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复习---带你了解华夏五千年神奇组方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5-19 发布于海南

中药学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 3.了解中药的起源。 

中药:在中医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西药: 又称化学药,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而制成的药物。  天然药: 在天然环境下而形成的,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此书简称《本经》。全书共3卷。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方法(三品分类)。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南朝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如治风通用药,治黄疸通用药等等。此种分类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几百年,后世中药的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书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四、《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第一部由政府修订发行的本草书。本书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由公孙无忌主持,由苏敬、吕才、许敬宗等20余位名医担任编辑编著而成。全书计53卷,分为本草学、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44种.本书的特点是:图文对照法首创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五、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是集宋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本书共30卷,共载药物1558余种。先后经官方修定过三次。本书的特点是:广收博引,内容丰富。系统集录了上自《本经》,下迄唐宋各家医药名著,收集了《经史传记》、《佛家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学的资料,共选辑药物书目十七种,方书达九十七部,其它书目133种,共247种(部)。本书是研究六朝唐宋亡佚方书的重要文献资料。对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等作了进一步的考订和补充。其绘图精致清晰,堪称是集宋以前药物学之大成。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上下五百年间,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六、《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物学巨著 全书凡52卷,约200万字,绘图1092幅,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并附单方、验方11096个,分为16纲60类(目)。其中植物药按自然属性分类,“从贱至贵”,具有进化论思想的萌芽。是中古(秦、汉、唐、宋)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药物的性味以及生长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而制定出来的。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类似分类法较之要晚170多年。对明及明前中药学进行了大总结。 七 、《本草纲目拾遗》是对《纲目》的补充修正。及文献保存价值,清杭州(钱塘)名医赵学敏参阅文献600余种,编纂成《纲目拾遗》一书。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新增710种,分部较《纲目》多藤、花两部。  

第二章 中药产地与的采集

一、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二、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目的和要求: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了解其余炮制方法及炮制的概念。 

所谓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二、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三、改变药物的性味、功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区分等级、贮存、制剂、使用。 

五、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及定向用药,即引药入经。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纯净处理:挑拣、颠簸、筛、刮、刷。 2.粉碎处理:捣、碾、镑、锉。 

3.切制处理:切片、切丝、切块、铡段。 

二、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其目的是清洁、软

化药材,调整药性。常用清洗、淋、泡、润、漂、水飞等。 

三、火制: 

直接或间接用火加热,并投入所需辅料以处理药物的方法。常用者有炒、炙、煅、煨等。 

四、水火共制: 

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的处理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材的形态、性能,降低毒性、刺激性,或矫味、矫臭。常用者有蒸、煮、燀、淬等。 

五、其它制法:法制、制霜、发酵、发芽、提净。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基本概念 

一、中药的药性理论:即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配伍、禁忌等。 二、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以中药的寒热偏性,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亦即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治疗作用(功效)

中药的作用       副作用

       不良作用 

            (不良反应)毒性反应 

三、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毒性 

含义:即药物的偏性,是药物的性能之一。因病有阴阳之偏,故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病的阴阳之偏,以恢复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而达愈疾之目的。 2、狭义的毒性含义:有二: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应用时安全系数小。二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性大,可产生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后果。 

四、副作用:是指在常规剂量(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

关的不适反应。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通过配伍可以监制副作用的产生。停药后可消失。 

五、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常因剂量

过大或用药过长或体质因素而引起。广义:指中药的偏性,狭义:指中药的毒性反应,可产生严重不可逆的损害。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指“寒”、“凉”、“温”、“热”(平)四种不同的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和缓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二、“四气”与“四性” 

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不同的自然气候,古人以此作为说理工具,用以说明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故有“四气”之名。实际上,药物之性与四时气候有密切关系,即药物感四时之气而生成,故有寒凉温。 

三、“四气”的论定和重要意义 

 “四气”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加以认定的。

   如: 

 桑叶      解表热—凉

 石膏 内服之后 清里热—寒 

紫苏  通过机体 解表寒 —温

附子   反应  温里寒 —热 

四气”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在临床用药治病中有重要意义,即 

寒凉药治温热病----寒者热之 温热药治寒凉病----热者寒之 寒、热证皆可使用-----平性药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用药原则。

第二节 五味

一、含义: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而“淡附于甘”,“涩为酸之变味”,故仍称五味。 二、“五味”的各自效能 

          散—散邪{寒、热、湿等} 散结

1、“辛”   宣—宣肺透疹

行—行气行血           “动”的特性

通—通关通窍 

 “辛”还能润,特指能补肾壮火这类的药物。如:桂、附、菟丝子之类。李时珍说:“肉桂下行,益火之源,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     过食辛,损津耗气。  

2、“甘”能: 

补益:补益气、血、阴、阳 

和中:调理中焦脾胃功能“甘先入脾”如炙甘草、大枣  

药性缓和:如防风、秦艽、天麻为“风中之润剂” 

缓和 

       缓和药性及解毒 、缓急止痛:

          如: 甘草能缓和附子之急猛   

              蜜能缓和硝、葶、遂之峻下  

                 麻子仁丸中用白蜜意在缓下    

              甘草能缓急止痛 

   过食甘味,易导致甘壅,影响运化而减食。   

3、“淡”能: 

渗湿利水:如茯苓、苡仁、猪苓、泽泻 

4、“酸(涩)”能: 

收敛:收敛肺气,收涩止汗  

固涩:固涩肾精,涩肠止泻  

        多食酸损骨坏齿 

5、“苦”能

  清泄火热   

泄 通泄二便     

  降泄肺气

燥  苦{温}燥湿散寒    苦能抑制腺体分泌功能,使水之吸

   苦{寒}燥湿清热    收与排泄加快  

坚  坚阴(泻火存阴)——知、柏  

过食“苦”易化燥败胃,但少量“苦”能增加食欲 

三、“四气”与“五味”综合  

正确认识药物作用,经将“四气”与“五味”综合起来。 如: 

紫苏       温——发散表寒    味同性异

     辛——发散            作用同中有异

薄荷       凉——发散表热 

浮萍          辛——发散表热   性同味异   

     寒——清热              作用同中有异 

麦冬          甘——养阴清热  

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性味相同作用相似

甘—补脾益气           辛—祛风湿    一性多味  

白术—性温 苦—燥湿利水  苍术—性温 苦—燥脾湿   作用广泛 

四、“四气”、“五味”的可变性 

1.通过炮制改变: 

    干姜-辛热-炒炭-苦涩温-炮姜         

    生地-苦甘寒-蒸晒-甘温-熟地 

2.通过配伍改变 

   吴茱萸---苦寒之性减缓 

黄连配入   

   升麻、柴胡---苦降之性减缓 

五、“四气”、“五味”的阴阳属性 

  酸、苦、咸、涩味及寒凉——属阴        

  辛、甘、淡味及温、热——属阳 

六、“四气”“五味”的综合应用 

王好古《汤液本草》:“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所用不也。”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指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的概念之一。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二、应用 

1、顺着病势,使药达病所

风寒头痛——在上——选上升的药,如川芎 

  小便不利——在下——选下降的药,如茯苓 

  疹透不畅——在表——选外浮的药,如浮萍 

  遗精带下——在内——选内沉的药,如牡蛎 

2、逆着病势,制止病势发展 

  肺气上逆——向上——选下降的药,如杏仁 

  内脏下垂——向下——选上升的药,如黄芪 

  邪热由气入营——向内——选取外透药,如银翘散  

 肺气耗散——向外——选内收药,如五味子 

3、升降浮沉特性的转化 

 1. 通过炮制转化:如黄连酒炒则升,盐制则降,姜制则浮,醋制则沉。 

 2.通过配伍转化:如《本草汇言》:防风“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李时珍说:陈皮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3.与药物质地轻重有关:花、叶、皮、枝,味淡气薄者多为升浮,气重味厚质地重者多为沉降。 

总之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受到其四气、五味、气味厚薄、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等元素的影响。 

其一般规律是:辛甘温热药大多升浮,酸苦咸寒药大多沉降。  

但李时珍所谓的“咸无升”,特指味咸气薄(寒凉)药物的作用趋向---沉降。

第四节 归经

一、 含义: 

  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换句话说,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和特殊的适应范围。 

二、  归经的基础、依据 

 归经的基础:脏腑经络学说。  归经的依据:药物所治具体病证。 三、归经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水肿   脾不运化水湿——选入脾有白术、茯苓等 

小便   肾不蒸化水湿——选入肾的泽泻、猪苓等 

不利   肺不通调水道——选入肺的麻黄、通草等 

2.便于对功效近似的药进行鉴别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均治  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

 头痛  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

     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川芎---善治一切头痛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掌握: 

1、配伍的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一、含义: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的用药形式。 

二、目的: (一)增强药效。 (二)减低副作用与毒性  如果一种药物有毒而又在所必用,可配伍他药以减其毒(如半夏配生姜),或牵制其偏胜的作用(如黄连配干姜)。  (三)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四)改变与影响药效 

三、方法: 

1、同类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2、异类相使:即在性能或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或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3、相畏相杀:这是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药减轻或消除称相畏。反过来,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称相杀。 

4、相恶相反:  

 相恶:两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原则上禁止配伍,目前认可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歌诀如下: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原则上禁止配伍,目前认可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2、十九畏:歌诀如下: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争。 

二、证候禁忌 

三、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禁止使用的药物) 

慎用药: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大辛大热药。      

禁用药:药性峻猛者、有毒性者。 

但如在所必用,可斟酌使用。《内经》云:“有故无陨,亦无殒也。” 

四、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熟悉: 

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第一节: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含义: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确定中药具体用量的因素: 主要有病情方面(轻缓急重)、药物和应用方面(作用强弱、毒性大小、单味或复方、剂型如何、质地轻重等)和三因(因时、因地、因人)等。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二、应用形式:

1、煎煮方法:火候与时间:发散药、芳香药、武火速煎沸数分钟后改文火略煎。补益滋腻药,大多文火久煎。   

2、特殊煎法: 

 打碎先煎:(矿、贝)  

 后下:(芳香) 

 布包煎:(粉末状、细小植物种子) 

 不入煎 :胶质:烊化;液态:兑服;贵重:散剂冲服。 

三、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空腹:泻下、驱虫药        饭前:滋补药 

饭后:健胃药或对胃有刺激药    睡前:安神药 

2、服药温度:

温服:汤剂 

冷服:反佐,真寒假热时 

热服:反佐,真热假寒时 

3、服药频度: 

顿服:每隔4小时左右一次,昼夜不停——病情紧急时 

频服:少量多次——呕吐者或药物中毒者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2.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3.熟悉:羌活 白芷 细辛 香薷 防风 

 概述:  

一、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二、特点:大多味辛,归肺经。 

三、适应证: 

 1.表证:寒、热、脉浮、苔薄等。 

 2.表邪犯肺之喘咳。 

 3.疮痈有表者。《生气通天论》:“营卫不从,逆于肉理乃为痈肿。” 

 4.疹发不畅。章虚谷:“疹宜透发。” 

 5.水肿兼表或腰以上水肿者。《金匮要略》:“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四、分类: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五、应用: 

   1、针对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分别选用发散风寒和疏散风热的解表药。 

   2、体虚而患表证者,应适当配伍补益药。

六、使用注意 

 1、发汗以“遍身微似有汗”为度,以免损耗阳气和津液。 

 2、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忌用于汗家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慎用于疮家、淋家、亡血家。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 

---适应于外感风寒表证、风寒喘咳、疮痈兼表、风湿痹证、水肿兼表者。 

      麻黄--桂枝 

共性: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   ——二者相须合用 

麻黄:辛温发汗之峻品 

1、药性:辛温、微苦;入肺膀胱经 

2、特点:辛散温通,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辛温发汗之峻品,宣肺平喘利水之要药,尤适宜于风寒束肺,肺气不宣之喘证。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常配桂枝 

宣肺平喘----各种喘证(寒喘配杏仁;热喘配 石膏;寒痰喘配细辛、半夏、干姜) 

③利水消肿---善治风水、腰以上水肿

温通辛散----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3、用法:宜先煎去沫,解表生用,平喘生用或炙用 

4、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喘证均不宜用。  

桂枝:药性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1、发汗解肌---风寒表证(表实配麻黄,表虚配芍药---调和营卫) 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证。胸痹、寒湿痹痛、痛经、闭经、冻伤。 3、助阳化气---脾肾阳气虚,水湿不化---心悸、痰饮、蓄水证。  

              紫苏--生姜--香薷  

共性: 

——和中、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胃肠型风寒表证,呕吐——寒热头痛与腹痛、胃痛、呕吐、泄泻同时出现者。 ——常相须合用。 

紫苏 

1、散寒之力较缓和,为外感风寒灵药 

2、长于行气宽中醒脾,为行气止呕之良药---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兼理气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 

1、发汗之力较弱 

2、长于温中止呕,“呕吐家之圣药”---胃寒呕吐,脾胃虚寒证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荆芥--  防风 

共性:辛、微温,归肝经 

1、祛风解表——轻扬发散,微温不烈,性较平和,外感风寒、风热表证皆可用。 

2、透疹止痒---风疹瘙痒,疹发不透,皆可使用。 ----常相须合用,方如荆防败毒散。 

荆芥: 

1、消疮---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2、炒炭苦涩止血---各种出血证。 

故《本草纲目》云:“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防风: 

