有一天,我认为有必要通过一至九这九个汉字,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国哲学,当我研究到二这个数字时,突然开了脑洞。

前几天,有朋友开玩笑,说,以后说一个人二了,属于褒义词了。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人会以二作为骂人的专有名词?

这里面恐怕也是一种哲学,是不是说明,人生启智的关键,在于对二的理解?不二也是二。人生智慧的顶峰是通二,也就是上下贯通,是破二。破了,格就升了。

二是哲学,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今天,我就来谈一谈中国书法中的二,并不是谈书法理论,而是借书法谈哲学,谈人生,谈对二的理解。

图片

中国书法中的二,首先是造字规则的二。汉字的造字,在形而下,主要有三个规则:

一是单字规则,即整体造一个单字,比如人、母、天、大、田这类字,都是单字,很多单字,后来演变成了偏旁部首。

哪怕单字,其造字规则也是二的,这个二,其主要是对称,次要是非对称的上下或者左右结构。比如人字,就是左右对称,天字和大字,明确的左右对称,兼顾上下结构。母字是明显的上下结构,田字,是非常规整的上下左右对称。

由此,形成了汉字的另外两个结构规则,即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这种二结构,成就了汉字的很多特殊含义,比如结构的一部分用于表义,另一部分用于表音。

这还只是汉字最为形而下的二。如果上升到书法,二的讲究或者二的美学意义,就多了。

图片

图片

我用于封面的这四个字,是我自己所写,里面就有很多二。

首先是汉字结构上的二,琴字、書字、聲字是上下结构,韵字是左右结构,这是最直接的二结构。

而在书法上,琴字上面两个王,是二结构。这种二结构,不能写得一模一样,在美学上需要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既可以是写法上的,也可以是哲学上的。所谓哲学上的,也就是求变。

我所写的第一个王字重一些粗一些短一些,第二个王字长一些细一些斜一些,这就成了二和二的变易。

接下来中间的人,一撇一捺是左右结构,也是二,但处理的时候,一撇写得实,而一捺的结束时,有了虚。这就变成了虚实平衡。

琴这个字,上面二王加人非常大,也非常重。原本上下结构是双王加今字,而我却处理成了双王和人连成一体,下结构成了一点一横折(这个不成字,打不出来)。下面这个部分,就会非常轻,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失衡,变得头重脚轻。

解决这种头重脚轻,往往是头部写轻,脚写重。而我恰恰反其道而行,头写重,脚写轻,就会在结构上造成更进一步的头重脚轻。怎么求得二平衡?去哲学认知上求取,既可以用空间面积,也可以用虚实。

我把最后一笔处理成竖,而且伸得很长,这是求空间平衡,而这三笔和头上人那两笔的关系,上实下虚,共同构成了一个大虚,这就变成了虚实平衡。

理解了这种书法上求二的哲学认知方法,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为什么这四个字,我处理成二大二小,琴和书字大,而韵和声字小。这种方法,既是一种动态平衡,也是美学上的对称。如果不是这种动态,这四个字笔画一样粗,字体一样大,笔墨没有虚实,就会呆板了,死气沉沉。我这样一处理,不论书法功底如何,至少在结构上,非常灵动。

现在这样排列,笔画这样处理,动态有了,节奏有了,而很多虚笔的处理,意未尽的感觉有了。

于是,这就不再是单纯的字,而是诗,是画,甚至是礼让的社会规则。

书字上一横写得很长,和韵字勾肩搭背,这难道不是字与字之间的一种情感表达?而声字繁体中的那一撇,我没处理成撇而是处理成竖,其实是给左边的题款留位,琴字最下面写成一竖,同样是给左右两边留位,这不就是谦逊,就是礼让吗?这不就是社会秩序中的伦理道德关系?

很多朋友说,自己不懂书法。其实,我们不需要懂得一切,但我们一定要懂得哲学,懂得了哲学,就懂得了社会。一切的社会规则,哲学原理,时时处处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今有两位写欧体的书法家,田氏兄弟,自我认定是当今书法界第一人,但是圈内却不太认同,争议极大。

原因何在?就因为田氏兄弟的欧体,有美学没有哲学。如果书法仅仅是用毛笔写字,我认为当今田氏兄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以我粗浅的认知,笔画的精准,甚至超过了欧楷的祖宗欧阳询。但是,如果认同书法是艺术甚至是哲学,而不仅仅只是写字,田氏兄弟的书法,就上不了格。

在此需要说明,若论笔墨功底,我的书法,差得还不是一点两点。上面四个字,每一笔都有可批评之处,都有大问题。

如果书法是艺术,那我们就一定得承认艺术的缺陷性,所谓残缺就是美,不是说,任何的残缺都是美的,而是说,如果一件艺术品有了哲学的认知,哪怕有残缺,这种残缺,也成了二的其中一极,成了美学对应点。

