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桃园示范区成功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要素整合-产业聚集的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机制,从而充分提炼示范区的成功经验,以更好地推进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 1. 桃园示范区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分析 (1)以要素整合消解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固有矛盾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固有矛盾根源于城镇化发展对乡村资源的“汲取”效应,县域层面的城镇化同样如此。从短期来看,县域城镇化带来的非农就业的增加与人口流失的农业产业难以实现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矛盾,在县域城镇化需要农民脱离农业的现实需求下,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流失的窘境,此时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缓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土地-劳动比率、土地生产率和产值转化率的提高[13]。土地-劳动比率即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其提高主要依靠土地流转或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规模化经营,基本前提是明晰稳定的农地承包关系、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农业兼业现象的减少。土地生产率即单位面积产出,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对土地投资的增加以及新要素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固定资本投资以及农药、化肥、生物技术等流动资本投资以及科学的耕作制度、先进的管理等。产值转化率即农业产品转化为农业产值的效率,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产品价格是其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土地要素的整合,桃园示范区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经营土地-劳动比率的提升;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三大模式”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水平,促进了科技要素应用农业生产,示范区农业单产增加,农产品品质和价格均得到了提升,成功实现了土地生产率和产值转化率的提升,全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消解了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期矛盾。 长期来看,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固有矛盾是县域城镇化引发农村要素流向县城与农村空心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之间的矛盾。农村空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乡村建设投资不足[14]、村集体经济实力偏弱[15]、公共服务建设滞后[16]等问题,长此以往会恶化乡村振兴的环境,严重危害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为消解这一矛盾,桃园示范区在推进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将农村人口迁入县城的方式,而是创造性地采用了就地城镇化的模式,通过整村拆迁,在原地建设生态小镇并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让广大农民就地实现了城镇化,从而通过人口的集中,在避免了农村空心化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桃园示范区这一城镇化推进模式的困难在于集体拆迁、统一建设所需的巨大成本,示范区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交易土地指标获取建设资金,同时将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成功弥补了县域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 (2)以产业聚集为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注入动力 桃园示范区着力推动产业在示范区内的聚集,为推进县域城镇化注入动力。由于桃园示范区在建设之初,自身产业基础薄弱,因而主要依靠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产业在示范区的聚集。根据产业聚集的外部经济理论,产业聚集的动力来源于专业化的投入和服务、聚集于特定空间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聚集企业的外溢效应。据此,首先,桃园示范区通过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在保障农产品标准化的同时释放了大量劳动力,为农产品加工等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的投入保障和劳动力市场。其次,桃园示范区通过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以较低的用地成本、用工成本和较好的配套设施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务需求,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由于产业园区与生态小镇距离较近,入驻企业用工较为方便,且不必额外建设员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因而用工成本也较低,增强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吸引力。最后,桃园示范区着力开发产业园区企业间的外部经济,通过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搭建协作平台、信息平台,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整合与延伸等方式,推进产业园区各企业间的外部经济的实现,未来随着产业园区引进企业的增加以及合作的不断成熟,产业聚集的外溢效应有望得到实现。 桃园示范区依靠产业聚集,为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注入了动力。汪曾洋等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认为县域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是县域内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非农就业的增加实现[17],县域产业发展带来的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县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更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18]。第一,城镇化必然意味着农民脱离农业,在身份和职业上均转变为城镇人口[19],这就需要县域就业承载力的增加。第二,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需要成本,包括住房成本、子女教育成本、社会保险成本等,由农民完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离不开稳定的收入支撑,而县域就业承载力增强为农业转移人口带来的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可作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县域城镇化注入持久动力。第三,随着农民工“返乡潮”的出现,强化县域产业基础,增强县域产业就业承载力,提供更多、更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居民收入提升,是保持县城吸引力、吸引外出人员回流、促进县城城镇化水平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自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桃园示范区以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就业承载力的提高,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示范区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较强的就业承载力,保障了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强了城镇化的可持续性。 桃园示范区成功以推进产业融合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动力。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出路[20],产业链的延长在促进农业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21]、推进产业链各主体信息共享以降低交易成本[22]、促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23]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桃园示范区依托宜瑞安、广州海大等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着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自有品牌,培育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业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桃园示范区各村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同时,桃园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科创园建设,积极引进合作单位的技术成果与科技人才,大力推动实验室里的农业科技成果走向田间地头,充分实现科技要素的价值,推动了示范区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手段,桃园示范区成功实现了以三产融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2. 基于桃园示范区实践的协同机制构建 通过对桃园示范区建设路径的分析,不难发现要素整合与产业聚集是示范区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机制的核心。基于桃园示范区实现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实践,本文尝试构建如下的基于要素整合-产业聚集的协同机制,概括而言可总结为:以土地、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整合消解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固有矛盾,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条件;在这一基础上推进产业聚集,增强就业承载力与农业综合效益,为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注入动力,最终实现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见图1)。 桃园示范区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基于要素整合-产业聚集的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这一协同机制的重要作用,但也应注意到,在推进具域城镇化方面,桃园示范区走的是一条通过请农民“上楼”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道路,这种“拔根的城镇化”是由农民让渡自身宅基地、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实现的。农民损失了来源于农村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以及来源于承包地的就业容纳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失去了“退路”,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对失地农民在收入、生活条件等方面的补偿与倾斜,对农民而言无疑成了一场掠夺。