   甘缓不峻,质地柔润,胜湿(止泻)、止痉、止痛,为“风药中之

润剂”长于祛在表、在经络、在关节之风。常用治风痹、破伤风、肠风下血和脾虚湿胜、肝郁乘脾之痛泻。《本草汇言》:“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芩、连治热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 

           羌活--白芷--藁本  

共性 

——皆辛温,祛风散寒解表,胜湿止痛 ——适于风寒、风寒挟湿之表证和风寒湿痹

羌活:辛温气雄,发表散寒,胜湿止痛力强。善治太阳头痛,后项头痛,腰以上风湿痹痛。 

藁本:辛温升浮力强,善治巅顶头痛(归膀胱、肝经)。但血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头痛忌服。 

白芷:辛香温通,辛香温燥, 

1.善治头面诸痛,尤其阳明头痛; 

2. 善通鼻窍,治鼻渊头痛; 

3. 善燥湿止带, 治白带和黄带; 

4. 通行气血,消肿排脓,无论疮痈初起还是脓已成皆可用。 

5.香燥伤阴助热,故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苍耳子--辛夷  

共性:辛燥温通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均善治风寒头痛和鼻渊头痛。 

苍耳子:本品多硬刺,而“刺多祛风”,故有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 

辛夷: 

1.为治鼻渊头痛的要药,故凡鼻渊,偏寒偏热皆可用。 

细辛: 

1.入肺肾,达表除在表之风寒,入里走肾,除在里之寒,尤其治阳虚外感。 

2.长于止痛,治痹痛、头面诸风头痛:偏正头痛、鼻渊头痛、三叉N痛、尤善治冷风牙痛。 

3.温肺化饮---肺寒痰饮之喘咳、痰白清稀量多者。 

4.用量:研末吞服不可过半钱匕,煎汤可过钱。 

5.使用注意:反藜芦。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药性---大多辛凉, 

作用---散风热为主。发汗解表作用较缓和。 

适用证---外感风热表证、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咳嗽和麻疹不透等。 ----常配伍清热解毒药。 

        薄荷--蝉蜕--牛蒡子  

共性: 

——疏散风热,清热利咽,透疹(宣肺以利咽喉) 

1、外感风热表证,风温、温病初起 

2、风热上攻的头痛目赤 

3、风热郁肺的咽喉肿痛 

4、麻疹初期,疹发不畅 

牛蒡子: 

---外散内清,长于解毒利咽消肿,滑利通便 

---咽喉肿痛,疮痈肿毒,丹毒、痄腮,兼便秘者尤宜。

 使用注意:因其滑利通便,故气虚便溏者不宜。  

薄荷: 

1.长于清利头目---风热上攻的头痛目赤。 

2.疏肝解郁---肝气郁滞的胸闷、胁肋胀痛,此时薄荷用量宜轻。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体虚多汗不宜。 

蝉蜕: 

1.长于息风止痉。尤其善治小儿惊风夜啼,---小儿急惊风、惊痫、破伤风等 

2.长于宣发肺热疗音哑---咽痛音哑 3.长于发散肝经风热,明目退翳--目赤肿痛 

         桑叶--菊花  

——苦、甘、寒      

——归肺肝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1、外感风热,感冒头痛 

2、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 

3、肝火上攻或肝经风热或肝肾不足的目疾 

——常相须合用。 

桑叶: 

1、长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善治肺热或肺燥咳嗽(干咳少痰) 

2、又可凉血止血(止上部出血) 

菊花: 

1.长于清肝平肝,明目---善治肝经虚实目疾,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 

2.长于清热解毒---善治疔疮肿毒。 

用法:外感风热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滁菊花)。 《牧坚闲谈》:“真菊延龄,野菊泄人。” 

        葛根--升麻--柴胡 

共性 

1.辛凉解表——外感风热表证。 2.升发清阳---气虚下陷诸证。 ——常相须使用。 

升麻、柴胡---为升阳举陷之要药,但用量宜小。 

葛根、升麻:善于透疹,治疹发不畅。 

柴胡---长于疏肝解郁,善治肝郁诸证,为治少阳证之要药。 

柴胡: 

1.善疏散少阳半表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为治外感发热,退热之良药。 

2.长于疏肝解郁,善治肝郁诸证。为治肝郁胸胁胀痛或月经不调的主药。 

使用注意: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宜鳖甲血炒。 

升麻: 

---长于清热解毒,善治阳明热毒 

---阳明热毒发斑和阳明胃热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使用注意:发表透疹宜生用,升阳举陷宜制用。

淡豆豉: 

寒:用青蒿、桑叶发酵 温:用麻黄、苏叶发酵 宣散表邪力薄,善解表除烦。风寒风热皆可用蔓荆子  

--辛凉疏散风热,苦凉清利头目 

--长于治头痛,太阳穴痛。 

第九章  清热药

【教学内容】 

1.熟悉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石膏 、知母、 栀子、黄连、金银花 、连翘、生地 、赤芍、青蒿、 地骨皮 

3.熟悉:竹叶 、夏枯草、龙胆草、 黄芩、 黄柏、板蓝根、 蒲公英、牡丹皮 、玄参、银柴胡、 胡黄连 

一、概念: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为清热药。 

二、特点及作用:大多寒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退虚热。  

三、适应症:各种里热证—发热不恶寒,或(午后)潮热,口渴或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 

四、应用: 根据里热证的病因、病程阶段、病人体质及各药的作用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共分5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五、使用注意: 

1、辨清热的真假、性质(寒热)、部位(气、营血、脏腑)热邪伤津与否,热的程度,以及病因、兼挟(挟寒、热)。 

2、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虽有内热,也应慎用。 

3、中病即止,勿使太过。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一、含义: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 

二、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

 三、注意:体虚有里热者须配合补益药。脾虚慎用。 

      石膏--知母  

共性:甘寒,清泻肺胃大火,除烦止渴(芦根 天花粉功同力稍弱) ,为治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相须为用治:  

1、热病烦渴:高热烦渴、暑热烦渴、消渴;  

2、肺热喘咳;   

3、胃火牙痛 

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内清,不生津。内服生用:善治实热消渴,长于清泻肺胃实火。 

知母---质润生津,又可入肾,长于清润,滋阴润燥, 善治内热消渴。凡肺胃肾实火虚火皆清 

 石膏: 

1.煅后外用:清热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治:疮疡湿疹、水火烫伤久不收口,外伤出血 

2.使用注意:打碎先煎15-60g。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1.泻火除烦止渴---热病烦渴      

  2.上清肺热--肺热痰咳,阴虚燥咳  

  3.中泻胃火--善治内热消渴 

  4.下泻肾火---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阴虚便秘。 

  5.使用注意:实火生用,虚火盐水炙。 

       芦根---天花粉 

共性:甘寒 

1、清热生津,除烦止渴--肺胃气分实热,热病烦渴 

2、清肺热止咳---------肺热咳嗽 

3、消痈排脓—治痈 

天花粉: 

1、偏治肺热燥咳, 清胃热治内热消渴---同知母 

2、长于治外痈 

芦根: 

1、偏治肺热痰咳,咳吐脓血,长于治肺痈 

2、清胃热止呕.----胃热呕吐 

3、清热利水----热淋 

      淡竹叶---竹叶---栀子 

---性寒,泻火,除烦,利水    与芦根相同 

----热病心烦,热淋 

淡竹叶、竹叶 

1.甘寒长于清心胃之火,除烦止渴(尤竹叶卷心)----善治热病烦渴 

2.善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移于小肠之小便淋痛  

3.区别:竹叶芦根生津,淡竹叶不生津 

栀子:苦寒燥湿----通行十二经,引水火下行 

1.长于泻三焦之火,除烦力强于淡竹叶、竹叶---为治热病心烦的要药。 

2.善清下焦湿热,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血淋热痛 

3.凉血止血,消肿止痛---血热妄行,火毒疮痈,目赤肿痛 

4.使用注意:泻火生用,止血炒炭,脾虚慎用 

        决明子---夏枯草

2、苦寒药具有养胃阴作用,但需用量小,大则伤胃。      

共性: 

1、为清肝火,益肾阴,明目之佳品,虚实目疾,眩晕头痛均可。 

2、皆可降血压。  

夏枯草---清肝胆之火,力大于决子明 

决明子---益肝阴大于夏枯草,还可润肠通便 

夏枯草:---凡肝胆循行部位虚实诸火、郁结、热毒痈肿皆可使用: 

1.尤治目睛夜痛 

2.散结消肿---为治肝郁痰火之瘰疠、瘿瘤、痰核的要药 

3.善治乳痈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大多苦寒,色黄。以清热燥湿为主,适于各种湿热证,如:

   湿温、暑湿---身热不扬,胸腹胀满尿赤苔腻

   湿热中阻—脘腹胀满、呕吐泄泻

   大肠湿热—泄泻、痢疾、痔瘘等

   肝胆湿热—黄疸、胁痛、口苦等

   下焦湿热—淋、带下等 

   湿热痹症—关节红肿热痛,低热缠绵等

   湿热浸淫肌肤--湿疹,湿疮等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性燥,易伤脾胃之阴,脾虚胃弱,津液亏损者不宜,或须配伍养胃阴之品。

2、苦寒药具有养胃阴作用,但需用量小,大则伤胃。 

         黄连---黄芩---黄柏

 共性: 

1、苦寒,长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 

2、善清大肠湿热为治湿热泻泄、痢疾的要药,也治黄疸 

3、内服外用治火热毒盛、热毒疮痈、湿疮湿疹 

使用注意: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黄芩--长于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

黄连--长于泻心火、胃火、中焦湿热 

黄柏---长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 

黄芩

1、入肺善清上、中焦及胆、大肠湿热,尤其长于清中、上焦湿热—黄疸、少阳往来寒热 

2、善清肺和上焦实火—肺热咳嗽、发热 

3、凉血止血安胎: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血热胎动不安 

此外还可用于: 

1、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引起的失眠、心烦、多语、纳呆、苔黄腻、脉弦细数----配等份肉桂 

2、各期高血压—配菊花、丹皮、青木香 

用法: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治上酒炒;止血炒炭;枯芩善清肺火;子芩善泻大肠湿热 

黄连: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善清中焦及大肠湿热,善泻

心胃实火。善疗疔毒,可用于: 

1.心火亢盛:高热神昏、烦躁不眠、吐衄 

2.湿热中阻:胃痛痞满、呕吐泛酸; 

3.胃热:消谷善饥之消渴;牙痛 

用法:清上酒炙,清胃止呕姜汁炙,泻肝胆实火猪胆汁炙,清肝和胃用吴茱萸炒。

比较: 

清热  黄连--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毒”热波及神志和血分 

泻火  石膏--主入气分--“热”--热在气分 

黄柏: 

1、长于入肾清相火(泻肾火、虚火)退骨蒸劳热,善治:阴虚火旺(相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盐水炒,配知母。 

2、善清下焦及大肠湿热:湿热带下,淋痛、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证 

龙胆草: 

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湿热和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诸证 2.肝经热盛,热极生风 

3.下焦湿热诸证----治同黄柏 

 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长于泻肝胆实火  

         黄柏----长于泻相火清虚火   

苦参: 

1.苦寒,长于清热燥湿,止痢,退黄,止痒,杀虫利水---一切湿热之证的常用药---穿心莲有同功 

2.湿热下痢,湿热淋证 

3.湿热黄疸        白鲜皮 

4.湿热带下,阴痒     清热燥湿 

5.湿疹疮痒疥癣     祛风止痒 

  还治热痹 

秦皮: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带下,泻痢,阴痒 

2、清肝明目---肝火目疾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多苦寒 

---清火解热毒为主要作用 

---急性热病,高热发斑疹,及各种火热毒盛之证。  

---如:痈疮疔疖,丹毒,咽喉肿痛,痢疾,虫蛇咬伤及癌症等。 

应用:注意热毒的部位、表现,在气在血,有无挟湿,适当配伍。药性寒凉,中病即止,免伤中。 

       金银花---连翘 

共性---外散内清---清热解毒,散热 

1.善清心火热毒,善散肺热,透热达表,治外感热病:     

卫分:发热微恶风寒     

气分:壮热烦渴

营血分:昏谵斑疹--有透热转气之功 

2.为治一切阳性内外疮痈、痰火瘰疠、痰核结节的要药。连翘为疮家之圣药

银花: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使用:清热生用;外感热病轻用;热毒疮痈重用;热毒血痢炒炭用;热痹用藤,解暑用露。

连翘: 

1、解毒力强于金银花,善消肿散结,为治火热结节的要药---为疮家之圣药 

2、清心利水---热淋 

穿心莲: 

1.清热解毒----凡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诸证皆可。 

2.长于清肺热, 消痈消肿,凉血止痢。 

------以上二点功同金银花 

3.苦寒燥湿,凡湿热诸证皆可使用---治湿热诸证同苦参。

    板蓝根 大青叶 青黛 贯众  共性 

----解毒,消斑,凉血止血 

---血热发斑出血,温热火毒之证:斑疹,丹毒,咽喉肿痛,痄腮,火毒疮痈 

前三者同出一源。

板蓝根----善泻实火,长于散结利咽,尤解头面与局部热毒为长。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 尤适于心胃火盛上攻外发者。善解瘟毒时疫。 

