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春秋专辑

 微信用户lxy926 2023-05-19 发布于安徽

人物春秋专辑之一

盱眙历史地理学大家
——吴增仅
作者:  

吴增仅盱眙三界(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说他是历史地理学大家,是因为他为《三国志》撰写了《三国郡县表》。自清中期以来,在众多有关三国地理志论著中最为史界推崇,被普遍认为是填补了《三国志》无“志”的空白。

世人皆知《三国志》为陈寿所著,还知道《三国志》虽名“志”,其实并无地理志的记载,也就是说《三国志》只有纪与传,没有志与表。究其原因,中华书局1959年在点校出版《三国志》的说明中,认为是“陈寿见到的史料有限”。清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力图补写三国疆域志,以弥补《三国志》的缺憾,比较知名的有洪亮吉(字北江)撰写的《补三国疆域志》,其后谢锺英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至光绪二十年(1894),盱眙人吴增仅开始撰写《三国郡县表》,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版。有“清末民初学者第一人”之称的大学者杨守敬,在看了众多补写的三国疆域方面的志书后,皆不肖一顾,甚至批评有加,唯独认可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不仅大加褒扬,还亲自动笔,为其补注,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守正的“补注”与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合并由观海棠刻版发行,名为《三国郡县表补正》。民国二十五(1937)年,上海开明书店出铅印版,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负责人李一氓建议整理出版《杨守敬集》,并题写书名,一九八八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国郡县表补正》被收入其中。

杨守敬是中国近代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其代表作《历代舆地图》和《水经注疏》,是在我国舆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著,后世将他在舆地学方面之成就,与王念孙段玉裁之小学和李善兰之算学,并誉之为清代“三绝”。

由于杨守敬的名气实在太大,以至于后人只知有杨守敬,而忽视了吴增仅。笔者早几年因考证鲁肃籍贯接触到《三国郡县表补正》,方知作者吴增仅是盱眙人。客观的说,杨守敬的“补正”为《三国郡县表》增色不少,但《三国郡县表》的作者毕竟是吴增仅,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国郡县表》几被掩盖在“补正”之下,许多盱眙人不仅不知吴增仅,亦不知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吴增仅之名恢复到应有的地位,还历史原来面貌。

1、吴增仅生平

关于吴增仅的资料不多,后人对其了解都是通过其仅有的两篇传世文章。一篇是《三国郡县表》的自序,另一篇是为其族叔吴炳祥诗作《怡盧诗钞》写的跋文。

从《三国郡县表》自序中,可知吴增仅字可园。自序落款就是“盱眙吴增仅”。

尽管吴增仅因《三国郡县表》的问世而蜚声清末民初的史学界,再因杨守敬的垂青而名声大作,但在盱眙似乎波澜不惊,没有引起任何重视。光绪《盱眙县志稿》是唯一有记载的地方志书,该志卷八《贡举》记吴增仅:国(清)朝“乙酉抜贡四川后补知县”, 细数仅寥寥十个字。依据吴增仅主要社会活动均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来推算,可知这个“乙酉是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一八八五年。那么吴增仅抜贡前的经历与抜贡后仕途情况,以及于何时何种情况下完成鸿篇巨著《三国郡县表》的,均没有记载,对后人而言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陈庆年先生编撰的《吴棠年谱》序文记载:年谱是“公子吉甫观察属庆年所述也”,“公族孙可园偕其邑人李普卿稽合疏稿”。可知编撰《吴棠年谱》是时在扬州任观察(道台别称)的吴炳祥嘱咐的,吴炳祥是吴棠次子,故称公子;可园是吴增仅字,因其称吴炳祥为叔叔,按辈分算是吴棠族孙。李普卿就是李泽同,是明岐阳王李文忠后裔,曾入京师国子监,授贡生。见晚晴政治腐败,回家乡投身办学,是盱眙西南山区特别是明光集一带比较著名的文化人。吴增仅带着同乡李普卿共同对年谱初稿进行考证校对,应是受吴炳祥指派。据此推测吴增仅与其族叔吴炳祥关系非同一般。