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桃园示范区的实践,进一步分析桃园示范区在这一协同机制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如何防范“拔根的城镇化”对农民的掠夺并实现稳定运行,探究桃园示范区成功的底层逻辑,增强这一协同机制的适应性。 1. 以“三农”为中心是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机制构建的前提 在协同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前提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也是解决新时代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现实需要[24]与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桃园示范区在通过要素整合与产业聚集构建这一协同机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三农”为中心,实现了立足于乡村振兴基础上的共享发展。 第一,乡村产业振兴应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作为广大农村地区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农业具有的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生态屏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功能也决定了乡村产业振兴不能脱离农业。观光、旅游、民宿等基本脱离农业的乡村特色产业只能作为部分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的乡村地区的选择,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对于大部分乡村地区而言,盲目脱离农业推进乡村振兴可能会导致同质化竞争、风险隐患增加[25]等不良后果,最终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背道而驰,也会对我国农产品供应与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桃园示范区的产业振兴之路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无论是“三大模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还是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三产融合,均立足在示范区8万亩耕地的农业经营之上,将积极服务农业效益的提高作为产业振兴的主线。 第二,县域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农村为依托。相较于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县域城镇化具有城乡联系更为密切、城乡界限更加模糊的特点,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在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同时强化乡村建设,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要求[26]。桃园示范区通过就地城镇化的方式,将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建设真正合二为一,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生态小镇,力求尽可能小地改变村庄原有生态环境,满足“上楼”村民在生态环境上的需求,实现了以县域城镇化带动乡村建设,以乡村建设的形式实现县域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第三,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应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将农业经营利润更多地留给农业生产者,使农民更好地分享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收益,是实现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更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桃园示范区在农业生产端采取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避免了单个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过程中谈判能力弱、信任程度低的问题,保证了农户能稳定享受土地保底租金和合作社分红。桃园示范区还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方式,尽可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对于部分家庭困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将部分村合作社的公益金用于保障他们的生活;在集体拆迁过程中积极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各项诉求,确保让每家每户都能住上新房。在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桃园示范区的县域城镇化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城乡融合是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机制构建的关键 桃园示范区以要素整合-产业聚集为动力的协同机制的构建,是一个要素、产业向乡村地区有序集中的过程,县域城乡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距离乡村最近的城市,县城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与乡村进行土地、资金、人口等要素的流动,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7]。而农村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主要依托,也是县域城镇化推进需要弥补的重要短板。强化城乡在要素、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对于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桃园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平原县建立在土地增减挂钩基础上的土地统一规划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桃园示范区得以建立和良好运转的前提,也是桃园示范区要素整合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推进产业聚集的过程中,桃园示范区综合利用城乡要素进行产业园区、科创园建设,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实现建立在三产融合基础上的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可以看到,桃园示范区在以要素整合-产业聚集推进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城乡融合作为重要的推动力,这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结合桃园示范区构建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机制的案例,未来协同推进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着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让更多的农民退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应当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式,以新技术的投入和更科学的管理推动农业产值转化率的增长,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全方位提升。 2. 着力强化乡村建设,防止农村空心化 桃园示范区通过人口、资金的集中“一步到位”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先进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大量经济相对落后、村集体凝聚力相对不足的地区往往难以直接实现农民的全部“上楼”。事实上,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样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对于乡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充分盘活本村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等方式,发展本村集体经济,为乡村各方面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也应积极推进县域内城乡之间在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 着力强化县城产业基础,增强就业承载力 产业基础是县域城镇化的根基。由于县城人口、土地规模偏小,县域产业天然面临着内部市场有限、外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形成“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强化县城产业基础,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县域自身资源禀赋中蕴含的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自身独特竞争优势。像平原县这类农业基础较好的县可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推进生产规模化、加工标准化、营销数字化,打造地标品牌,充分挖掘“农头工尾”利润空间。同时,也可借鉴桃园示范区经验,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各方面配套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县域就业承载力的提升。 4. 着力推进三产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效益提升 二、三产业常年在我国GDP增长贡献率中占据着90%以上的比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二、三产业的拉动,以农业为基础推进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应当在借鉴桃园示范区经营、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融合和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一、三产业融合的经验基础上,探索“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庄园等三产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形态的优化与重塑。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三产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健全农村三产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农业、土地、财政等各部门间应做好协调,完善三产融合的推进机制,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5. 坚持以“三农”为中心推进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立足农业自身的多功能性,通过以农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坚持以农村为依托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将补齐农村各方面短板作为县域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坚持以农民利益为根本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真正做到将产业融合的基础更多地立足于农业,将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多地置于农村,将产业链条的利润更多地留给农民,避免脱离农民增收的不完全城镇化,把县域城镇化的推进作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必然结果,强化县域城镇化的包容性、共享性。 作者孔祥智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政策分析、农村合作经济。何欣玮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乡村发现转自: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1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