青黛---善清肝火定惊,小儿惊风,肝火犯肺,痰中带血。 

贯众---有毒,可杀各种肠道寄生虫。 

蒲公英  地丁  野菊  白花蛇舌草  白头翁  鱼腥草  金荞麦  大血藤     败酱草  土茯苓   绿豆   马齿苋   半边莲   熊胆   千里光   拳参      白蔹   重楼   翻白草   四季青   漏芦---21味 

 共性:性寒,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疮痈肿毒    咽喉肿痛    虫蛇咬伤 

另外:可入肝经清肝火 

1、公英、地丁、野菊  熊胆  千里光 败酱草---清肝明目---肝火目疾,眩晕头痛 

2、熊胆 重楼 拳参---凉肝息风,定惊止痉--热极生风,惊风、子痫 

另外:可清热 祛湿 利水 

鱼腥草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千里光 四季青 马齿苋 半边莲—利水通淋---热淋、湿热黄疸、带下、泻痢。 

大血藤 漏芦----风湿痹痛。 

白头翁--外洗可治阴痒带下。 

野菊 半边莲 千里光 四季青---湿疹,风疹,湿疮瘙痒。 

拳参 绿豆—利水消肿--水肿不便不利 

半边莲---腹胀水肿,腹水 

另外:可凉血 止血 止痢 

热毒血痢---白头翁 马齿苋 拳参 鸦胆子---凉血止痢 

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马齿苋为治痢的常用药 

湿热泻痢---鱼腥草 千里光 

止血---治血热妄行 

马齿苋---血热妄行之漏血、便血痔疮 

拳参---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各种出血 

白蔹—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 

四季青—外伤出血 

另外:可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肺痈:蒲公英 鱼腥草 金荞麦 败酱草 

乳痈:漏芦 紫花地丁 蒲公英 

肠痈:紫花地丁 败酱草 大血藤 

疔毒:紫花地丁 野菊花 黄连 

痰火瘰疠痰核:白蔹 金荞麦 拳参 白头翁  夏枯草 连翘 

  要药: 

败酱草---为治肠痈的首选药 

大血藤---为治肠痈的要药 

鱼腥草 金荞麦---善治肺痈,为治肺痈的要药,又为治外痈的常用药。

亦治急慢性气管炎、肺炎,肠炎 

野菊花—为治疔痈的良药 

漏芦---为治乳痈的良药,通乳佳品 

蒲公英--为治乳痈的要药,消痈散结的佳品 

另外:可解瘀痛—活血化瘀止痛 

大血藤---跌打瘀痛,经闭痛经 

败酱草---产后瘀阻腹痛 

重楼 白蔹---消肿止痛---跌打瘀痛 

另外  

绿豆---消暑,除烦止渴,解食物中毒,为解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药中毒为良药。 

土茯苓---淋浊带下,湿疹湿疮瘙痒,祛湿通利关节---汞中毒关节肢体拘痛,热淋,阴痒带下,为治梅毒的要药 

山慈菇---还治痈疽发背,癥瘕痞块肝硬化,长于化痰,治风痰癫痫。 

另外 

金荞麦---健脾消食---食积,疳积 

野菊长于入里消痈;黄菊长于走表散风热;白菊长于平肝明目。 

白蔹 四季青--敛疮生肌,治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鸦胆子—冷积久痢,各种疟疾,尤其间日疟、三日疟效佳。腐蚀赘疣鸡眼。  

山豆根 射干 马勃  青果 金果榄 木蝴蝶 

共性: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皆为治疗咽喉肿痛、喑哑的要药。 

山豆根---大苦大寒,有毒。又长于清胃火,治胃火牙痛 ,口舌生疮。 

射干---苦寒,又长于降气消痰,清肺火。适当配伍也治寒痰。治痰盛咳喘嗽 

青果--生津止渴—咳嗽咽干烦渴,解鱼蟹毒,解酒消食 

马勃—凉血止血—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金果榄—疮痈疔毒 ,胃脘热痛泻痢 

木蝴蝶---舒肝和胃止痛--肝胃气痛,肺热咳嗽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多咸苦甘寒,色多赤,主入血分,多入心肝经 

---清营凉血,养阴滋液 

---热入营血;热病伤阴证;热入心包;血热妄行 

---气血两燔时,应注意配伍清热泻火药 

---脾虚便溏者慎用 

        生地---玄参 

共性: 

---苦甘寒,入肝肾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凡营血分实热证;血热妄行出血 

2.热病或虚热伤阴劫液:而见烦渴,肠燥便秘;阴虚内热骨蒸,消渴者常合用。 

生地--清热凉血力强--血热出血

玄参---咸寒入肝肾,降火解毒,咸寒软坚力强—清肝明目,散结消

肿---肝火目疾,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白喉瘰疠痰核,脱疽 使用:滋阴宜用干地黄,清热凉血宜用鲜汁 

        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共性: 

---苦微寒,入肝经 

1、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瘀热发斑,及各种血热出血瘀血 

2、清热解毒 

---疮痈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常相须为用 

入心通心   丹皮:性寒--通血脉中热

脉中瘀滞   桂枝:性温--通血脉中寒滞 

丹皮  赤芍 

 又都可用于各种瘀血疼痛,治瘀血痛经闭经,外伤瘀血,肝郁胁痛,癥瘕---常相须为用 

丹皮---凉血作用强,味辛,可透阴分伏热,治阴虚内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赤芍---活血、祛瘀、止痛力强,苦泄力大。 

清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炒用;止血---炒炭 

比较: 

 丹皮---长于清透血分虚实火---透  

 赤芍---长于活血化瘀止痛清肝---消 

 紫草---长于治斑疹紫黑,疹发不透,湿疮水火烫伤---活血、透疹、收湿敛疮 

 水牛角---咸寒入心,长于泻火解毒定惊-—治热极生风,热扰心神诸证---热病烦、谵、狂、痉                      

第五节   清虚热药

---多苦寒或甘寒 

---清虚热,退骨蒸

---皆治温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及阴虚内热,骨蒸劳热之证 

---注意配伍清热凉血药,养阴清热药,以标本兼顾 

青蒿:辛苦寒---透虚热,凉血热,解暑热,为截疟要药。长于清热凉血,退虚热 

地骨皮:清泄肺中虚实火—肺热咳嗽,      

   止血--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 

银柴胡 胡黄连:除疳热,小儿疳积发热 

胡黄连:又为治湿热泻痢的良药 

白薇: 

1.清热凉血---善治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 

2.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疮痈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3.清透肺热---治阴虚外感 

比较:二味皆治骨蒸 

地骨皮--味甘,治有汗骨蒸,泻肺中伏火 

丹皮--味辛,治无汗骨蒸,泻血中伏火      

第十章  泻下药

【教学内容】 

   掌握:大黄、火麻仁

   熟悉: 芒硝、郁李仁、甘遂 

   了解:番泻叶、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巴豆 

一、概念: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二、功效:苦味或质润,归大肠经,泻下通便,攻逐水饮,泻下实热。(虫---不妥) 

三、适应证: 

肠胃中的:大便秘结---燥屎 

     胃肠积滞---宿食不消、虫积      

     实热内炽---炽热瘀毒      

     水饮停积---悬饮、膨胀 

 ---等里实证。 

四、使用注意:

1.里实兼表,宜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 里实正虚,宜攻补兼施。 

3.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五、分类:根据泻下药作用峻缓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分为三类  

   攻下药   润下药  峻下逐水药  

第一节   攻下药

一、特点:苦寒沉降,主入胃肠,泻下作用较强。 

二、功效:既通便,又清热泻火。 

三、使用注意: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四、适应证: 

1.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水饮膨胀--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 

2.配伍温里药---治寒积便秘。 

3.外感热病之高热昏谵发狂,或火热炎上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或牙龈肿痛及吐衄等症,不拘便秘与否,均取攻下药的泻下清热作用,以导热下行。 

4.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和“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类药物通过配伍清热解毒药、活血祛瘀药而广泛应用于各种急腹症 

       大黄--芒硝  

共性:

——苦、寒归胃、大肠经 

——泻下,清热 

——用于热结便秘,大便燥结,谵语发斑等 ——常相须合用,如大承气、调胃承气汤。 

大黄: 

1.泻下积滞作用强,荡涤胃肠积滞,是治积滞便秘之要药。可用于:

        实热积滞—便秘高热昏谵,配芒硝

 胃肠积滞   湿热积滞—泄泻、痢疾—配黄连

        寒冷积滞—腹部冷痛便秘或久痢  

            赤白—配附子      

2. 泻火解毒--火热炽盛诸证:目赤咽肿,疮痈肿毒,水火烫伤 

3.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方如泻心汤、十灰散等。现代用治上消化道出血,单用大黄粉吞服有良效。 

4. 活血祛瘀,凡瘀血诸痛皆可。 

5.通脏腑,降湿浊,破痰实---湿热痢疾,黄疸,淋痛,顽痰实火之癫狂惊痫 

用法:泻下攻积生用,入汤后下或泡开水服;止血用炭;活血祛瘀用酒大黄。 

芒硝:泻热通便,润下软坚,荡涤胃肠力强。 

1.味咸而软坚泻下,为扩容性泻下药。 

2.清热消肿----多用于五官科和外科。如咽喉肿痛、口腔生疮,以之吹布;目赤肿痛,以之化水点眼;乳痈初起,用纱布裹之外敷;肠痈初起,用之与大黄、大蒜捣敷;痔,化水外洗。 用法:烊化服。

   番泻叶--芦荟

 共性: 

---苦寒归大肠   

---泻下清热 

-—热结便秘     

芦荟---杀虫疗疳积;清肝火:烦躁惊痫, 

番泻叶----导滞利水消胀—腹水 

第二节   润下药

---甘质润,均归大肠经,多为植物种  子或种仁,富含油脂 

---润滑大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 

---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津枯肠燥便秘 

---使用时针对病因,应配治本药。 

         火麻仁---郁李仁 

 ——甘润      

 ——归大肠 

 ---润肠通便(郁李仁强于火麻仁) 

 ---津枯血虚肠燥便秘 

火麻仁---滋养补益 

郁李仁---利水消肿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一、特点:大多有毒、苦寒,作用峻猛,可引起剧烈腹痛腹泻。 

二、作用:逐水泻饮(将体内潴留的水液痰饮从大小便排出) 

三、适应证:水肿、悬饮、水臌、痰饮喘满等。 

四、应用:注意固护正气,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五、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2.掌握好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症,以保安全有效。 

3.用药后,应密切注意病人精神、饮食情况,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共性: 

逐水泻饮——悬饮,水臌病--甘遂强于京大戟 芫花,商陆弱 

消肿散结--疮痈肿毒瘰疠,内外用皆可 

甘遂---还可荡涤痰涎---风痰癫痫 

芫花 牵牛子---祛痰止咳, 慢性咳嗽,痰喘效良; 

芫花--杀虫疗疮—头疮白秃,顽癣 

牵牛子祛积杀虫—虫积腹痛 

用法:皆宜入丸散 

比较: 

            甘遂--善泻经隧之水       

     逐水泻饮   大戟--善泻脏腑之水 

            芫花--善泻胸胁之水,长于祛痰止咳 

巴豆 : 

1.大辛大热,有大毒,归大肠胃经,阳刚雄猛,峻下冷积,开通肠道闭塞, “有斩关夺门之功”,峻下逐水退肿。 

2.峻下冷积--寒积阻结肠道,腹胀痛如锥,大便闭塞,口噤暴厥。 

3.逐水退肿—腹水膨胀 

4.祛痰利咽—喉痹痰阻,呼吸困难,寒实结胸,白喉或喉炎 

5.以毒攻毒--蚀疮去恶肉,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 

*用量用法: 

       一般用巴豆霜,以减低毒性,内服0.1—0.3克。多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服本品时,不宜食热物,以免加剧泻下。 

服本品后,若泻下不止,以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或服绿豆煎汤。 

孕妇、体弱者忌用;畏牵牛。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掌握:独活  木瓜  秦艽  桑寄生 

熟悉:川乌  乌梢蛇  防己  络石藤   狗脊   五加皮 

一、概念: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作用:祛风除湿散寒。部分有止痛、舒筋活络、强壮筋骨作用。 

三、适应证: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部的疼痛、重着、麻木、关节肿大、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甚至畸形等。 

四、应用: 

1.  根据痹证的类型、部位、久暂,作适当地选药和配药。

    风痹(行痹)——配祛风解表药,如羌、防类 

    寒痹(痛痹)——配温经散寒药,如附子类  

    湿痹(着痹)——配健脾祛湿药,如苍术、薏仁  

    热痹(郁久化热)—配清热通络药,如知母、忍冬藤  

    新痹——多配解表药 

    久痹——多配补肝肾、益气血药 

2. 任何类型痹,均须配理血药。 

3. 多作酒剂、丸剂,一是痹证的病程长;二是酒剂还能增强祛风湿药的功效。 

五、使用注意:风药多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宜慎。 

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

---多辛苦温,入肝脾肾。 

---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 

---风湿痹证属寒者。 

---若配清热药,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独活---川乌---威灵仙 

共性:——祛风湿,散寒邪,止痹痛 

   ——适于疼痛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痹痛。 

独活: 

1.通治风痹、寒痹、湿痹,且无论新久痹证均可使用。为治风湿痹证的主药. 