在解读吴增仅留下的另一篇文章《吴炳祥怡诗钞》后,验证了吴增仅与吴炳祥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也大致捋清吴增仅抜贡前后的活动轨迹。

吴棠于同治十三年重修的《盱眙吴氏族谱》记载,吴炳祥是吴棠次子,字吉甫(府),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庚午(1870年)科举人,江苏候补道,寓居扬州;《江苏省通志》秩官卷记其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署江宁盐巡道。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吴炳祥病故。著有《怡诗钞》二卷。另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许龙波《清末南京开埠设关论略》一文记载:“南京开关设埠的首要标志便是开设金陵关。1899年5月1日,金陵关正式开关。”“金陵关同当时中国其他海关一样实行二元制管理体系:海关由海关监督和税务司两个系统组成。当时金陵关'监督驻公署,税务司驻本关’,第一任海关监督由江南盐巡道吴炳祥兼任。”可知吴炳祥在去世前,不仅署江宁巡盐道,还是金陵关首任监督(关长)。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江南盐巡道是清初江南省留下的称谓,江南省分成江苏、安徽两省后,江苏的盐巡道以省会江宁名之,到了清末仍有沿袭之前称呼的习惯。查《江苏省通志》秩官序列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也无江南巡盐道记载。

吴炳祥去世前一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将其所作诗稿整理成两卷,名为《怡盧诗钞》。后因病情恶化,没来得及付印便去世了,吴增仅在吴炳祥去世后,请六合汪达钧先生重新校勘诗稿并作序,自己则撰写跋文附后,另请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入翰林院的吴县王亦曾(字鹤琴)题写书名,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版付印;现天津图书馆有藏本。

为《怡盧诗钞》写序文的汪达钧先生,举人出生,曾主持过三界芝生书院。老先生在序文中说:“余少时受知于盱眙吴勤惠(吴棠逝后谥号“勤惠”)公,送清江书院肄业。授家刻望三益斋诗文全集,使知作文法,至今护惜其书不敢忽后。(光绪)二十年(1894)次公怡盧先生,由部曹改外以观察待次金陵,谓余旧时湜籍,召至幕下。”据此可知,汪达钧先生年少时曾由吴棠送到清江(淮阴)书院学习,并赠送望三益斋刻本诗文,与吴棠次子吴炳祥不仅交情非浅,还是诗文唱和朋友,《怡盧诗钞》中就收录有汪达钧先生的唱和诗。“湜籍”是唐代文学家皇甫湜与诗人张籍的并称,用“湜籍”来比喻其与吴炳祥的关系可见一斑。既然关系不一般,那么光绪二十年吴炳祥任江宁盐巡道时,将汪达钧召为幕僚则是很自然的事情。汪达钧在序文中称怡盧先生”,可知“怡盧”不是小楼别院之名,而是吴炳祥的自称。《怡盧诗钞》者,即吴炳祥诗钞也。

吴增仅为《怡盧诗钞》所写跋文,后人名之为《吴炳祥怡盧诗钞》。按跋文所述,吴炳祥是吴增仅族叔,光绪三年(1877),吴炳祥寓居扬州,吴增仅前往跟随,学习做官。“光绪丁丑(1877),族叔吉甫公,侨寓扬州,谓增仅能向学,招致邸第,延师授课,出所藏经史载籍,资其浏览。”

光绪十一年(1885),萃科抜贡,第二年(1886)经“朝考以知县分省江西,时公方以道员需次江苏,增仅未忍远离,遂改发苏省”。《光绪盱眙县志》记其“抜贡四川后补知县”,而其自叙是“抜贡江西”;因此时吴炳祥初任道员,按吴增仅所说是不忍离开族叔,便从江西后补知县改任江苏后补知县。后补官员跨省调整,应是吴炳祥动用了关系;此时吴棠已去世十年之久,但吴氏家族的影响力不但存在且强大。

在等待了十年后,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吴增仅由后补知县直接提升为实职海州知州,这也是吴增仅到扬州后第一次离开其族叔吴炳祥。“岁丙申,奉檄权知海州事,依公垂二十年,迨今始离左右”。自光绪丁丑(1877)至光绪丙申(1896),吴增仅跟随族叔吴炳祥整整二十年。

