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可能会经常听一些人说“隔代亲”。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祖孙这一老一小的两辈儿,往往会相当亲密。其实在社会上这个现象非常常见,一直从古代流传到了现在。 在国内的很多影视剧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那些祖孙辈儿之间的那些温馨场面。很多年轻人不想太早结婚不想生孩子,而父母们可等不及了,常常会催着他们给自己生个大胖孙子。 普通人会有隔代亲,王宫贵胄们同样如此,也会有隔代亲。大清朝的康熙皇帝与自己的孙子弘历的感情,就将王侯将相们的隔代亲彰显得淋漓尽致。 弘历天资聪颖,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不俗的气派,让康熙皇帝对他刮目相看。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小孙子弘历的时候,康熙皇帝竟然惊得不再饮酒,放下了手中的酒盅。 康熙皇帝从这位后继之君的身上到底发现了什么事情,会让这位九五之尊大吃一惊呢? 弘历从小就有超乎常人的气魄 从清宫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康熙、雍正和乾隆的身影,正是这祖孙三人开创了伟大的“康乾盛世”。康熙皇帝是弘历的爷爷,而弘历的父亲则是雍正皇帝。 他们祖孙三代,励精图治,使得当年我国国库丰盈,物阜民丰,百姓们安居乐业。尤其是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间,功勋卓著,志在四方,不仅平定多方叛乱和入侵,还收复了台湾。 虎父无犬子,康熙皇帝驾崩之后,他的四皇子雍正即位。雍正上台之后,在整饬朝纲和整顿吏制上煞费苦心,最终积劳成疾,在位仅13年便离世了。而弘历便接上了父亲的班儿。 弘历从小是在雍正皇帝,也就是自己父亲的影响下长大,饱读诗书。在十几岁的时候,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格外照顾,甚至将小弘历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每日教弘历苦学圣贤之道。 在两代君王的影响下,小弘历年纪轻轻便能为父分忧,为国解难。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的悉心教导,这才让小弘历相比别的皇孙更能担事儿,这才成就了后来的弘历皇帝。 除了弘历之外,其他皇孙儿根本没有弘历这样的待遇,而康熙皇帝疼爱弘历除了有隔代亲的缘故之外,还与第一印象有很大关系。 康熙第一次见弘历便被震惊 我们都知道,在面试或者是参加一些重要活动的时候,彼此相见的第一印象相当的重要。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在别人心中潜藏很久,也会在别人心目中拔高自己的地位和形象。 孙子弘历留给爷爷康熙的第一印象就相当于不错。据说,在康熙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小孙子弘历的时候,竟然还放下了自己手中的酒盅,停止了喝酒。 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按理说不应该啊,弘历小小年纪,又怎么会吓到曾称霸疆场的康熙? 康熙皇帝见到弘历的那一年,已经是自己在位的最后一年了,那一年康熙皇帝已经68岁了。虽然康熙皇帝的一生相当的霸气,他曾驰骋疆场,但老年后,康熙也会感觉力不从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康熙突然想去花园放风赏景,待到康熙皇帝饥饿后,下属便摆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就在康熙皇帝一边赏景,一边品尝美食神情放松的时候,弘历来见皇上爷爷了。 康熙皇帝一看,这小孩儿穿着考究,行为举止端庄大气,而且脸上毫无怯色。在得知这是自己的孙儿之后,康熙皇帝仔细端详起了弘历,越来越觉得弘历气质逼人,光彩照人。 看小弘历毫无胆怯的表现,所以他当即便出了几个问题考了考小弘历。但是没想到小弘历镇定自若,流畅地对答,康熙皇帝大为吃惊,手中的酒杯也放下了,饭也不吃。 面对众人的追捧,康熙皇帝也是直接开始了对孙子的夸奖,就这样那场宴会就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不过,弘历的逆袭之旅已经随着这次宴会而开始了。 弘历给康熙的第一印象相当成功 在完事儿之后,弘历在康熙皇帝的心中留下了相当深厚的印象。康熙皇帝还常常想念自己的小孙子,甚至有一段时间,康熙皇帝还让小弘历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日日相陪。 大家想,在一代帝王的影响下,那弘历差的了吗? 有的人说,康熙皇帝从第一眼见到弘历后,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后继之君。这句话说得难免有点夸大其词了,当时的弘历还不过是个孩子,他怎么会将皇位大权交到一个小孩子手里。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有点道理,不过反之亦然。人们常说三岁看大,年纪轻轻的弘历就有如此当担和魄力,那长大之后的气魄可想而知。其实,真实想法只有康熙皇帝自己心里清楚。 其实,康熙从很早的时候便在找寻合适的继承人,但是一直没找到。但是康熙的皇子们虽然众多,但是却大都心术不正,各怀鬼胎。但是弘历的出现却给了康熙皇帝一点启发。 在见到了一身正气的弘历之后,康熙皇帝心中大喜,可能觉得这个孙子确实聪慧过人。此时的康熙,应该还没有想到让弘历这一支血脉来继承国家大统。 不过在日后的相处中,却让康熙皇帝脑海中逐步出现了这种想法有可能。 康熙皇帝经过与弘历相处的这段时间,发现了弘历不仅聪慧过人,而且从小便有家国思想。在康熙皇帝的眼中,拥有家国思想,以大清国为自己的家这一点相当的重要。 而雍正皇帝之所以被康熙皇帝选中,成为下一任皇帝,可能与自己的儿子弘历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孩子教育得不错,那教育孩子的父亲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结语 其实,康熙皇帝见到自己孙子弘历的时候,并不是被孙子的相貌给吓到,而是被弘历的气魄给震惊到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后继之君就近在眼前啊。 |
|
来自: kadiwinyang >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