2.辛苦微温,性善下行,故尤以腰及腰以下关节疼痛属寒湿偏重者为宜。 

3.归膀胱经而散风寒湿解表,以治风寒挟湿的表证 

4.善入肾,祛伏风,治少阴头痛 

祛风湿    羌活---燥烈,宜于上半身痹 痛,解表力强,善治,游风, 太阳风寒头痛

止痹痛

解表      独活----缓和,宜于下部痹痛,解表力弱,善治伏风, 少阴头痛

威灵仙: 

1.辛行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故善通络止痛,凡风湿痹不论上下,肢体麻木,均可应用,且善治行痹。为治风湿痹痛之要药。 

2.味咸软坚,而消骨哽喉,用治诸骨哽咽。 

川乌:辛苦热,大毒 

1.可治风痹、寒痹、湿痹,尤以寒痹痛甚为宜。为治风寒湿痹的佳品. 

2.散寒作用较强,又能麻醉止痛---一切冷痛,外伤瘀痛均可用。如寒疝腹痛,胸痹, 凡心腹冷痛。        

 *用法: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或煎至不麻舌为度。为防其中毒可配蜜或以蜜煎。 

        蕲蛇  乌梢蛇 金钱白花蛇 

蕲蛇别名:白花蛇,五步蛇,尖吻蝮蛇 

共性:

1.祛风力强,善通经活络,内入脏腑,外达肌肤,无论内外风皆治,故为搜风截风的要药。

外风----善治风湿久痹顽痹。麻风疠毒,恶疮顽癣等。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内风---中风后遗证。 

2.归肝经而定惊止痉,常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为治痉挛的常用药。 

3.以毒攻毒,祛风止痒---麻风疠毒,恶疮顽癣等。 

   祛风通络        定惊止搐金钱白花蛇---有毒,力最强 

   祛风止痒            蕲蛇---有毒,力次之

   相须为用       乌梢蛇---无毒,力缓 

木瓜 :酸温入肝脾 

1.舒筋活络作用较强,为治湿痹及筋脉拘挛之要药。凡筋急项强,小腿转筋,风湿筋骨酸重疼痛等均,或热敷,或浸酒、做丸服用。 

2.化湿和胃---治湿浊阻中,升降失常的吐泻转筋的主药。又可治脚气水肿 

蚕沙—功同上但力弱,长于祛邪风湿,止痒—-风疹湿疹 

伸筋草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丁公藤  昆明山海棠  青风藤  路路通 

共性:皆辛湿,入肝经.祛风湿,止痹痛, 活血通络 

1.风湿痹痛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丁公藤---小毒  

青风藤---水肿脚气 

昆明山海棠----大毒,通行十二经,为治风寒湿久痹顽痹的良药。 

路路通 

1、利水消肿---水肿 

2、疏肝理气,经络通---经行不畅,闭经,乳少,乳汁不通 

3、祛风止痒---风疹湿疹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多辛散,苦泄寒清,归肝脾肾经 

---祛风胜湿,清热消肿,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红肿热痛者) 

---通过配伍也可用于风寒湿痹。 

         秦艽--防己  

共性:——苦辛寒

——苦泄辛散寒清         

——祛风湿,止痹痛         

——风湿热痹。 

秦艽: 

1.质润性凉,为“风中之润剂”。 

2.入肝,祛风湿,止痹痛,舒筋活络,流利关节,故凡风湿痹证,无论新久寒热均可用,尤热痹更宜;又善活血荣筋,故筋脉拘挛及中风不遂也常用。 

3.退虚热,除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4.归肝胆,清肝胆湿热,治湿热黄疸。 

汉防己(粉防已): 

1.分木防己和汉防己两种: 

木防己(马兜铃科)长于祛风湿,止痹痛,尤偏治湿热痹。----有毒,停用 

汉防己善走下行,长于泄下焦膀胱湿热,利小便,退水肿,为治风湿热痹湿热偏重及湿热身痛的要药.广泛用治风水、皮水和湿热壅滞的便秘水肿,脚气,湿疹疮毒. 

2. 本品大苦大寒,败胃伤阳,脾胃虚寒,纳呆、便溏者慎用。

豕希(xian)莶草   海桐皮  臭梧桐   络石藤   桑枝 

共性: 

 ——苦寒,归肝经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燥湿止痒 

 ——均适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手足麻木,屈伸不利者。 

 ---又可用于风疹湿疮疥癣瘙痒 

臭梧桐---又凉肝平肝,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可降血压。 络石藤---尤治热痹为宜.又凉血消肿,用治喉痹红肿热痛和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桑枝----性平,长于走四肢,痹证无论新久、寒热皆可,尤治上肢风湿热痹痛为宜。又可利水消肿止痒。

豕希莶草:----气臭味烈,易致呕吐。 

     ----酒制后甘温,有补益肝肾之功----久痹而肝肾不足,中风痿痹,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者。 

    ----清热解毒,内服或外用,治疮痈肿毒,风疹湿疮瘙痒。 

雷公藤: 

1.苦寒有大毒,活血通络,清热消肿止痛力强,尤适于关节红肿热痛,变形,晨僵者,为治顽痹的要药。 

2.以毒攻毒,故有消肿,杀虫,解毒作用,广泛用于疔疮肿毒、皮肤顽癣瘙痒和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丝瓜络: 

甘平,入肺胃肝, 

1.善祛风通络活血---风湿痹痛 

2.善行气通络,通乳止痛,化痰散结----胸痹;痰气壅滞咳嗽胸闷疼;肝郁胁痛;乳汁不通、乳痈,跌打损伤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多苦甘而温,入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久痹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疼痛者,亦可用于肾虚腰痛,筋骨酸软乏力和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等证。

五加皮:  分为南五加和北五加两种: 

  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力强,又治小儿五迟。温肾利水----肾阳虚水肿脚气 

  北五加(又称香五加)---有毒,强心利尿、止痛作用较强,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病而并发水肿者。不宜多服、久服。 

桑寄生:补肾补血力强,安胎 

----故可用于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 

千年健---功专祛风湿,强筋骨 

狗脊:

1.能行能补,善祛腰脊背之风寒湿痹,兼缩尿止带 

2.脊柱关节炎、脊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老人腰脊酸痛、腿软脚弱等症,更为适用。 

3.肾气不固的尿频、遗尿和冲任虚寒的白带过多等。 

        雪莲花 鹿衔草 

皆可调经止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雪莲花---长于温肾壮阳,治凝血脉之闭经、痛经、阳萎 

鹿衔草---长于补益肺肾,止血。治久咳劳嗽,咯血,外伤出血 

第十二章  化湿药(芳香化湿药

【教学内容】 

掌握:广藿香 厚朴 苍术   

熟悉: 砂仁  白豆蔻  

一、概念:凡气味芳香,药性温燥,功能化湿运脾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二、特点: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三、作用:化湿醒脾,燥湿健脾,解暑。另外还有些药有辟秽、开窍、截疟等作用。 

四、适应证:1.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者。  

      2.暑湿、湿温。 

五、应用根据湿浊困脾的病理机转,作适当配伍。

  寒湿中阻——配温里药     

  湿郁化热——配清热燥湿药    

  湿阻气滞——配理气药     

  湿浊伤脾——配补脾健胃药 

六、使用注意 

1.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或气虚者慎用。 

2.芳香(含挥发油)宜后下。 

藿香--佩兰  

共性:——芳香化湿,止呕,解暑 

   ——用治寒湿、湿浊中阻和暑湿证、湿温病证初起    

 ——二者常相须合用。 

藿香: 

入肺,辛温散寒解表,化湿---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热头痛和脘痞、吐、泻等。 

入脾胃,为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之要药,---湿浊中阻所致的泛泛欲吐,舌苔浊垢者最有捷效。但对湿热呕吐(配黄连)、脾胃虚弱呕吐(配党参)和妊娠呕吐(配苏梗、砂仁)也可用。 

叶长于解表;梗阻长于和中;鲜品长于解暑. 

佩兰: 

化湿浊作用较强,可用治过食肥美(甘)所致的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藿香              止呕作用强,有解表作用 

          化湿 解暑   

佩兰             化浊作用强,无解表作用 

比较:

 藿香             香燥,长于化湿止呕      

        解表和中  

 紫苏           辛散,长于解表散寒  

      苍术--厚朴  

 共性:  

  ——苦温入脾胃经              ——燥湿 

  ——均可用治湿滞中焦证         ——常相须合用。 

苍术: 

1.辛散苦燥温通,祛湿力尤强,长于: 

    燥湿健脾---尤宜于湿胜中焦者. 

    发汗解表---解在表之风寒湿,  

   祛风散寒---风寒湿痹,尤湿胜者. 

2.含维生素A样物质,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以治夜盲和角膜软化症。 

厚朴: 

1.苦燥,辛行,温通,长于燥湿,行气,消积,故为消胀除满之要药,故凡湿阻,气滞,食积所致的脘腹胀满,皆可使用。 

2.降气平喘,燥湿消痰---寒喘,咳喘痰多胸闷,痰白清稀者,常配麻黄,如厚朴麻黄汤。 

     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共性:  

——同系姜科植物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寒湿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等症 

——可二者或三者相须合用。 

砂仁----行气之力强,长于温中止泻,兼行气和中安胎。为醒脾调胃的要药.尤寒湿气滞者. 

白豆蔻---行气之力次之,长于温中止呕,兼宣肺 

草果---行气之力再次之,长于温中燥湿,兼除痰截疟。 

草豆蔻:行气之力弱,长于燥湿散寒止痢止呕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茵陈、金钱草    

熟悉:萆薢、木通、滑石、香加皮、虎杖 

一、概念: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二、性能特点:大多甘淡。 

三、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四、适应证: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总之:各种水湿为患的病证。 

五、应用:根据兼证、病因兼挟、病理机选药和配伍。 

1.水肿骤起有表证——配宣肺发汗药 

2.水肿日久伤阳——配温补脾肾药 

3.湿热合邪——配清热燥湿药 

4.寒湿合邪---配温里祛寒药 

5.热伤血络而血淋——配凉血止血药 

六、分类:  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七、使用注意: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泄者,宜慎用或忌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甘淡平或凉 

---渗泄,药后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有利尿消肿作用。 

---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等。 

          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 

共性:  

——利水渗湿      

——水湿内停的小便不利、痰饮、水肿、泄泻等         

——常二者或三者合用(相须) 

茯苓、薏苡仁  ——甘味归脾经—健脾尤宜 、于脾虚湿盛泄泻。 

茯苓: 

1.甘补性平,无寒热之偏,利水不伤正,可用治寒热虚实的各种水肿。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2.甘味健脾---脾虚诸证。尤宜于脾虚湿胜泄泻、痰饮。 

3.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心悸失眠或水气凌心的心悸(茯苓甘草汤) 

比较: 

茯苓皮---长于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   

茯神-----长于宁心安神,多用于心神不安。 

白茯苓------长于补,补脾宁心。 

赤茯苓------长于泻,清利湿热 。 

薏苡仁: 

1.性凉,清热除湿---湿温和湿热淋证。 

2.舒筋脉,缓挛急而除痹,湿痹、湿热痹尤宜。 

3.清肺肠之湿热,又能消痈排脓---肺痈、肠痈。 

泽泻: 

1.性寒泄热,故尤宜于下焦湿热的淋浊带下。 

2.泻伏水,治痰饮眩晕、心悸、呕吐,常配茯苓、石菖蒲。 

补充:泽泻——补肾,缩尿止遗,淡渗(利邪水、固正水)。 

《本草》“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 

《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大明本草》:“主头眩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猪苓:1.利水作用胜于茯苓、泽泻,无补益之功。 

  2.因性平,故凡水湿滞留者均可配用。 

使用注意:利水渗湿作用较强,久服伤阴昏目。  

长于利水消肿,通淋

冬瓜皮----又可清热解暑 

玉米须、葫芦----性平,又善利胆退黄,治黄疸,无论阴黄阳黄。 

香五加----又善强筋健骨,祛风湿,善治风湿痹痛。但有毒。 

蝼蛄----利水消肿力强,通利二便,多用于头面水肿,大腹水肿之实证。尤其适宜于石淋。 

荠菜---还可凉血止痢,治血热妄行出血。又可清肝热明目,治肝热目疾,尤其目赤生翳。

泽漆: ----大苦大寒。有毒,利水消肿力强 

   ----又宣肺降气,化痰止咳----痰饮喘咳    

   ----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治瘰疠疮癣。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多苦寒或甘淡寒,苦泄寒清,甘淡渗泄 ---主归膀胱、肾经 

---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 ---小便短赤,诸淋。

          车前子--滑石  

共性:  

——甘寒,滑利              ——利尿通淋 

——小便淋漓涩痛(热淋)    ——常相须合用。 

车前子: 

1.尤适宜:湿热淋痛及暑湿、湿热泄泻。甘味渗湿止泻,所谓开小河而实大河,尤其治暑湿盛之水泻。 

2.善清肝明目---虚实目疾皆可配用 3.清肺化痰--肺热痰多咳嗽 

滑石: 

1.长于滑利尿道,故小便涩痛,更适合用。为治各种淋证的常用药. 

