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②苏雪冰《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

 顺其自然h 2023-05-17 发布于北京

编者按:“十四五”开局以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教务处协同各院系,狠抓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解认识和教学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引导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使得思政和专业“两张皮”问题大为改观。

在迎接建校70周年之际,教务处陆续遴选建设一批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发挥其教学示范作用,体现学院70年的教学积淀,体现当代北舞人的责任感,体现顶尖院校在核心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期分享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苏雪冰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最美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

主讲教师:苏雪冰副教授

图片

01

课程简介

在学院“十四五”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带领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表演与创作教研室不断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围绕“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深耕教学内容,将教学与实践(表演、编创)、理论紧密结合,力求教会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体现作品的审美风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绪、全面提升舞台综合能力。本节课围绕舞蹈剧目《东方红》展开教学.

图片

02

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

《东方红》舞蹈作品创作背景的讲解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和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作品,课堂上将紧密围绕作品,对编导的创作初衷、创作理念等进行多角度的讲解。

能力培养层面

首先,课堂以“众生像”的理念作为启发学生对人物形象建立的依据;其次,通过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学习感受音乐内所含的力量和氛围,并作用于舞蹈中,做到舞蹈与音乐的相融一致;最后,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东方红》剧目中的表演特点和动作要求,而作为群舞的创作典型,在完成排练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合作意识。

价值引领层面

剧目学习中,尊重鼓励属于学生个体本真的情感表达,而非对动作进行简单的模仿;通过学习和传承舞蹈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启发学生与当下个人生活乃至时代社会进行联结;在运用舞蹈技术表现作品的同时,调动自身的内在共情力、觉知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将内心最真诚的那份情感,融入到作品的表达之中。

感受舞蹈状态下的真诚投入:在舞蹈中体会、在舞蹈中感悟、在舞蹈中执着追求对艺术的热爱、在舞蹈中坚定信念。追求身体、情感与心灵的三位一体,在学习中为完善人格,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图片

03

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课程围绕教授《东方红》中的动作、解读作品的内涵、完成舞台的呈现与校验等展开。

第一部分 舞蹈作品《东方红》的创作背景介绍

1、介绍《东方红》的创作动机;

2、解读《东方红》中所蕴含的内在表意和中华精神。

第二部分 舞蹈作品《东方红》的动作教学

1、介绍《东方红》中舞蹈动作的来源;

2、对于舞蹈动作进行风格性的解读,并强化学生对于动作掌握的准确性;

3、启发学生对于舞蹈动作进行想象与联想,从而做到由心带动,由内及外。

第三部分 舞蹈作品《东方红》在课堂上的表演呈现与验收

1、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东方红》舞蹈片段,检验学习成果;

2、让学生表述自身在进行表演时的感想与感悟。

教学难点

在于解决如何使红色题材作品表现、现代学生身体表现及其思想三者自洽的问题,如何教授学生将自己的这份认知情感通过动作语汇传达出来,做到内外合一的呈现。在作品的排练中引导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红色题材作品时,做到不仅是简单复现它,而是以当下的时间节点、以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缅怀历史,感恩前人,在真情实意中体会中华民族儿女坚韧、团结、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进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主题动作素材在作品中的转换与运用。作品中女子群舞主题动作选自山东胶州秧歌舞蹈教材中“小嫚”的正丁字拧步,作品中运用此步伐时以保持原有舞蹈风格中的“抻、韧”的内在力量特点,将步伐中“拧”的运动方式下,强调动作中以快速发力的方式完成步伐的拧动,使之原有的步伐运动中去除“扭”的痕迹。手臂的运动强调以小臂为主,凸显手臂的直角运动方式,身体保持向下九十度的前俯,双眼坚定地直视前方。

2、舞蹈道具的灵活运用。舞蹈作品中运用汉族舞蹈中的红绸作为道具进行使用。首先红绸为软道具,在动作排练的过程中,强调动作的运动轨迹要依据红绸与身体的运行轨迹取得统一、和谐;其次在动作运动的末梢神经中,强调和关注能否保证红绸在设定的运行轨迹中呈现;再强调音乐、动作的节奏以及发力的方式是否准确,是保证红绸在集体舞中不乱,并能够形成舞蹈作品表现力的基本条件。

3、情景的虚拟及人物的内在心理设定。在作品的排练中将与作品相似的场景如战壕、战火中的战场、行进中的人群等等进行间接式场景虚设,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将已观看过的影视剧中相同类型的画面作为借鉴的依据,并从中能够将自身的感受投入于想象的画面中,形成更为具象性的真实感。在想象的过程中将女子群舞的形象设定为“冒着枪林弹雨送粮的妇女”“坚定信念追赶队伍的人群”等等,将情景与心境之间形成关联,激发学生在表演时情感的依据有来源有真实感,便于学生更好地贴近作品,感受作品的表达。当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再次奏响,当曲目中“东方红”旋律再次出现,当象征红色血液和激情燃烧的红绸再次抛向天空将整个舞蹈作品推向高潮的刹那,集体迸发出了历史的、民族的、胜利的、时代的巨大能量,实现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叠加。

04

总结

舞蹈作品《东方红》是在经历了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积淀之后留存下来的红色经典之作,在当代舞台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将该作品纳入剧目课的教学,以舞蹈的方式饱含深情地演绎这部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号召力的舞蹈精品,让学生在学习剧目的过程中,了解一段历史,感受民族气节,激发内心认同,提升精神境界,这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该作品的教学排演发挥充分、体现了文艺的认识和启迪作用,助推了红色经典舞蹈作品的普及与传播。


来源:教务处

素材:教师本人

统筹:程宇

排版:李海明

责编:胡晓娇


总第 1197 期

2023 第 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