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泰伯》,《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487页。 [2] 这里的“超验的”(transcendental)或译为“先验的”,“超凡的”(transcendent)或译为“超验的”,这样的译法易致误解。 [3] 黄玉顺:《“超验”还是“超凡”——儒家超越观念省思》,《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5期。 [4] 黄玉顺:《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学术界》2020年第2期。 [5]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版,第30–31页。 [6]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222页、第229页。 [7] 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8页;张汝伦:《论“内在超越”》,《哲学研究》2018年第3期。 [8] 黄玉顺:《儒学反思:儒家·权力·超越》,杨永明主编:《当代儒学》第18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10页。 [9]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33–34页。 [10]《正蒙·乾称篇》《横渠易说·系辞上》,《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5页、第183页。 [11]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六,《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页。 [12]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9页、第74页。 [13]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88页。 [14]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15页。 [15] 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文史哲》2021年第3期。 [16]《孟子·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4页。 [17]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18] 蒙培元:《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 [19] 蒙培元:《谈儒墨两种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1期。 [20]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第24页。 [21] 蒙培元:《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 [22]《论语注疏·宪问》,《十三经注疏》,第2513页。 [23] 朱熹:《论语集注·宪问》,《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页。 [24] 刘宝楠:《论语正义·宪问》,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2、593页。 [25] 程树德:《论语集释·宪问》,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19、1021页。 [26]《论语注疏·子罕》,《十三经注疏》,第2490页。 [27] 皇侃:《论语义疏·子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0页。 [28] 朱熹:《论语集注·子罕》,《四书章句集注》,第112页。 [29]《论语注疏·雍也》,《十三经注疏》,第2480页。 [30] 朱熹:《论语集注·雍也》,《四书章句集注》,第91页。 [31] 程树德:《论语集释·雍也》,第419页。 [32] 朱熹:《论语集注·雍也》,《四书章句集注》,第91页。 [33]《论语注疏·八佾》,《十三经注疏》,第2467页。 [34] 皇侃:《论语义疏·八佾》,第64页。 [35]《论语注疏·乡党》,《十三经注疏》,第2496页。 [36]《论语注疏·先进》,《十三经注疏》,第2498页。 [37] 朱熹:《论语集注·先进》,《四书章句集注》,第125页。 [38] 刘宝楠:《论语正义·先进》,第448页。 [39]《春秋公羊传注疏·哀公十四年》,《十三经注疏》,第2353页。 [40]《论语注疏·子罕》,《十三经注疏》,第2490页。 [41] 皇侃:《论语义疏·子罕》,第211页。 [42] 朱熹:《论语集注·子罕》,《四书章句集注》,第110页。 [4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44] 程伟礼:《中国哲学史:从胡适到冯友兰》,《学术月刊》1995年第8期。 [45] 许慎:《说文解字·示部》,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页。 [46]《孟子注疏·万章上》,《十三经注疏》,第2737页。 [47]《论语·阳货》,《十三经注疏》,第2526页。 [48]《周易·系辞上传》,《十三经注疏》,第82页。 [49]《周易·系辞下传》,《十三经注疏》,第86页。 [50]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页。 [51] 许慎:《说文解字·示部》,第7页。 [52] 黄玉顺:《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周易〉“见象”与“观”的考察》,《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 [53]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2、677、692、1829、2409、2457、2522‒2528、3243页。 [54]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409页。 [55] 郑家栋:《从“内在超越”说起》,《哲学动态》1998年第2期。 [56]《论语·述而》,《十三经注疏》,第2483页。 [57] 皇侃:《论语义疏·述而》,第169页。 [58] 刘宝楠:《论语正义·述而》,第372页。 [59] 程树德:《论语集释·述而》,第480页。 [60] 朱熹:《论语集注·述而》,见《四书章句集注》,第98页。 [61]《论语注疏·先进》,《十三经注疏》,第2499页。 [62] 皇侃:《论语义疏·先进》,第273页。 [63]《论语注疏·先进》,《十三经注疏》,第2499页。 [64] 朱熹:《论语集注·先进》,《四书章句集注》,第125页。 [65]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东岳论丛》2020年第3期。 [66]《论语注疏·八佾》,《十三经注疏》,第2467页。 [67] 皇侃:《论语义疏·八佾》,第62页。 [68]《论语注疏·述而》,《十三经注疏》,第2482页。 [69]《论语注疏·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488页。 [70]《论语注疏·雍也》,《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 [71]《论语注疏·述而》,《十三经注疏》,第2483页。 [72] 皇侃:《论语义疏·述而》,第171页。 [73] 刘宝楠:《论语正义·述而》,第273页。 [74]《孟子·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70页。 [75]《孟子·尽心下》,《十三经注疏》,第2777页。 [76]《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49页。 [77] 刘宝楠:《论语正义·泰伯》,第308页。 [78]《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53页。 [79]《论语·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487页。 [80]《周易·乾彖传》,《十三经注疏》,第14页。 [81]《周易·说卦传》,《十三经注疏》,第94页。 [82] 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2017版,第257页。 [83]《论语·阳货》,《十三经注疏》,第2526页。 [84] 刘宝楠:《论语正义·阳货》,第698、699页。 [85] 皇侃:《论语义疏·阳货》,第463页。 [86] 程树德:《论语集释·阳货》,第1228页。 [87] 皇侃:《论语义疏·阳货》,第464页。 [88] 刘宝楠:《论语正义·阳货》,第699页。 [89] 参见黄玉顺:《我们的语言与我们的生存——驳所谓“现代中国人'失语’”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第180‒182页、第257‒260页;《君子三畏》,《宜宾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周易〉与现象学的启示》,《周易研究》2020年第2期。 [90]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口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5页。 [91]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东岳论丛》2020年第3期。 [92]《圣经·创世记》,钦定英译本的中文和合本(King James Version,Chinese Union Version)。 [93] 参见黄玉顺主编:《庚寅“儒教”问题争鸣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黄玉顺:《儒教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4]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儒教观念》,见《儒教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页。 [95] 黄玉顺:《儒教论纲——儒家之仁爱、信仰、教化及宗教观念》,张立文主编:《儒学评论》第五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6页。 [96] 参见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孔子研究》2021年第4期。 [97]《晏子春秋集释·谏上十八》(上),吴则虞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6页。 [98]《毛诗正义·大雅·文王》,《十三经注疏》,第521页。 [9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第1428页。 [10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六,第2473页。 [10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第2943页。 [102] 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404页。 [103] 参见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东岳论丛》2020年第3期。 [104] 参见黄玉顺:《“超验”还是“超凡”——儒家超越观念省思》,《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5期。 [105]《孟子·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4页。 [106] 参见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文史哲》2021年第3期。 [107]《论语注疏·雍也》,《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 [108]《论语注疏·季氏》,《十三经注疏》,第2522页。 [109] 朱熹:《论语集注·季氏》,《四书章句集注》,第172页。 [110] 皇侃:《论语义疏·乡党》,第260页。 [111] 程树德:《论语集释·乡党》,第728页。 [112]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195页。 [113] 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114] 蒙培元:《“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115] 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年第6期。 [116] 蒙培元:《中国学术的特征及发展走向》,《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17] 许慎:《说文解字·耳部》,第250页。 [118]《论语·子张》,《十三经注疏》,第2532页。 [119]《论语·子罕》,《十三经注疏》,第2490页。 [120]《论语·八佾》,《十三经注疏》,第2468页。 [121]《论语·述而》,《十三经注疏》,第2483页。 [122]《论语·述而》,《十三经注疏》,第2484页。 [123]《论语·雍也》,《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 [124]《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1页。 [125] 海德格尔:《〈今日神学中一种非客观化的思与言问题〉的神学谈话中主要观点的若干提示》,孙周兴译,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26]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3页。 [127] 参见黄玉顺:《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载《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3页。 [128]《论语注疏·季氏》,《十三经注疏》,第2522页。 [129]《论语·子路》,《十三经注疏》,第250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