2.清解暑热,为暑湿、湿温常用药。 

3.性寒滑利,收敛吸附,外用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痱子。 

木通-通草-海金沙-瞿麦-地肤子—灯芯草-石韦-冬葵子-扁蓄 

共性:  

——性寒               ——利水通淋 

——均可用治热淋、湿热淋、水肿     ——常二者或三者相须合用。 

木通  瞿麦 灯芯草: 

共性:苦泄寒清,归心、小肠、膀胱经 

1.清心与小肠火,导热下行,为利尿通淋之要药,善治心烦,口舌生疮热淋、血淋。 

2.木通 ,瞿麦:活血通经---血热兼瘀的经闭或月经不调 

木通(古称通草)---又可利血脉,通关节,通经下乳:血瘀闭经,乳汁不通,湿热痹痛。 

木通使用注意:川木通无毒,关木通,白木通有毒,功效相似。用量不宜大,据报道,60克水煎服,有致急性肾功衰竭者。               

通草(古称通脱木)冬葵子---行气下乳---治产后乳汁不通。 冬葵子---还可润肠通便。 

海金沙: 

1.甘寒护阴,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功专利水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可用治热淋、血淋、石淋和膏淋,淋证通用药。 

2.又可利水消肿,尤治湿热肿满. 

扁蓄、地肤子: 

----苦寒清泄湿热,止痒        ----皮肤风疹瘙痒和外阴湿痒,带下 

扁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石韦: 

1、清热凉血----长于治湿热血淋,血热妄行各种出血。 

2、清肺止咳----肺热喘咳 

萆薢:1.能分清去浊,为治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如脂如膏的膏淋之要药。 

   2.苦泄入肝经,肝主筋,故又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用治寒湿痹和湿热痹 。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苦凉清泄或甘淡渗泄     ----入肝胆或脾胃经 

----利湿退黄,        ----湿热黄疸 

----湿偏重,配燥湿或化湿药;火热偏重,配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药;寒湿阴黄配温里药。 

     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共性:  

-----苦或甘淡,性凉清泄,入肝胆经    -----清利湿热,退黄 

---湿热黄疸               -----均可相须配合 

茵陈蒿: 

1.善清利肝胆脾胃湿热,自小便而去,故为治黄疸要药--湿热阳黄、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和寒湿阴黄。 

2.清利湿热---湿疹、湿疮、湿温。 

金钱草:

1.尤宜于砂淋、石淋。因其既入肾、膀胱经,又入肝胆经,

故无论泌尿系统结石,还是肝胆结石均可使用。 

2.甘而咸寒,清热解毒,故还能解毒消肿----恶疮肿毒,虫蛇咬伤。 

虎杖: 

1.为治湿热黄疸之良药。还可治胆石症、淋证、带下腥臭、诸般淋证。 

2.苦泄寒清,清热解毒---水烫伤火烧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血瘀经闭、产后腹痛血晕、癥瘕、伤科瘀痛等。

4.清肺肠之热,化痰止咳---肺热咳嗽痰黄稠,热结便秘。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教学内容】  掌握:附子 

熟悉:干姜 肉桂 

一、概念: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二、特性:味辛性温热,辛散温通,偏走脏腑。 

三、功效: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能补火助阳和回阳救逆。 

四、适应证:里寒证(脏腑寒证)。 

五、应用:根据病理机转和病因兼挟作配伍。

  表里俱寒——配辛温解表药

  寒湿内阻——配化湿燥湿药 

   寒滞经脉、气滞血瘀—— 配行气活血药

  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

  气虚欲脱——配大补元气药 

六、使用注意: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凡实热证、虚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附子--肉桂  

共性:大辛大热,入心肾脾经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肾阳虚,命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脾肾阳虚---脉微肢厥,昏睡露睛,或脘腹冷痛,泄泻;或霍乱吐泻转筋,口噤,四肢强直等。  

附子: 

1.气雄,走而不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亡阳证。 

2.峻补全身之阳,益火消阴: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治脏腑阳虚诸证。 

3.散寒止痛力强,有毒麻醉---风寒湿痹,尤治寒痹剧痛者。 

用法:先煎0.5~1小时,至不麻舌为度。越久煎毒性越低,强心作用越强。 

肉桂: 

1.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偏走里走下,故为治命门火衰,阳萎宫冷诸证之要药。 

2.散寒以止痛,温经通脉----治阴寒诸痛,善祛沉寒痼疾,无论脏腑(内)经脉(外)----腰痛,脘腹冷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尤治寒痹腰痛、寒疝。 

3.引火归原---下元虚衰,虚阳浮越诸证。 

4.久病气血虚者,在补气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用法:入汤宜后下,或焗服(泡服),或研末冲服。 

官桂:幼桂皮或粗枝桂皮。药力薄。 

桂心:桂皮的内皮。长于温阳活血,常用治心腹冷痛,内托痈疽疮疡。 

比较:

  肉桂       偏于走里走下,长于峻散寒邪,补命门火,温里止痛。

           助阳 

    桂枝         偏于走表走上,长于温助心阳,发汗解表。 

干姜: 

1.主入脾胃,辛热燥散,长于温中散寒,健脾阳----中焦有寒,腹痛,呕吐,泄泻,勿论虚实皆为主药。 

2.回阳通脉,守而不走---亡阳厥逆,常作附子辅药(附子无姜不热) 

3.善温肺化寒饮,治寒饮伏肺:咳痰清稀色白或泡沫状,气喘,常与细辛、五味子合用。 

比较: 

 共性:温中止呕,温肺化痰 

     干姜--长于温中散寒回阳(能走能守)  

     生姜--长于解表降逆止呕(升中有降) 

        吴茱萸-小茴香  

共性:  

——辛散温通        ——散寒止痛,疏肝理气 

——入肝肾脾胃       ——中焦虚寒冷痛。  

——寒滞肝脉,肝寒气滞诸痛证:寒疝腹痛、少腹冷痛,痛经等 

吴茱萸: 

1.中温脾胃,下暖肝肾,散寒助阳止痛,降逆止呕、止泻---胃寒呕吐,虚寒泄泻,五更泻。

2.主入肝,又疏肝解郁,是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又治中焦虚寒,冷痛呕逆,泄泻;冲任虚寒之痛经;治寒湿脚气,厥阴头痛。 

使用注意:本品为本章中最燥烈的一味药,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有小毒。 

小茴香: 

1.辛香温通,既理肝气,又行脾胃之气,故可理气和中,善治冷痛兼气滞者. 

2.含芳香挥发油,煎汤宜后下。 

八角回: 

功同小茴香,但力较弱.多作调料 

       花椒 丁香 高良姜 荜菝 胡椒 荜澄茄  

共性:  

——辛热(温)        ——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 止痛     ——脾胃有寒的脘腹冷痛、呕逆等。 

花椒:长于燥湿杀蛔虫止痒,无论寒湿困脾的腹痛吐泻,小儿虫积腹痛,男人湿疹,妇人阴痒,均可使用。 

丁香:长于散寒降逆。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且入肾而温肾助阳起痿,用于肾虚阳痿、宫冷。 

高良姜:长于散寒止呕,常用于脘痛、呕吐。 荜菝: 长于止牙痛,常用治龋齿疼痛。 

胡椒:长于下气去痰,常用治痰气郁滞,蒙蔽清窍之癫痫。 

荜澄茄:长于散寒行气止痛,治寒疝腹痛,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寒湿阻滞之小便混浊。

第十五章   理气药

【教学内容】 

掌握:橘皮 香附 枳实    

熟悉:木香青皮    

一、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或行气或降气),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二、性能特点:除青木香、川楝子苦寒外,皆辛苦温,芳香,主归脾肝肺经。 

三、作用:行气调中、疏肝解郁、行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四、适应证:气滞、气逆证。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痛等。 

气滞  肺气壅滞——胸闷胸痛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月经不调

气逆  肺气上逆——咳喘等 

    胃气上逆—呕恶,嗳,呃,哕,吞酸等 

五、应用:针对病证选择相应药物,并根据病因而配治本之品。 

      饮食积滞——配消导药 

脾胃气滞  脾胃气虚——配补中益气药

          湿热阻滞——配清热除湿药 

寒湿困脾——配苦温燥湿药  

       肝血不足——配养血柔肝药

肝郁气滞   寒滞肝脉——配温肝散寒药   

       瘀血阻滞——配活血祛瘀药   

肺气壅滞  外邪客肺——配宣肺解表药 

      痰饮阻肺——配祛痰化饮药 

 六、使用注意:本类药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宜慎。  

           橘皮  佛手  香橼 

共性:  

——归脾肺经 

——辛苦温,辛行苦温而燥,芳香温化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脾胃气滞、气逆证---脘腹胀痛,恶呕食少等; 

---湿痰壅肺证---咳嗽痰多易咯出者。 

橘皮: 

1.寒湿困中的脾胃气滞证尤宜---凡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气逆勿论虚实均可用---呕吐、呃逆。 

2.为治寒痰、湿痰的要药---寒痰、湿痰咳嗽。

3.行气通痹止痛---胸痹,以胸闷气短为特点者。 

橘核:主入肝—理气散结止痛—肝郁气滞的疝气痛,睾丸肿痛,乳房结核等。  

橘络:入肝---行气通络——痰滞经络的胸痛    

   入肺---化痰止咳——咳嗽气喘和胃痛 

橘叶:入肝,疏肝理气,散结消肿---胁痛、乳房疾病。 

化橘红:作用与橘皮相似。 

佛手:1.兼入肝经,故又善疏肝解郁,因此,最宜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和肝胃不和的胸脘胀闷,食少嗳呕等。   

   2.作用缓和,可长时间使用。 

香橼:功同佛手,但力稍逊 

           枳实--薤白--青皮  

共性:  

——辛行苦泄     

——归胃经         

——行气导滞     

——常相须合用。 

——均可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食痛胸闷,噫败卵气 

枳实: 

1.善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导滞止痛,气锐力猛,有冲墙倒壁之功,故为破气要药。----凡痰阻、气滞的胸痹、结胸、胸胁痛、湿热泻痢、胃肠积滞、产后瘀痛皆可。 

2.与补气、升阳药相配,可用于脏器下垂。 

枳实、枳壳性能功效相似 

枳实---作用峻猛,以破气消积为主。 

枳壳---作用缓和,以行气除胀为主。  

青皮: 

1.主入肝胆,善疏肝破气,消积化滞-----肝郁气滞诸证,尤乳房包块,气滞血瘀之癥瘕积聚,久疟痞块,寒疝腹痛。 

2.消积化滞-----善治肝胃不和证、食积脘胀腹痛。 

        青木香 香附 乌药 沉香 川楝子 荔枝核 

共性: ——行气止痛   ——均可治胸中或腹中气滞作痛    ——常相须配用。 

木香(云木香、广木香、川木香)青木香 

共性:皆芳香行气止痛 ,疏肝健脾胃            

川木香 : 

---温通,主入脾胃。善通脾胃之滞气,为行气止痛的要药,健脾消食的佳品。 

---善行大肠气滞, 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的要药。 

----长于治肝脾不和,湿热郁蒸之黄疸、脘腹胁痛。 

----行气力强,煨用力缓,用于止泻 。             

青木香: 

1. 苦寒,主入肝胃,善治肝胃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2.解毒辟秽,行气止痛,常用于夏季饮食不洁、暑湿内阻之泻痢腹痛。 

3、解毒消肿,清热祛湿,治湿疮肿毒。 

注意:量大致呕,伤胃肠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入肝脾三焦,为疏肝理气,行气调经止痛的要药。

----善治肝郁气滞诸痛(痛经、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胁痛)证。 

-----醋炙止痛力强。 

乌药:1.温散,善散寒顺气,善治寒凝气滞诸痛,不论上、中、下均可用。

   2.入肾与膀胱经,为温肾治疝要药,又可温肾缩尿止遗---尿频遗尿。 

沉香:1、温散苦降,善温降,主归脾胃 ---善散胸腹阴寒,行气止痛,温中止呕, 

---为治冷气、逆气、气结要药---寒凝气结胸腹胀痛和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逆-(檀香功同力弱)----以丁桂散煎汤送服沉香粉。 

2兼入肾,温肾纳气,降逆平喘--肾不纳气之虚喘。 

用法用量:煎服1—3克/日,宜后下,宜入丸散,0.5—1克/次(因树脂不溶于水) 

川楝子: 

1.苦寒有毒,善清泄肝火郁热,行气止痛----肝郁化火诸痛。 

2.湿热生虫,蛔得苦则下,苦寒清热燥湿,有毒,以毒攻毒,可杀虫疗癣,常用治头癣和蛔虫腹痛。 

荔枝核:行散:辛行苦泄温通,入肝胃经,善行散肝胃滞气,散寒

散结(以形治形)。多用治肝气犯胃的胃痛,寒滞肝脉的寒疝及妇人产后腹痛。

 柿蒂           平降—通治各种呃逆,为治呃逆要药  

      降气止呃  

刀豆          温降—主治虚寒呃逆,温肾助阳 

大腹皮:---辛微温 

    ----脾胃大小肠 

    ---为宽中行气,利水消肿之捷药,尤善治胃肠气滞诸证,及水肿,脚气肿满。 

第十六章  消 食 药

【教学内容】 

  掌握:神曲 山楂 麦芽 

  熟悉:鸡内金 

一、含义: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饮食积

滞病症的药物,称消食药。 

二、性能特点:大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经。 

三、作用:消食导滞,开胃和中。 

四、适应证:饮食积滞,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大便如败卵)等。 

五、应用:根据饮食积滞的病理机制,酌情配伍他药。   

     阻滞气机——配理气药,如陈皮、木香等。

食积   郁而化热——配泄热导滞药,如大黄、槟榔等。

       生湿——配化湿醒脾药,如藿香、豆蔻等。  

     伤脾——配调补脾胃药,如山药、茯苓等。 

山楂: *味酸甘,性温,消各种食积,尤长于消肉积和乳积;能行气散瘀止痛。 

应用:1.油腻肉食积滞证。   

   2.小儿乳食积滞腹泻。 

   3.泻痢腹痛、疝气痛、产后腹痛,气滞血瘀胸痛等。  

神曲:辛不甚散,甘而不壅,温而不燥。 

1、为消食健胃,和中止泻佳品。尤宜于食积至吐泻肠鸣者; 