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题头的图。

图片

这是我去年写的一幅草书。我知道我学书法还在路上,还差得远。但另一方面,我确实比较喜欢这幅字。喜欢的原因,是因为这幅字不是我对笔画掌握到了如何高的程度,而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哲学认知。

学中国书法,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入贴,出贴和适格。

所谓入帖,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山水,是前人所创造的书法之山水。学书法者,初级阶段,需要大量临贴,达到和贴极其接近的程度,也就是进入了贴,掌握了贴的笔画规律,甚至有了贴的神韵。

入贴非常好的人,行家一看,就知道你入的是什么贴。常常有人评价某个书法家,学的是王羲之,学的是怀素,学的是柳公权。指的,就是在哪个大家的笔画技法里。进一步,会有人评价某个人学的是曹全碑,学的是张旭的古诗四首,学的是苏东坡的寒食贴。前一种是专攻一家,后一种是专攻一贴。最高一步,有人能够明确指出,这个字甚至是这一笔,出自哪个贴。

这里,谈的是入贴的三个层次。

入贴有深浅,这种深浅,既是功夫,也是艺术素养。在这个层次,田氏兄弟是高人,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坦率地说,我没见到谁入贴达到了他们的程度。

书法的第二个层次是出贴,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上面谈到入贴三层次中,如果让人看出你学的是哪一位古人,或者是古人的哪一个贴,只是身在贴中,如果能被人看出,某一个字出自哪一个贴,那就是出贴的第一步了,能够对各种贴做到融会贯通,本身已经跳出了贴。这就是出贴。

第三个层次是适格,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这个境界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山有水,而在于自我认知。这才是最关键所在,而这个关键所在,已经不再是对山水的形而下认知,而是上升到了形而上高度,哲学体现。

谈到哲学,大家都觉得非常高深难懂,但如果简单地理解,哲学就是二,就是平衡,对称,对比、谦让,甚至是大小,虚实,是我第二节谈到的节奏、韵律、秩序,就容易理解得多。

这里引用我自己所写的空山新雨后这首诗,空字一出来,就非常重,而接下来的山字和新字则非常轻。虽然有了轻重的对比,却失去了平衡。这里失去平衡不要紧,需要在通篇求平衡,比如后面的晚、照、莲、歇四个字,都比较重,而且, 位置还有变化,就是在求平衡,找呼应,确定重心。

在书法上,破不怕,动不怕,怕的是失去平衡。只要能够得到平衡,这里破了,在那里收回来,这里动了,那里再静一静。

这不就是哲学方法,不就是处世之道吗?

我学书法,因为小时没有从师,所以没练童子功,也就是没有入过贴,这是我最大的问题。有问题有弱点不要紧,可以慢慢去弥补。

既然没有入过贴,自然也就没有出贴一说。不在贴中,从何而出?所以,我现在是从第三阶段入手,在自我训练中,去弥补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缺失。

学书法和做人做事,道理是一样的,由第一阶段进入,是正途,但不是唯一之路。每个人的经历、际遇毕竟不一样,错过了第一阶段,八十岁学吹鼓手,显然来不及了。

此时,需要明白的是用自己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取长补短,本身就是二。

图片

图片

上面是我前天写的一幅字。

因为我学书法没有经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因此,就考虑站在对哲学理解的第三阶段,回补前两个阶段。

今年初开始,我通临《草书字典》。这还真是一项大工程,全书836页,我从第一个字临到最后一个字,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写完后,我提笔写了上面这幅字。

这只是一种玩,不能算是作品。而我玩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玩,心中有自己的追求点。我的追求点,就是二。

鹅这个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二结构,左边的我,是注音,右边的鸟是表义。

在书法上,这种二结构,往往被书法家极其灵活地运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左右结构,有时会将左右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于是,我将鹅字写成了四种结构方法,左我右鸟和上我下鸟,是古已有之的两种结构方法,从古人的贴中或者书法字典中,能够找到这两种结构。上鸟下我和左鸟右我,是我自己变出来的两种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古人是没有用过的,因此,往往不被当今书法界所认同。

认不认同不要紧,反正我只是玩。

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其宗的宗,就是二。无论怎么变,不能变成三或者四。离了,就破坏哲学规律了。

这是第一个层次的二。第二个层次,在书体是求二。比如上下结构中,上结构是行书,下结构是草书、或者左结构是行书右结构是草书。当然,也可以上下一致,都是行书或者草书,甚至可以都是楷书,在下一个字上求二,也就是求平衡。

比如王羲之的鹅字碑,整体看,是行书,但大量使用了楷书笔法,在结体上,我是行书,鸟却是草书。如果仔细总结的话,上面有很多二结构。

第三个层次的二,是虚实。

这种虚实,有很多种表现手法,轻重是其一,浓淡是其一,大小是其一,轻重是其一,干枯是其一。其中,还有许多很细的对应关系。

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并非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学习写书法,而是想说明,万事都有二,有二就有了一切。

这种二关系,既是书法美学关系,难道不也是夫妻之道、父子之道,朋友之道,职场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