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不惑始登大云山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3-05-17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825字,阅读约需分5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结集出版——《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当当网、京东、天猫及部分新华书店有售!

大抵人都有一种错觉,总以为风景在远方,来日也方长,乃至常忽略身边的情、景、美。

大云山,乃故乡名山,两湖地区的道教洞天圣地,有词为证:

北有武当山,南有大云山。

此山,地理上属幕阜山西北支脉,海拔千米,七十二峰耸立,云蒸霞蔚,山色秀美,自古便是江南名胜,道家隐士心仪的修行宝地。

隐士多了,诗文故事自然就多了,大云山的名气,也便与岁月俱增,慢慢大了。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座人文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的大云山,便成功戴上了国家森林公园的帽子,不久,又名列岳阳十景之一——“云山探幽”。

然而,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大云山与我的故乡晓煦山隔空相望,不过十里,我亦不知多少回从大云山脚下路过,却始终缘锵一面,从不曾真正登过此山。

今年春节,游子返乡,当年青涩少年,于今已迈入不惑,成了中年油腻男。

和父母闲聊得知,原来母亲虽也是“大云山脚下的人”,却同样未曾登过此山,不免心有遗憾。

于是,那天吃完中饭,我便陪着父母,驱车前往,一偿夙愿。

考虑到父母年迈腿脚不便,按着导航,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

颇令人称奇的是,山高路陡坑深,但沿路山田地却不曾荒废,阡陌齐整,山水绕村,新楼林立,看来乡人近些年都在外发了财。

说是登山,实则取巧,车行一直抵达临近山顶。据工作人员热情介绍,从山顶停车场步行出发,到山顶也就半小时路程。

下车时,寒风凛凛。但见到了久违的冬日暖阳,空气也显得格外明净。

几天前,故乡下过一阵雪,山下早已无迹可寻,在这里,却到处可见积雪、冰凌,以及融化的雪水。古人言“高处不胜寒”,诚不欺我。

于是,随同父母,拾阶而上。

只见路边古木参天,多为江南丘陵常见的杉树、松树,粗的约摸有农家木桶口径,斜阳暖光从松叶间穿透而下,让山色染上一层迷人的金黄。

旧石阶梯垂直向上,一直伸进茂林深处的天尽头,古朴岁月风雨里,无数人踩石攀登,石阶颇显凹凸不平。

空气中夹着沁甜,加上久欠锻炼,心肺忍不住贪恋地大口呼吸。

不久,便来到白云亭,可供登山之人歇歇脚。

这里也是一座抗日战争长沙会战纪念亭,中间竖立墨碑,书刻“攻无不克”四个大字,亭柱是一副对联:

此地将军曾驻马,当年日军尽丢盔

说的是,当年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之事。大云山雄踞湘北咽喉之地,是日军自武汉进攻长沙的天然屏障,当年阻挡日军铁蹄,功不可没。

在大云山另一面,还有时任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杨森题写的“三战三捷”摩崖石刻,现为省级文物。

再一会,便到了大云山顶风景区,入门口台阶之上是一面牌坊,上刻“雄峙楚天”四个金色大字。

据说,这一片山峰之上,累计建有大小寺庙28座,我们走走看看,先后参观了祖师殿、观音古寺、三清殿、石光祖师墓等。

我对佛道之教钻研不深,古树名木之类,也是对面相见不相识,纯属走马观花。

倒是那些门口或石碑的楹联,或石刻、或木雕、或墙书,每过一处,都不免仔细辨认,兴致盎然诵读一番。

如有一联,乃隐居于此的明代高士杨大千所撰:

雾锁山头,人在空中对话;

云迷殿顶,客来天上烧香。

读来,那种云山雾罩、仙气沐浴的感觉顿生于胸。

我看过一张大云山的俯瞰照,也正是这般景象,因而尤其喜欢。

又如古亭之中,有明杨翔凤所题:

山鸟啄玄机,衔得春花枝上弄;
时鱼穿地脉,呑将明月水中流。

石庙门前,有清李琴山所题:

白日无私,贫富一般照荫;
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分明。

灵关殿有联曰:

三眼看穿天下事;
一鞭惊醒世间人。

三清殿中有联曰:

抚八百里洞庭,坐花醉月;
依五千言道德,宁地清天。

既述景,又描史,更警人。

细细读来,如轻风拂面、荡涤尘心,自觉玄机奥妙、哲思隽永、发人深省。

忽便觉得,世间功名利禄,无非过眼云烟,人生天地,安身立命,顺其自然,无愧于心,足矣。

走走停停,约莫一小时,便登临了大云山主峰。

彼时,恰逢雪后初霁,碧空如洗,夕阳晚照,山林尽染。

殿顶及树端的积雪冰凌,纷纷融化掉落,不时传来哗哗、吱吱的声音。

极目远眺,并未见到传说中的洞庭湖的渔舟唱晚,但俯瞰四下,青山林立、村庄密布,飘带一般的高速公路上,车行如流,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父母则饶有兴致地“指点江山”:

你看,那就是我们晓煦山;你看,那座若隐若现的山峰是你外公家;那是药姑大山;那是山下的詹桥镇……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于今天而言,游子归乡,陪伴父母,少了年少时登高望远、壮志踌躇的豪情满怀,多的是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的朴素愿望,以及陪伴家人、赏阅家乡景色的乡愁慰藉。

又想起许多年前,年幼的我体弱多病,奶奶迈着并不灵便的双腿,沿着同样的石板路,艰难登上大云山,为我烧香祈福,拜求菩萨赐予道名。

而今,奶奶已离开这个世间十五载,空余无限思念与遗憾,不免喟叹万千。

同样是“情”之一字,一个方向是往远方,一个方向是往家乡。历经世事漂泊,方知家乡最美、故人最亲。

人生一世,大抵都要经历这样的回归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