2、因其兼有解表作用,所以对感冒兼食积者也尤为适宜。 

3、此外,凡丸药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以本品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  

麦芽: 

---消食健胃----主消米面薯芋食积 

----回乳除胀-----断乳乳房胀痛(小剂量催乳,大剂量回乳)。 

----生麦芽长于消食健胃,炒用回乳30g以上。

谷芽(稻芽) 

消食健胃----主消米面薯芋食滞,作用较麦芽为缓,常相须为用。用时生品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  

莱菔子:辛甘平---脾胃肺,生升熟降,长于消食除胀 

    尤善行气消胀,治食积气滞诸证。又可降气化痰,善治喘咳痰多,胸闷食少。 

     使用注意:生用---风痰;    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辛散耗气,气虚,或无食积痰滞者,需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鸡内金: 甘平   

  1.入脾胃小肠—-消食健胃力强---各种食积、小儿疳积。     

  2.入膀胱——涩精止遗,通淋化石---各种结石,肾虚遗精遗尿。  

第十七章  驱 虫 药

一、含义: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剂。 

二、性能特点:多具毒性,入脾、胃、大肠经。 

三、作用:毒杀麻痹,促其排出体外。 

四、适应证:主要用于肠道寄生虫病。 

五.应用:据寄生虫的种类及病人的体质强弱,证情缓急,选择相应的驱虫药。 

视兼证作适当配伍。部分驱虫药,性能甘温,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作用,配以清疳热、消积滞药还可用治小儿疳积。 

六、使用注意:部分药物具相当毒性,应严格掌握剂量、用药次数,以防蓄积中毒。 

发热、腹部剧痛时、暂不用。孕妇、老弱者慎用。 

     使君子  雷丸 鹤虱 榧子 芜荑 

共性:杀虫,消疳积。 

使君子:有毒主驱蛔、蛲虫,甘温益脾胃,缓泻,为驱蛔的要药. 

雷丸:有小毒,长于驱杀绦虫。 

鹤虱:有小毒,广谱杀虫。 

榧子:广谱杀虫。润肠通便,润滑脂肺止咳。 

芜荑:主杀蛔、蛲、绦虫 

南瓜子:长于杀绦虫,杀虫不伤正。 

槟榔:广谱驱虫杀虫,尤长于驱绦虫, 

   1.善行胃肠之气,有消积导滞,缓泻,利水之功----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水肿、脚气肿痛。

   2.截疟—疟疾久发不止 

苦楝皮:以毒攻毒,广谱驱虫杀虫 

---缓泻,长于杀蛔、蛲、钩虫   

---清热燥湿,外用疗湿疮疥癣。     

第十八章  止血药

【教学内容】 

    掌握:大蓟 、小蓟、茅根、茜草、三七、白及、炮姜 

    熟悉:地榆、槐花、蒲黄、血余炭、仙鹤草、艾叶

一、含义: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二、作用:止血。 

三、适应证:血证(吐、衄、咯、咳、便、尿血,崩漏,紫癜、外伤出血等)。 

四、分类及应用 

1.凉血止血药(清血分之热,而止血) 

2.化瘀止血药 

3.收敛止血药 

4.温经止血药 

五、使用注意: 

  1.前贤有“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之说,所以对吐衄可配降气药如郁金、大黄等;便血崩漏可配升举药,如升麻、柴胡、黄芪等。 

 2.前贤有“红见黑即止”之说,故有些止血药必须炒炭用,才能加强止血效果。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清血分之热而止血) 

——寒凉,入血入肝 

----血热妄行或阴血虚阳亢之出血---配清热泻火凉血药或滋阴潜阳药。 

——为防凉遏留瘀或挟瘀,配化瘀止血或少佐化瘀行气药。  

——急性出血,配收敛止血药。 

——虚寒性出血证,不宜单独使用。  

       大蓟--小蓟--白茅根 

共性: ---甘凉(寒)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常相须合用。 

    1.血热妄行出血,血热兼瘀 

    2.热毒痈肿 

大蓟散瘀作用较强,尤治吐、咯、崩血,治各种内外痈。 

小蓟利尿作用较强,尤治血尿、血淋,治各种外痈。 

白茅根:甘而不壅,寒而不遏,清灵活泼,不积瘀,降泄火逆甚捷。长于清肺胃热,利尿 

1.肺胃火热之咳嗽咳血,呕血,呕哕,烦渴 

2.热淋、血淋、水肿等。 

白茅根   清热利尿  兼入血分,凉血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 

芦根      生津止呕  主入气分,清肺止咳主治肺痈及肺热咳嗽

       地榆--槐花 

共性:  

——苦,凉,入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    ——常相须合用。 ——治血热所致吐、衄、便(血痢、痔血、肠风)血等。 

槐花:1.苦凉,善清大肠火,凉血止血。----尤长于治下消化道出血:痔血、便血等 

   2. 入肝,而能清泄肝火而明目降压----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头痛、目疾。

地榆:1.各种血热出血,尤其治下焦血热出血:崩漏(胎前产后)、便血、痔血、血痢。 

   2.解毒敛疮,疮疡痈肿湿疮,酸涩收敛,为治水火烫伤的要药。 

侧柏叶--苎麻根  

共性:  

——凉,入肝    ——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如吐、衄、咯血、崩漏等。   

侧柏叶:1.味涩,收敛止血---各种出血,勿论血热或虚寒,但尤长于血热者。 

    2.苦凉入肺而清肺化痰止咳,尤宜于肺热痰咳者。 

苎麻根:1.性寒,长于清热安胎,为热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之要药。 

     2. 甘淡利尿----妊娠水肿,妊娠热淋。 

   3. 清热解毒----热毒痈肿,丹毒等。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药性苦或香散 

——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的出血或跌打损伤、经闭及瘀滞心腹疼痛

——配行气活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降香 

共性:  

——入肝    ——化瘀止血,止痛     ——止血不留瘀 

——均尤宜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的出血。  

三七:1.止血力卓,化瘀不伤血,止血不留瘀,为血证良药,各种内外出血,有无瘀血皆可,尤以有瘀者为宜。 

   2.微苦轻泄,性温能通,故又能活血定痛,化瘀生新,尤宜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为伤科要药、首药。

  3.有一定的补益强壮之功。 

茜草:1.苦泄寒凉,凉血化瘀止血,故对血热夹瘀的出血尤为适宜。 

   2.活血通经,用治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为妇科活血调经止血的要药。 

蒲黄:1.性平,勿论寒热、瘀血与否,均可用,尤宜于血瘀出血证----凡瘀血诸痛证皆可,尤其妇科多用。常与五灵脂为伍,如失笑散。  

   2.甘淡利尿,常用治血淋和小便不利。 

降香:1.又可行气止痛,气滞血瘀之心腹胸胁痛,尤其适用于外伤瘀血出血,为外科常用药。 

  2.辛温芳香,降气辟秽,和中止呕----秽浊内阻之呕吐腹痛。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多涩,多平或凉而不寒,或质粘,或为炭类药 

——体内外出血 

——为防恋邪留瘀或挟瘀,配少许活血散瘀药 

——有瘀者不宜独用。  

         白及   仙鹤草  

共性:  

——苦涩入肺肝    ——收敛止血    ——均可用治咯、吐、衄、便血等。 

白及:1.质粘而涩,为收敛止血要药---治各种出血。尤治肺胃出血 

   2.苦泄甘补入胃,为消肿敛疮生肌的常用药---疮疡痈肿、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研末,麻油调涂。 

仙鹤草:1.性平,全身各部位出血,无论寒热虚实皆可。 

    2.味苦而泄,入脾,又可消积,止痢,杀虫,截疟-----血痢、久泻、小儿疳积,疟疾。

   3.补虚强壮----治脱力劳伤 

       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 

共性:涩平—--收敛止血,各种出血无 论寒热皆可用。 

棕榈炭---留瘀,瘀滞出血者忌,多用于崩漏。收敛止血的要药。止泻止痢止带—久泻久痢带下寒热皆可。 

血余炭---化瘀利尿,瘀滞出血可用。尤宜于上部出血及血淋    

藕节----化瘀,止血不留瘀,尤上部出血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药性温热 

——脾不统血,冲脉失固的虚寒性出血 

——常与益气健脾温阳药或益肾暖宫补摄药同用 

——血热妄行之出血忌用。 

艾叶:1.辛香温通,入肝肾脾,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善调经安胎。

为温经止血,治虚寒性出血,尤其为妇科宫寒诸证的要药-----尤治冲任虚寒的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为安胎的要药。 

2. 止咳、祛痰平喘---寒性喘咳嗽止血炒炭,余生用。  

炮姜 灶心土

共性:性温,归脾——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止泻---脾阳虚寒所致吐、便血、崩漏及腹痛久泻。 

  炮姜---脾阳虚脾不统血者的首选药 

  灶心土---温胃止呕---尤治胃寒呕吐,吐血便血---为温经止血的要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川芎、延胡索、 郁金、红花、 丹参、牛膝、三棱、莪术、水蛭、 穿山甲 

熟悉:乳香、没药、桃仁、益母草、骨碎补 

一、含义:凡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活血化瘀药。 

二、性能特点:大多辛散、通、行,苦泄,入肝、心经血分。 

三、功效:活血化瘀止痛、调经、消肿、疗伤、消痈、破血消癥等。 

四、适应证: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疼痛如针刺,部位固定;痹痛日久;出血色紫或挟血块;跌仆损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癥积等。 

五、应用: 

1.根据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的病因病情而选药配伍,以达标本兼顾目的。 

痰湿——配化痰除湿药 

寒凝——配温经散寒药 

热郁——配清热凉血药    均需配行气药 

风湿——配祛风除湿药  

——配软坚散结药 

因瘀致虚或因虚致瘀—配补益药 

2.根据部位选取药: 

头面——川芎       胸中——丹参        膈下——延胡 

少腹—五灵脂       四肢—姜黄、牛膝        腰背—泽兰 

六、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对月经过多、出血而无瘀血证及孕妇均应慎或忌。 

七、分类:根据本类各药的作用强弱及作用方式不同,分为 

   1.活血止痛药     2.活血调经药 

   3.活血疗伤药     4.破血消癥     四类。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一、功效:活血散瘀止痛,多兼行气,止痛作用明显。 

二、主治:血瘀气滞诸痛证。 

三、应用:根据痛证的病因病情而配他药。 

川芎-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五灵脂—姜黄 

共性: 

——除郁金(寒)没药(平)外,皆辛温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除五灵脂无行气之功) 

——血瘀气滞诸痛证 

——胸痹心痛、脘腹胁肋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瘀痛等。   

川芎: 

  特点:辛散温通, “血中之气药”,“入血祛一切风,调一切气”,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善治风湿痹痛,头痛。为治头痛要药。凡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痰浊等头痛均可使用。 

2善治血瘀气滞诸痛证,又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川芎在复方中多作辅助药,作主药 者不多,其应用范围可概括为四句话: 

  上行巅顶治头痛,下达血海治经产病 

  内通胸腹治胸腹痛,旁走四肢治痹痛 

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无论何种疼痛,尤气滞血瘀诸痛证效佳。为活血行气止痛的良药。 

消肿生肌,多用治外伤科跌打损伤,    乳香长于行气伸筋 

疮痈肿痛及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外、伤科之要药。一切气滞血瘀诸痛。   没药长于散血化瘀 

乳香、没药用法: 

1.其含刺激性挥发油,此油对胃有刺激性,故宜炒去油后使用。 

2.入煎剂成坨,沾粘药材,故宜炒后研末,装入胶囊吞服。 

3.胃弱者不宜。因其气浊味苦,易致恶心呕吐;内服亦不宜多服。 

郁金: 

1.行气解郁---肝郁气滞血瘀诸痛证。 

2.降气凉血止血----苦泄降寒清降,血热妄行出血。尤气火逆乱之各种出血。 

3、清心开窍----苦寒清降,入心经------热病神昏,湿浊、痰火蒙心的昏聩、癫狂。 

4、利胆退黄----苦泄寒清,入肝胆---湿热黄疸和胆石症。 

姜黄: 善活血行气,通经止痹痛,长于行上肢肩臂,治上肢风寒湿痹。 

比较:   郁金    姜黄 

共性: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皆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血瘀气滞诸痛证。 

姜黄----根茎,辛温,化瘀力强,长于治寒凝气滞血瘀诸证。祛风通络治上肢风寒湿痹痛。 

郁金----块根,苦寒,行气力强,长于治血热瘀滞诸证。利胆退黄清心解郁开窍,治湿热黄疸;热病、湿浊、痰热神昏窍闭、昏聩、癫狂。 

五灵脂: 

1、苦咸疏泄温通,专入肝经血分,故长于活血化瘀止痛,为血瘀诸痛之要药。 

2、炒用长于化瘀止血,治血瘀出血证。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活血祛瘀,调畅血脉以调经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之证。 

