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谷之首:狗尾草驯化为粟

 四海为家* 2023-05-18 发布于广东
内容图片

《诗经》里的植物

□许永强

人们或许不会想到,曾位居“五谷”之首的粟是由狗尾草经人工驯化而来。中国栽培粟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至今有八千多年历史。

中国古代粟的名称繁多,《诗经》中出现的“稷”“粱”“禾”“穈”“芑”“苗”“粢”,指的都是北方俗称的“谷子”,脱壳加工后称“小米”,南方则通称“小米”。

“稷”在《诗经》出现17篇28次。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书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西汉的《沮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都把其列为粮食作物的首位。“稷”,又称百谷之长,《礼记·月令》称稷为“首种”,《淮南子·时则训》则称“首稼”。粟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秦代主管经济的官员称为“治粟内史”,以至“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粟谷还常被用作官吏的俸禄。《后汉书·百官志》就说到官俸“皆半钱半谷”。

《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中的“粱”,是一种穗大、芒长、粒粗又好吃的粟,米粒蒸煮后较黏,其味之美可与稻、肉、膏相媲。文献中常见“膏粱”“粱肉”“稻粱”并称。“穈”是植株为红色的粟,“芑”是植株为白色或淡绿的粟。

中唐以前,粟一直是种植最多的植物。唐宋时期,这种格局被打破,稻逐渐代替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要地位,小麦也紧紧跟上,与粟处于同等地位了。而至宋元时期,水稻在农作物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小麦的地位也逐渐超过了粟。之后粟逐步走向衰落。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的引进,粟的种植面积逐步被其取代,作为救荒作物还被列入《救荒简易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粟延伸出不少的寓意。苏东坡《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所谓“沧海一粟”,借以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粟在古代还被喻作君子之德。《管子·小问篇》记载,在一场“何比君子之德”的问答中,管子将禾的成长过程喻君子人格的达成过程,突出其谦虚、谨慎,不自恃清高、自满的特性。另外,古代的民间有冬祭“腊八”的习俗,在祭祀稷神后,全家老幼还要团聚喝用小米掺杂有其他七种粮食熬的腊八粥,以示庆祝丰收并祈诸神保佑。

粟和百姓生活的密切,往往成为诗歌创作的一部分,文人们或寓情于景或咏物明志。《乐府诗集·齐明堂乐歌》“惟诚洁飨,惟孝尊灵。敬芳黍稷,敬涤牺牲。”“黍稷”为祭祀所咏颂之物。李峤“郁郁桑柘繁,油油禾黍积”,辽阔原泽之上,桑拓郁郁、禾黍油油,静谧之美,令人遐思而神往;储光羲“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反映了一种闲适的农家生活;刘驾“高秋禾黍多,无地放羊马”,是厌倦从军征战的苦楚,祈求宁静的小农生活的愿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