不过《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卷记载:“海州直隶州知州吴增仅,盱眙抜贡1898-1900(光绪24-26)。”和吴增仅的自序在时间上有两年误差。按说我们不应该怀疑吴增仅的记述,毕竟当年是“奉檄权知海州”,至少有檄文为凭;但《江苏省通志稿》是官方编纂,资料齐全,应更具有可靠性。民国年间江苏首任省长齐耀琳曾说吴增仅“需次”金陵,百度解释“需次”的意思就是“旧时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照此可以理解吴增仅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得到知州授职的,经过排队等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正式赴任。

吴增仅在《怡盧诗钞》跋文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五年岁在已亥冬十二月”,光绪二十五年是公元1899年,由此推测吴增仅是在吴炳祥后事刚办妥,即着手为其整理诗稿。

2、在候任知县时写下《三国郡县表》

吴增仅在《三国郡县表》的自序中,开宗明义说:“候吏多闲,未忘结习。近年得明代冯刻《三国志》,丹黄烂然,审系何义门先生校本。因通体过录,研悦至再,复得洪北江先生《补志》,于彼时疆域粗窥崖略,寻校经久,颇疑此事尚待详求。”原来吴增仅在后补知县任上,有闲暇的时间,正好得到明代刻本《三国志》,便认真研读,巧的是随后又得到洪亮吉所著的《补三国疆域志》,经再三比较,产生疑问:北江之书,据《郡国志》、《晋志》等书弥缝离合,至具苦心,惟所列州、郡、县、道未尽求合史文。

吴增仅在研读分析《三国志》基础上认为,建安之初,群雄角逐,争相建置,凡所增减,史无记载。三国鼎立期间,名号纷歧,疆场之间,忽彼忽此,又或置省无定,分合不时。陈寿作《三国志》时,于魏文帝时则曰:“郡国县邑多所改易”;于汉少帝时则曰:“多所置省,不可胜纪”。沈约去三国之时还不是太远, 但在撰写《宋书·州郡志》时,已经认为三国置县不书,唯以《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来 比较异同,相互验证。在沈约所处的年代补苴地志尚且这么难,时至今日难度越发加大。

对于洪亮吉所著《补三国疆域志》存在的不足,吴增仅指出主要是:“于魏不言司隶、幽、冀、并、凉诸州部曾经省并之由;三国建置,多因汉制,大郡之中皆置都尉,而洪氏于吴但录毗陵、庐陵、合浦三都尉,反阙其余诸郡。又或汉末已省之郡,犹属当涂;或其地已入东朝,仍隶魏土,或此县彼邑,准地望而不符;或记事书年,校他书而相伐。”

为避免洪亮吉的错误,吴增仅采取的办法是:“以本朝舆图,证以先辈释地,识其方域,正其误。讬始于献帝初平,溯源于后汉郡国,三姓世系,以次相承。凡州郡离合之故,县邑沿革之由,各因其时,著之于表。其有增立县邑,如地志泛言“魏立”、“蜀立”者,无年可考,则列于三姓称帝之初。有汉时旧县,《晋志》所无而诸家地书亦无所考者,则依《郡国志》录于上方,而阙疑其下。其自汉至晋,诸郡属县无改移者,则三国当亦相同,不复更加赘注。其意所未尽尚待加详者,则别为考证,附于本州表末。”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自序写于光绪二十一年冬十二月,即1895年底,由此推测此时《三国郡县表》应该完稿。这从秦其增为《三国郡县表》所作序言得到证实。秦其增祖父秦茂林,与吴棠同乡同学同时中举,中举后吴棠回江苏做官,秦茂林则在河南做官,后来吴棠的大女儿嫁给秦茂林儿子秦尔熙,所生的儿子就是秦其增。算起来吴炳祥是秦其增的舅舅,吴增仅是秦其增表哥。秦其增在序言中说,光绪甲午(1894),客金陵,曾去拜访吴增仅;按前文所述,光绪甲午(1894),正是吴炳祥到金陵赴任江宁盐巡道,吴增仅也应随行在金陵。