---应用时,考虑到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疏则气血畅,经有定时,经行调畅。故常配伍疏肝理气之品。 

---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孕妇慎、忌用。 

丹参-- 鸡血藤 

共性:  

——苦泄入肝 

——活血调经止痛,祛瘀生新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痛,风湿痹痛等——常相须合用 

鸡血藤---甘温长于补血,舒筋活络 

丹参----苦寒长于活血,清心除烦安神,凉血消痈。 

丹参:“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祛瘀生血不伤正,善活血化瘀,补血生血调经,为妇科调经的要药,活血化瘀要药。 

 1.活血化瘀止痛---治一切血瘀诸痛证,性寒,尤其适用于血热瘀滞者。 

2、凉血瘀散消痈----热毒疮痈,同清热解毒药合用。 

3、清心除烦安神----入心,热扰心神,烦谵昏迷;内伤杂病血不养心的心悸失眠。 

鸡血藤: 

1.苦温活血(行血),甘温补血,对血瘀、血虚证均适合。 

2.以形治形,舒筋活络----风湿关节痹痛、肢体麻木、中风后肢体瘫痪等。 

     桃仁--红花  

共性:  

——入心、肝 

——活血调经止痛,兼清热解毒 

——治内、外、妇、产、伤科一切血瘀之证。 

桃仁:破血药 

1.祛瘀作用较强,偏治有形的局部的瘀血。 

2.本品为种仁,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可清热消痈,善治肺痈肠痈。肠燥便秘。 

3.降肺气止咳平喘 

红花:辛温,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要药,妇科血瘀证的常用药。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的要药。 

番红花(藏红花):功同红花,但作用较红花强。甘凉活血,

兼有凉血解毒之功,尤宜于热毒血瘀的斑色不红活者。 

       益母草-牛膝 –泽兰    

共性:  

——苦泄归肝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1、妇、产、内、外、伤科,血瘀诸证。 

2、瘀血阻滞的水肿、小便不利,淋证,尤适于水瘀互阻的水肿。  

牛膝: 

1.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 

2.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久痹、肝肾亏虚的腰膝酸软和痿证。 

3.善下行:引火、引水、引血、引胎下行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目赤 

治火  胃火上炎之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衄 

注意:活血生用,补宜酒炙 

益母草: 

1.为妇、产科活血祛瘀调经的要药,故有益母之名。凡胎前产后瘀滞诸证皆可用。 

2.清热解毒----疮痈肿毒和皮肤痒疹,尤其对后者有良效。 

泽兰----功同益母草,力弱。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善下行,下乳,下水,利水通淋。用治血、热、石淋,清热消痈,尤乳痈。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 

——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和创伤出血等。 

——常配补益肝肾药同用。 

      马钱子--苏木--血竭 

共性: 

——消肿散结,活血疗伤,通络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痈肿疮毒   

马钱子: 

1、苦寒有大毒。为伤科疗伤止痛的佳品。 

2、有良好的散结作用,常用治痈疽和喉痹肿痛。 

2、长于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力强---痿证、风湿顽痹、面瘫。 

苏木:辛行咸软,活血祛瘀通经,主治各种瘀痛:伤科,妇产科,内科心腹瘀痛、外科痈肿疮毒。 

血竭:

1.活血散瘀止痛为伤科及其他科瘀血痛证的要药。治妇科痛经、闭经、产后腹痛及一切瘀滞心腹刺痛。 

2.生肌敛疮止血,治外伤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疮疡不敛,流脓不止。 

       土鳖虫--自然铜--骨碎补  

共性:  

——入肝,活血散瘀,续筋接骨    

——用治跌仆闪挫,瘀肿疼痛,伤筋断骨。 

土鳖虫:味咸寒性泄,入肝,故功能破血通经---血瘀经闭、干血成

劳、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积痞块等 

自然铜:

1.长于续筋接骨,为伤科续筋接骨要药。 

2.辛散性平,入肝,故能散瘀止痛---伤科滞血诸痛。 

骨碎补: 

1.亦治金疮伤筋断骨,痛不可忍,为伤科要药。 

2.性温入肾而补肾阳,强筋骨,常用治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泻、风湿久痹、虚阳上浮牙痛、喉痛,耳鸣等。 

     三棱--莪术 

共性:  

 ——辛、苦,入肝脾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亦为血中之气药,相须为用。

——血结气滞所致癥积、经闭腹痛,外伤瘀痛,食积脘腹胀痛。

     三棱---善破血    莪术---善破气 

穿山甲: 

1.咸寒入肝胃,性善走窜,达脏腑,达关节,破血消癥---癥积、经闭、疮痈瘰疠,风湿痹痛、中风偏瘫 

2.通经下乳---为治疗产后乳汁不通的要药。 

3.消痈排脓---为治疮疡肿痛的要药。 

水蛭--虻虫--斑蝥 

共性:  

——有毒,入肝 

——破血逐瘀消癥 

——多用治血结所致癥积、经闭、干血成劳,外伤瘀痛等

水蛭:咸苦和血而破泄,破血逐瘀消癥强。 

虻虫:有小毒,苦泄性烈,专入肝经血分,故除破血逐瘀消癥外,还能遍行经络,通利血脉。

斑蝥:辛行温通,大毒,故有以毒攻毒,消肿散结作用,故可用治多种癌肿尤肝癌、痈疽肿硬不破、顽癣、瘰疬、瘘疮等。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半夏  贝母  瓜蒌  苏子  杏仁 

熟悉:桔梗  紫苑  款冬花  枇杷叶 

一、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适应证: 

1.痰证: 

   痰阻于肺——咳喘痰多 

   痰蒙心窍——昏厥、癫痫

   痰蒙清阳——头痛眩晕

   肝风夹痰——中风、惊厥

   痰火互结——瘰疬、瘿瘤 

   痰凝肌肉,流注关节——阴疽流注 

   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2.外感和内伤所致的咳嗽病和喘证。 

第一节  化痰药

一、性能特点:大多辛、苦、咸,入肺脾经。 

二、分类: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一、温化寒痰药: 

1.性能特点:温燥,部分有毒。     

2.功效:温肺祛痰,燥湿化痰。 

3.适应证:主治寒痰、湿痰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 

4.应用:①根据痰形成的病因,配治本药。常配解表药、温里药、祛湿药、补虚药和通阳散结药、平肝息风药等。 

    ②配理气药,因“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 

       半夏-天南星-禹白附 

共性:  

——辛散温燥,有毒 

——燥湿化痰,散结消肿止痛,以毒攻毒 

——均可用治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喘胸闷及痰结之瘰疬、痰核。生用捣敷治跌打损伤瘀痛,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癌症等。 天南星:燥湿化痰强于半夏尤治顽痰阻肺,咳喘胸闷。 

半夏: 

1.首入脾胃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为治寒痰、湿痰之要药,尤治脏腑之湿痰。 

2.降逆止呕,为止呕要药。治各种呕逆,尤善治寒饮或胃寒呕逆。

3.辛散温通, 消痞散结,可用治: 

   湿热阻滞—心下痞满 

   痰热互结—结胸,胸脘痞满,按之则痛 

   痰气凝结—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用法: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 

半夏曲---长于化痰消食 

竹沥半夏--药性寒凉,长于清热化痰,治热痰、风痰 

天南星: 

-----长于祛风痰止痉-----善走经络 

-----风痰上壅或风痰阻络:眩晕,头痛,呕吐。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眼歪斜。破伤风,痉挛抽搐,癫痫 

禹白附---同功用天南星,但更偏辛温燥烈善治风痰中头面部经络,偏正头痛 

白芥子:

1.辛温入胃肺,善温肺,化寒痰冷涎---寒痰喘咳,悬饮胸胁满痛。 

2.药味极辛辣而能利气通络,散结止痛。善治皮里膜外之痰:阴疽流注,寒痰阻络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3.应用:临床多用治寒痰、胁下之痰和皮里膜外之痰。  

皂荚:味咸软化胶结之痰,故善祛胶结顽痰。辛散走窜温通,性极锐利,通上下诸窍而开闭 

1.走肺开鼻取嚏,顽痰阻肺,咳嗽痰多色白难出。开喉涌吐风痰:中风痰厥、癫痫、喉痹;走大肠通便。  

2. 辛散祛风,以毒攻毒。故能祛风杀虫止痒。 

3.研末加蜜做栓,塞入肛门,通便以治便秘和肠梗阻。 

      旋复花-白前  

——辛开苦降,微温,入肺 ——降气化痰平喘咳 

——凡咳喘胸闷痰多者,勿论寒热新久均可用。 

白前:专入肺,祛痰降气作用较强,尤其是治寒痰湿痰  

旋复花: 

1.“诸花皆升,惟旋覆独降。”味咸浸润,故善降肺胃之气,治胸中痞满和痰气互结的梅核气。 

2.本品苦味降泄而降逆止呕(止噫),又利水湿---痰浊中阻,胃气上逆的嗳气,脘痞。 

二、清化热痰药  

1.性能特点:寒凉,清润和缓。 

2.功效:清热化痰,润燥化痰,软坚散结。 

3.适应证:主治热痰、燥痰以及痰蒙心窍之癫痫;肝风挟痰之中风、惊厥;痰火互结的瘰疬、瘿瘤等。 

4.应用: 

①根据痰形成的病因配治本药。常配清热泻火药、养阴润肺药、开窍药、平肝息风药、安神药以及软坚散结药等 

配理气药,因“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 

         贝母--瓜蒌  

共性:  

——苦甘凉入肺 

——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散结消肿 

——热痰、燥痰、痰结皆可用。 

----肺热痰咳,燥咳,瘰疠痰核,痈毒,肺痈,乳痈 

贝母: 

1.川贝母甘润,长于润肺止咳,多用治燥痰,内伤久咳,阴虚久咳和肺虚劳咳。 

2.浙贝母苦泄,长于清热开郁散结,多用治热痰、痰结和风热咳嗽等。 

瓜蒌: 

瓜蒌皮:质轻力薄,长于宽胸利气,清热化痰(散结),常用治胸痹,结胸(按之则痛,胸膈痞满)。 

瓜蒌仁:质润多脂,长于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 全瓜蒌:包括皮仁的作用。 

竹茹

1.甘寒滑利---走肺,善清热化痰除烦,治肺热痰咳,痰热内扰,心烦不眠,惊悸。 

2.入胃,除热止呕哕, 为治胃热呕逆之要药。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共性:清热化痰----痰热咳嗽 

竹茹--除烦止呕,胃热呕逆 

竹沥--有寒滑之弊,清热化痰力强于竹茹,涤痰定惊利窍力强—-大人痰热惊痫中风癫狂,肺热顽痰胶结难出者。 

天竹黄--无寒滑之弊清热化痰力同竹沥。清心定惊力强---小儿痰热惊痫,热病神昏 

     前胡--桔梗  

共性——辛开专入肺——化痰宣肺——痰壅于肺,肺气不宣的胸闷、咳嗽痰多。 

前胡: 

1.苦降肺气,用治痰热阻肺。 

2.辛凉入肺而发散风热,而用治风热外感咳嗽有痰者。 

桔梗 : 

1.宣肺祛痰——凡肺气不宣,胸闷、咳嗽痰多,无论寒热外感、内伤,均可配用。 

2.宣肺利咽开音---咽喉肿痛,失音 

3.宣肺排脓---肺痈吐脓 

4.宣肺通利二便---肺气不宣之便秘,癃闭 

5.诸药之舟楫,载药上升---肺之引经药 

胖大海: 

1.甘寒入肺,清热化痰,利咽开音----肺热咽痛,音哑。 

2.入大肠,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黄药子 昆布 海藻 海蛤壳 瓦楞子 海浮石 

共性:消痰软坚(散结)——多用治痰火郁结的瘰疬、瘿瘤、痰核等. 

黄药子—有毒,为治瘿专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疮痈肿毒,毒蛇

咬伤,血热妄行. 

瓦楞子---化瘀散结,治癥瘕痞块(制胃酸) 

海蛤壳---清肺化痰,治肺热痰喘(制胃酸、利水消肿) 

海藻---清热力强           

昆布---软坚力强 

第二节  止咳平喘药

一、性能特点:苦、泄、甘、辛(归肺经)寒温均有。 

二、功效机理:宣肺、敛肺、清肺、温肺、润肺、降肺,止咳、平喘。 

三、适应证:外感、内伤所致各种咳嗽或喘证。 

四、应用:根据病因随证配药,常配理气药和化痰药。 

      苦杏仁--苏子 

共性:  

——归肺、大肠经,辛温开泄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肺气不降的咳喘和津枯肠燥便秘。  

苦杏仁:

1.苦温,长于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除阴虚咳嗽外,各种咳喘均可配用。

2.宣利开通肺气而用治湿温初起。 

苏子:辛温,长于降气消痰,凡痰涎壅盛,咳嗽喘息,胸膈满闷,常用苏子。

紫苏叶         长于行气而散表寒 

紫苏梗   理气    长于顺气而利胸膈 

紫苏子         长于降气而化痰浊  

百部--紫菀--款冬花 

共性:甘润苦泄温通 

——润肺止咳 

—--均治多种咳嗽,勿论新久寒热虚实均可。 

——常相须合用。 

百部:长于润肺,且灭虱杀虫。常用治久咳、劳咳、百日咳,虱癣 蛲滴虫. 

