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成年人,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原生家庭不是借口

 身体自愈研究者 2023-05-19 发布于湖北

读者:老师,今天母亲节,当我看到订阅号里千篇一律的节日快乐母亲伟大之类,讲真,我浑身上下的抵触和厌恶,我当即能觉察到,这或许是我内心深处对自己母亲的真实情感的一个面向,生活中,但凡是接触我们母女的人都会感慨,说我们俩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长的太像了,而且都会不约而同的赞扬我是最孝顺的女儿,因为我爸爸去世20年来,我对老妈的生活安排的无微不至,为她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还请了最有爱心职业素养非常优秀的阿姨像后天亲人般陪伴照顾她的生活,也非常慷慨的善待老妈周围所有亲朋好友,希望他们能带给她更多的快乐。我尽量每周也去看望陪伴她,但非常可怕的是,从内心讲,我很清楚,每次去见她都是基于责任义务,而不是出于我想见她。老妈也是一个知识女性,退休前也是单位领导,客观的讲,她真的自强自律,善良正派,知书达理。那么我对她的厌恶之情为什么这么深?又来自哪里呢?只有我清楚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怯懦多疑,所以在职场上永远自强不息,奋力外求,但她的生命内核非常空洞,自我价值感非常的低,所以她一个才貌双全的知识女性偏偏就找了我爸那么一个农民习性暴躁易怒的军人,他俩对自己的家庭从来都忽略漠视,从小到大,我从未曾体会过来自于母亲的温情细腻,她只会做职场的强人,退休后这20年,她便沉浸享受自己的书法太极等老年大学的生活。而且一如既往的主观顽固,自以为是。但在人前,她又永远风度气质良好且通情达理。我内心,她之于我,只是我的一份责任,我没感觉到她是我的亲人。最可悲的是走完了人生上半场的我,其实也完全活成了和她一样的人生,所以我不仅厌恶她,我更厌恶我自己,近年来,我以百般努力试图粉碎过往的自己,然后再把那碎片一点点捡回来,母亲节我给她送去了一大束漂亮的鲜花祝她母亲节快乐,但同时,我在内心说,从今往后,我要做自己的精神母亲,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也深知,根深蒂固的家族业力要想脱胎换骨真的是谈何容易!内心隐秘声音今天首次诉之文字,想听老师对此怎么看。

我:就基本事实来说,通常有多爱就有多恨。对待亲人尤其如此。那是有充分理由的。人们对待自己也是一样,又爱又恨。在规律上来说,没有合一之前,就是二元分离的。

读者:我内心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期许是,为人处世的言传身教、价值观及审美的潜移默化,家庭氛围的营造维护,这一切均缺失,这是多大的黑洞?

学金融专业的我,如今却是如饥似渴的读大量心理学神秘学方面的书籍,果然是,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疗愈。我也好奇,当今社会,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的人,这类幸运儿比例大吗?

我:1.这世界没有完美,没有完美的人,成道者也不是完美的,一个普通人也不是完美的。你的母亲不完美,但她也有很棒的一面。

2.那是扯淡的话,不要把责任都归结于童年。成年人,早就可以从原生家庭里走出来。《真正的勇者,从不为自己找借口》。

一个人,从儿童青少年到长大成人,他一直在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逃离父母。这种逃离,可能是生活上的,也可能是心灵上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在逃避,到死也没能完全接受自己的父母。有些人年龄大了以后,或者是有自己的家庭了,思想变得成熟了,他开始理解父母,开始接受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此时,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了父母,但从小到大受到父母的影响,却一直都还在。父母的性格弱点,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致性的表现,也可能是看起来相反的表现。

一个人,对父母的接受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接受程度越高,对伴侣的接受程度越高,那可以说明他对自己的接受程度越高。如果难以接受父母,那反映的是难以接受自己。这个世界多么的奇怪,接受自己、爱自己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有谁不爱自己呢?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谁呢?

但奇怪的是,大部分人似乎都不爱自己,受不了自己,有很多人不但不爱自己,还非常讨厌自己。如果你了解这里面的规律,你去探查这种现象,你会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人们最讨厌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第一个讨厌的人是自己,第二个讨厌的人是父母。人们对待自己,人们对待父母总是最苛刻的。人们对待自己和父母,有多好就有多苛刻。

这个事实,看起来让人无助,但是没有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会越来越好的,改善并不会很难,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当你逐步的放松下来,平静下来,心变得安定,当你开始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开始感受人们的热情与善意,当你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明确的意愿,你会发现生命的安排,是如此的合理和巧妙,从来也没有出错。本文由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同名!


尊重自己的真实意愿,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越真实越有力

拥抱是更好的动作,它意味着你打开了自己的空间,提高了接收能力!

两个月,她回到了小时候纯粹的快乐,世界如此简单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