秦其增说此时吴增仅刚从事舆地之学,亲见桌上放着洪亮吉先生的《补三国疆域志》、陈寿的《三国志》纪、传,及“裴注”暨唐宋以来至国朝诸种地说;吴增仅认真地钩其异同,订其舛误,绘魏、蜀、吴郡县表。因秦其增当时要从军北行,未来得及阅读。二年后,即光绪丙申(1896),秦其增从河南卫辉返回金陵,吴增仅手捧书稿对他说:“曩所为《三国郡县表》已定稿,殆三年于兹。牵于吏事,时时不得自竟其绪。发疑补阙,则丹徒陈君(庆年)善余之力。不忍弃良友之所匡益,与累年心力之所自得,将付排印,子盍为我志其事。”按吴增仅所说的去理解,可知吴增仅是在金陵完成《三国郡县表》一书写作的,证实了吴增仅因吴炳祥出任巡盐道而随行到金陵。在撰写过程中,陈庆年先生曾给予帮助。之所以全权委托秦其增去办理排版印刷事宜,应该是因吴增仅已得到知州授职需做好随时赴任的准备。

秦其增仔细拜读《三国郡县表》后认为:“东汉以降,史家创立隐逸传例,穷槁义黄,漫为引许,流风所扇,汨人心性;江、淮之士不知吴、越,何论楚、蜀,语以古事,不知宋、唐,何论晋、魏;规步百里,睫视一时,姝姝自悦,抑何陋也。世事日辟垂二千年,海国六七环集而虎视,大江失堑,长城不险,以今视昔,益不侔矣。可园方自憾其不能通外域文字,奋竭其心力,深译他国史志,以扩我庙略;而徒尺寸于中原两戒之地,呫毕千年,仅为学古之一助,旁皇屏息,儳焉不可终日;若谓将以是册矜炫渊雅,抗揖北江,则非可园之志也。余既念其始末,敢为志之如此。”秦其增序言落款为“丙申(1896)秋九月盱眙秦其增”,可知是在《三国郡县表》付印时所作。

3、杨守敬为《三国郡县表》补正

《三国郡县表》一出版就引起杨守敬的关注,此前洪亮吉著《补三国疆域志》,叶圭绶先生评价其是“想当然耳”,这可以理解为缺少证据凭想象力写的,杨守敬认为叶圭绶的评价不过分。后来谢锺英著《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杨守敬认为还有很多讹误。在看到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后,赞赏该表“沿革灿然”;但也指出有遗漏并作补正;光绪三十三(1907)年,以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的形式署名,以《三国郡县表补正》为书名,在鄂城合刻出版(亦有称之为“观海棠刻本”和“鄂城菊湾刊本”),全书共四册八卷。

杨守敬为合刻版亲写序言,此版存书现藏于山西省图书馆。杨守敬所写序言不长,全文照录于下:

《三国志》无“志”、“表”。国朝洪亮吉补《疆域志》,大抵上承《续汉志》,下接《晋志》,揣度出之,而于本书“纪传”且多不照。沧州叶圭绶谓洪氏之书,想当然耳,非过论也。近日武进谢锺英为之补注,多所纠正,然沿讹者亦不少。惟盱眙吴增仅《三国郡县表》,沿革灿然。原三国,虽时代不出数十年,而郡县之变置綦多,非立表不足悉其度属、分合。惟间有遗漏,或捨古志而据方书。守敬暇时,尝补正于眉端,复为之图,今合刻之。观吴氏之考及守敬之补,可知洪氏舆地之学,不能望顾景范项背,乃讥顾氏妄谈形势,正謂不自量矣。

从序言中可看出,杨守敬对洪亮吉、谢锺英、吴增仅三人褒贬分明,评价直言不讳:国(清)朝洪亮吉《补疆域志》,大抵上承《续汉志》,下接《晋志》,揣度出之,而于本书纪、传且多不照,沧州叶圭绶谓洪氏之书,想当然耳,非过论也;近日武进谢锺英为之补注,多所纠正,然沿讹者也不少;惟盱眙吴增仅《三国郡县表》沿革粲然……惟间有遗漏,或舍古志而据方书。杨守敬很看重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遂在此基础上作补正。据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国郡县表补正》前言所说,杨守敬的补正共二百九十六条,二万多字。