紫菀:长于化痰,且止血利尿。治各种咳嗽有痰者或痰中带血者以及肺气郁闭的小便不通。

款冬花:长于止咳。 

       马兜铃--枇杷叶  

共性:  

——苦寒清泄下降,入肺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凡肺热咳嗽喘息,勿论虚实证皆可配用。 

马兜铃: 

1.味甚苦而清肃开泄,故清肺化痰作用较强,尤宜于肺热咳嗽痰喘。 

2.清肺以清肠,用治痔疮肿痛,尤咳喘而伴便秘者更为适合。 

枇杷叶:清降肺胃逆气,化痰止咳,降逆止呕,-----肺热咳嗽,喘咳气急。胃热呕哕。 

      桑白皮--葶苈子 

共性:—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均可用治肺中伏火,或肺中伏水所致之喘息胀满,不得平卧和小便不利,面目肌肤浮肿、胸腹水肿等属实证者。 

桑白皮:

1.味甘性缓,长于泻肺中伏火,故多用治  肺热咳喘痰黄者。 

2.治水肿,偏治风水、皮水。 

3.清肝降压止血:治衄血,咯血,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葶苈子:

1.辛苦大寒,长于泻肺中水饮及痰火,故多用治肺热咳喘痰多者。 

2.治水肿,偏治胸水、腹水。 

白果: 

1.苦涩性平,上能敛肺化痰定喘,凡哮喘痰嗽,无论外感、内伤、偏寒偏热皆可配用。 

2.下能收敛固涩、缩尿止带---肾虚不固,带下过多,白带黄带及小便频数、遗尿。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一、含义: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神志失常病证的药物。 

二、性能特点;主入心、肝经。 

三、适应证: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健忘、多梦及惊风、癫痫、癫狂等。 

四、应用:审因配药: 

    心火亢盛——配清心降火药  

    痰热扰心——配清热化痰药   

    肝阳上亢——配平肝潜阳药   

    血瘀气滞——配活血化瘀药   

    阴虚血亏——配养阴补血药    

    心脾气虚——配补益心脾药 

    惊风癫痫狂——以化痰开窍或平肝息风药为主 

五、使用注意:矿石类安神药,宜为丸散服,且不宜久服,并酌情配伍养胃健脾药,入煎宜打碎先煎。

六、分类: 

1、重镇安神药     2、养心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质重沉降的矿石药,“重可镇怯”。 

---重镇安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 

---心火炽盛,痰火扰心,惊吓恐怖,肝阳上亢所致 

---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惊痫,癫狂等。 

朱砂:1、质重寒降,专入心经,镇心安神,降火---心火亢盛之

心神不宁,烦躁不眠。高热神昏惊厥、小儿惊风、癫痫。 

2、寒清,以毒攻毒,清热解毒力强---内服外用,治疮疡肿毒,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使用注意: 

1.不宜久服多服。 

2.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慎用。 

3.孕妇忌用,本品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比较: 

清心除烦、清热降火解毒    朱砂----镇心安神  

             黄连----燥湿除烦 

    磁石--龙骨-- 琥珀  

共性:  

——质重,入心肝 

——镇惊安神 

——均可用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癫痫等 

龙骨: 

1.味甘能养,长于镇惊安神,为重镇安神之要药。可治各种神志失常证。尤宜于心虚或受惊所致的心神不宁,如易惊、睡中惊醒、夜游等。 

2.长于平肝潜阳--肝阳上亢---宜生用。 

3.煅后味涩,收敛固涩,各滑脱不禁证。 

4.煅后外用,吸湿敛疮生肌—湿疮、疮疡久不收口。 

 功效相似   龙骨长于固涩精气强     

        龙齿长于镇惊安神强 

磁石:质重沉降,咸寒增液,味辛通润,入肝肾,故又有平肝潜阳、纳气平喘和聪耳明目---尤治肾肝阴虚,肝阳上亢之头昏眼花,耳鸣耳聋和肾虚气喘。 

琥珀:

1.镇惊安神--尤宜于心神所伤(视听所伤)神不守舍者。 

2.活血散瘀,通经消癥---心血管、妇科、伤科的血瘀,癥积诸证。 

3.下走膀胱,利尿通淋,广泛用治五淋、血尿、癃闭尤血淋。 

       琥珀---长于活血散瘀

安神、利水

       茯苓---长于健脾宁心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多为植物种仁药,“甘润滋养” 

----滋养心肝阴血,或交通心肾 

----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症。 

       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  

共性: 

——甘平归心肝 

——养心安神,养心阴,益肝血

2.补肺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肺气虚喘咳我痰多,尤其痰湿、虚寒型者。 3.补益气血---虚劳诸证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教学内容】 

    掌握:石决明 牡蛎 天麻  钩藤  

    熟悉:代赭石 羚羊角 全蝎 僵蚕 

一、含义: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二、特点:皆入肝经,寒凉药多,介类药多,虫类药多.前人总结“介类潜阳,虫类搜风” 。 

三、适应证: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肝火上攻的头痛头昏、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2、肝风内动----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 

3、风阳夹痰,痰热上扰-----癫痫惊风; 

4、风毒侵袭的破伤风等。 

四、应用:根据病因病机和兼证的不同,灵活配伍他药。

  阴虚阳亢——配滋养肾阴药

  阳亢化风——配平潜肝阳药

  热极生风——配清热泻火药

  阴虚血少风动——配补血滋阴药

  兼窍闭神昏——配开窍醒神药

  兼心神不宁——配安神药

  兼痰——配祛痰药  

五、使用注意: 

1、脾虚慢惊风,不宜寒凉之品;2、阴虚血弱者,温燥当忌。 

六、分类: 

     1、平抑肝阳药            2、息风止痉药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多质重的介类或矿石药 

-----“介类潜阳”,“重可镇怯”,故有平肝潜阳,安神,兼清肝之用。 

---肝阳上亢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攻之颊红,头痛头昏,烦躁易怒等证。 

---配息风止痉药用治肝风内动证; 

---配安神药用治浮阳上扰之烦躁不眠等。 

        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  

共性: 

---皆介类,咸寒,入肝经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耳鸣; 

---肝之虚、实火目疾。 

---煅后研细外用,收湿敛疮,治湿疮瘙痒。 

石决明:古称千里光,凉肝镇肝,清肝明目之要药。凡目疾,不问虚

实皆可配用 

 珍珠母  紫贝齿  牡蛎: 

重可镇怯--镇心安神---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 

    牡蛎--代赭石  

共性 

寒凉,质重,归肝 —平肝潜阳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眩晕耳鸣等。 

牡蛎: 

1.重可镇怯--镇心安神---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 

2.软坚散结---痰火郁结的瘰疬、痰核和血瘀气结的癥积痞块等。 

3.煅用味涩--收敛固涩---滑脱诸证: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久咳、久泻久痢等。 

代赭石: 

1、苦寒沉降,长于重镇降逆:降肺、胃、肝气逆及气火上逆诸证。 

2、善清肝火,又可凉血止血,为镇肝潜阳的常用药。 

肺气上逆--气逆喘咳 

肝阳上亢--眩晕、头痛、耳鸣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气火上逆—血随气乱--血热妄行出血 

       刺蒺藜--罗布麻  

共性:辛散苦泄,入肝 

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罗布麻: 

1.清肝--肝火上攻的头晕目眩。 

2.清热利尿---治水肿、小便不利而偏热者。 

刺蒺藜: 

1.疏肝解郁---肝郁气滞的胸胁乳房胀痛和乳闭等。 

2.辛散带刺,“刺善祛风”---为祛风明目的要药,又可祛风止痒---风热上攻的目赤翳障、风疹瘙痒和白癜风等。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多为虫类药,“虫类搜风”, 

---平息肝风,作用力强者称息风止痉。 

---温热病的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风阳挟痰,痰热上扰的癫痫、惊风;破伤风等。 

       羚羊角--牛黄--钩藤  

共性:  

——寒凉,入心肝 

——息风止痉,清热 

——温热病热极动风或小儿急惊风的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及诸痫(惊痫、子痫)等 

——常两两相须配用。 

羚羊角: 

1.善入肝,长于清热解毒,息风止痉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热极生风者。 

2.长于平潜肝阳和清肝明目,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翳障等。 

3.凉血散血,气血两清---外感温热病高热神昏狂躁,血热发斑。 4.又能清肺热止咳,解热镇静。 

牛黄: 

1.善入心,清心,开窍化痰,凡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神昏、口噤、痰鸣,无论惊痫、癫狂、惊风、中风等皆可用。 

2.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火毒牙痛,痈疽疔毒。 

钩藤: 

1.息风止痉作用缓和。多用于小儿惊风、惊痫。 

2.清肝、平肝---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失眠、心慌等。 

3.比较; 

  清肝热   钩藤---息风止痉 

  平肝阳   菊花---疏散风热 

 天麻--地龙

共性:

——归肝 

——息内风止痉,祛外风通络,止痹痛 

——均可治: 

1、热极生风的高热惊风,抽搐和癫痫; 

2、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3、中风偏瘫。 

地龙: 

1.长于通行经络,尤宜于风湿热痹及中风后遗症。 

2.清肺平喘----肺热哮喘、痰鸣。 

3.清热利尿---热结膀胱的小便不利或癃闭。 

天麻: 

1.甘润性平,作用平和,凡动风之证,惊痫抽搐,不问虚、实、寒、热、内、外皆可配用。

2.既息风止痉,又平抑肝阳----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风痰上扰的眩晕头痛。为治眩晕、头痛要药。 

  钩藤    羚羊角   天麻 

共性:平肝息风,平抑阳肝----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诸证。 

钩藤---作用和缓,多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惊痫。 

羚羊角---清热力强,善治热极生风,又可凉血散血,治热毒发斑。 天麻---甘润性平,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但可祛外风通络,止痹痛。 

      全蝎--蜈蚣--僵蚕  

共性:

——味辛行散,入肝 ——息风止痉,散结 

——均可用治内风和外风所致的痉挛抽搐(如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面瘫、癫痫等)和瘰疬、痰核。

全蝎---蜈蚣  

共性: 

1、辛行善走窜,通达内外,息风止痉,治各种原因的痉挛抽搐,皆为息风止痉的要药。  

2、以毒攻毒,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顽痹、偏头痛、坐骨N痛等。 3、外敷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癌症等;   蜈蚣作用强于全蝎  

僵蚕: 

1.息内风止痉,化痰定惊---痰热惊风抽搐。 

2.辛散,祛外风,散热止痛止痒---风热头痛、目赤,风虫牙痛,咽喉肿痛或风疹瘙痒。 

3.味咸,软坚化痰散结--痄腮、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等。 

比较:        僵蚕---化痰散结  

    祛风止痉 

           蝉蜕---透疹退翳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一、含义:凡辛香走窜,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窍闭神昏证的药物叫开窍药。 

二、性能特点:辛香走窜,入心经。 

三、功效:通关开窍,醒神回苏。 

四、适应证:温热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痫、中风等闭证。 

五、应用: 

1、鉴别寒闭与热闭: 

   寒闭——伴面青白、身凉、苔白、脉迟。

  热闭——伴面赤、身热、苔黄、脉数  

2、鉴别闭证与脱证: 

闭证       兼口噤、手握、脉搏有力等 

    神昏 

脱证       兼口开、手撒、脉微欲绝等 

六、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耗泄元气,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2.本类药品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只入丸散,多不宜入汤剂。 

麝香: 

1.辛香温通入心,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回苏,辟秽化浊之功。为开窍醒神回苏要药。凡闭证神昏,勿论寒、热、痰闭皆为主药。

2.为活血通经,散结消肿止痛之佳品。凡瘀血、热毒肿痛皆可治:血瘀经闭;血瘀气结癥积;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催生下胎,死胎,难产,胞衣不下等。内服外用皆效。为治心腹暴痛的要药。又为伤科的要药。 

比较:  麝香            芳香,重在开窍,且活血止痛

         开窍醒神 

      牛黄        苦凉,重在解毒,且息风定惊  

冰片:

1.开窍醒神,但逊于麝香---辛寒凉开,尤宜于热闭和心痛---入丸散。 

2.清热泻火止痛,防腐生肌,止痒,明目退翳,为五官科及外科的常用药----疮疡肿痛,溃不收口、水火烫伤;头面诸窍红肿疼痛---外用不宜入煎。 

        苏合香   石菖蒲 

---辛开温通,入心脾胃 ---开窍醒神,辟秽化浊止痛 

---寒湿痰浊之神昏窍闭、腹痛。 

苏合香:

1.痰厥、气厥属寒闭者均可用之。 2.痰浊、寒凝之心腹满闷冷痛,皆可用。 

石菖蒲

1、辛开苦燥温,芳香走窜,疏散开达,入心----开窍醒神,益智宁神,聪明耳目 

---凡痰湿秽浊蒙蔽清窍神志昏乱:昏迷不醒、癫痫、痴呆、神识呆钝、反应迟钝、表性淡漠、时明时寐,语言蹇涩等。 

2、入胃——芳香化湿和胃,行气豁痰---湿浊阻滞:脘痞胀痛,噤口痢,风湿痹痛,喑哑,痈疽疮疡。 

樟脑:

1.辛热有毒,入心脾, 

2.内用--开窍辟秽,治感受疫疠秽浊之气或暑湿所臻之腹痛闷乱,寒热呕吐,神昏。 

3.外用--除湿杀虫,温散止痛.治疥癣疮疡,瘙痒溃烂,牙痛跌打损伤疼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