4、省长齐耀琳作序

齐耀琳是吉林伊通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第一次到江苏任职是宣统三年(1911)六月,自直隶按察使(提法使)升任江苏布政使,但时间很短,当年十月即改任河南布政使。第二次到江苏任职是民国三年(19147月,自吉林民政长调任江苏巡按使;民国五年(1916)六月,江苏巡按使更名为江苏省长,任江苏省第一任省长;民国六年(1917)七月,代理江苏督军。民国九年(1920)九月,齐耀琳辞去省长职务,退出政坛。

为《三国郡县表补正》写序,是应吴增仅的儿子吴蔚光的请求,之所以请到齐耀琳,肯定是与其巡按使或省长的身份有关。时间应该是齐耀琳第二次到江苏任职期间,即一九一四年七月至一九二○年九月。在吴炳祥去世近二十年后,其族孙仍能请动贵为省长的齐耀琳来写序,可见吴氏家族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按常理揣度,请人写序应是为了出版,但这期间《三国郡县表补正》并没有付印,直到近二十年后的一九三七年才有铅印出版,个中原由应不是外人所能揣度的。

细读齐耀琳的序言,虽通篇赞誉有加,却并没突破杨守敬的评价范围,至少没能摆脱官样文章之嫌。全文照录于后,以待爱好者研究。

光绪间,盱眙吴可园太守需次金陵,见洪北江《三国郡县补志》,大抵多参己意,未能尽合史文也。乃专稽史文,易“志”为“表”;求史不得,然后旁及后世舆地诸书,识其方域,正其羼误,命曰《三国郡县表》,凡八卷。宜都杨惺吾先生见而好之。謂:洪氏此书,武进谢锺英为之补注,纠正实多,而沿伪仍伙;独吴氏《郡县表》沿革灿然,实出洪、谢二家之上,惟间有遗漏,或捨古志而据方书。乃补正眉端,复为之图,以明其曲奥。耀林受而读之,窃叹先生舆地之精,考证之确,为不可几及也。三国当汉献之季,鼎峙纷争,疆场之间,悠彼忽此,干戈之世,文献凋残,承祚生长晋时,蜀史已难甄采,综述地志,凌驾尤艰,其不能志郡县以此。无证不信,君子叹之。吴氏生千数百年之后,博综群书,上纠洪、谢,当世论者已服其精;先生复补正其间,著之图册,既欢有清一代,考证之学之深。三国古英雄角逐之场,战略纵横,艳称百代,疆舆蒙惑,伟绩忙如,先生本吴书之旧,独辟精思,后起贤豪,本此以求前史,其于古人建置之谟、战争之略,必将自得于空虚无象之中。宁特嫥嫥考证云耳哉!今先生之子蔚光出此,乞序简端,故发其意如此。伊通齐耀琳。

5、对后世影响及评价

《三国郡县表》自问世以来,受到史界关注,特别是与杨守敬的补正合刻出版后,更是成为研究三国地理志的必读经典。一九三六年,由诸多学者组织成立的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对历代正史补编著作进行收集整理并校对,编辑《二十五史补编》,上海开明书店刊印发行,共六册。现代历史地理学开拓者、奠基人顾颉刚撰写序言。有评价说是书其于史学研究之功绩,惠及了后世一代代学者。该书在三国部分收录了光绪三十三(1907)年八卷版《三国郡县表补证》。这也是《三国郡县表补证》第一次有了铅印版。但对《三国郡县表》的深入研究与评价则是近年才开始的。

二○○八年一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了孔祥军先生研究《三国郡县表》的文章,孔先生在论文中说:“清人洪亮吉首撰《补三国疆域志》,其书大抵以《晋书·地理志》逆推三国政区情况,非但不明政区沿革之变,所考诸县舛乱殊甚;后谢锺英作《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详考诸书以匡补其错讹,亦未称赅备;集三国诸州郡县考证之大全者,当推吴增仅,其所撰《三国郡县表附考证》用表的形式将政区沿革的动态过程清晰的表现出来,前列诸表、后附考证,体例完整、堪称上乘。”二○一二年,已是扬州大学副教授的孔先生,撰写了《三国政区地理研究》一书,该书绪论中,再次强调了这段表述。说吴增仅所撰的《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是集三国地理考证之大全者,应是现代史学界的共识,也是对吴增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九年一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胡运宏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该文认为:“清人补三国地理志者,有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三家。总体来说,洪氏草创规模,缺陷最大;谢氏较洪氏有很大改善和进步;吴氏后来居上,成就斐然,且独创前表后考、按时分栏的'地理表’体例。”胡运宏博士还具体分析吴增仅《三国郡县表》的特点:

一、前表后考。“表之为史体,肇始于司马迁《史记》,然而后世史书有表者不多,有地理表者更少。”较之于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谢钟英的《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中所列的“三国疆域表”,实质为“地理志”。而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旁行斜上,以帝王纪年为经,郡县沿革为纬。这种时经地纬的地理表体例为《吴表》之一大特色。”

二、注重沿革。这是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的第二大特色。因三国地理的特殊性,吴增仅以帝王纪年为单位。曹魏自曹丕称帝后共历五帝,加上曹操,共六个阶段,故魏郡县表列六栏。蜀汉仅历刘备父子两朝,加上之前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时期,共三个阶段,因而蜀郡县表只列三栏。孙吴自孙权历四帝,加上之前孙坚、孙策,共五个阶段,故吴郡县表列五栏。

三、体例规整。具体表现为:第一,各表第一栏,为三国郡县之源。第二,首栏郡县已明,即三国郡县沿革之源有本,其下各栏郡县之分割、废置、省并等沿革情况,则“各因其时,著之于表”。第三,《续汉志》所有之县,《晋志》及其他诸家地志皆无且无从所考者,仅名于第一栏,其下各栏阙而不录。第四,随文出注或表后附考所引资料。第五,若某县《续汉志》有,而《晋志》或他志言晋复置,则视该县于“三姓称帝之初”废省。第六,如某县云于晋初废省,则亦视为“三姓称帝之初”始立。第七,《续汉志》、《晋志》均有,即自汉至晋无所改移之郡县,则视三国时亦同,不出注,若有确需详解者,则于州表之后附考证。

四、考证相对精核。吴增仅在《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一百六十多条,内容涉及州、郡、县三级,其中对郡考证八十余条,占到一半。这些考证有的是对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的辩驳,有的就表注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其中不乏精核者。

就以上所列四点来看,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在体例和质量上已远胜洪亮吉的《补三国疆域志》及谢锺英的《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特别是吴增仅独创的前表后考、按时分栏体例,为后人编写地理志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范式。

在比较了洪、谢、吴三人的著作后,胡博士给出的总结是:洪亮吉的《补三国疆域志》,属草创规模,舛误最多;谢锺英的《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较《补三国疆域志》已有很大进步,然错误亦不少,未臻于上乘;唯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体例规整,考证细密,集清人补三国地理志之大成,然亦有缺误。

孔祥军、胡运宏两位先生对《三国郡县表》的推崇态度和客观评价,代表了当代学术界对《三国郡县表》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吴增仅先生历史地位的充分认可。史界客观公正的评价,应是对盱眙走出去的历史地理大家—吴增仅先生的最高赞誉和最大告慰。

参考资料:

1、陈庆年《吴棠年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近代史资料》总75号,第105-132页。

2、吴炳祥:《怡盧诗钞》,光绪庚子(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刻本。

3、杨守敬、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补正》,民国二十五(1937)年,上海开明书店铅印版。

4、贡发芹《吴棠:皖东清史上唯一封疆大吏》(2012-08-28)等博文。

5、曹克考主编《古今诗人咏明光》。

6、孔祥军:《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误谬例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3卷第1辑,2008年1月。

7、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4卷第1辑,2009年1月。


本期责编:曹克考

编辑制作:李温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