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一门表达艺术,很多时候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表达会让事情事半功倍,甚至超出预期完成。 比如,蔺相如巧舌如簧将和氏璧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与孙权联合抗曹,若不是他们在语言上的过人能力,历史上就不会有他们的名字了。 他们相当于国家的“外交官”,不仅要聪明镇定,而且更要霸气,毕竟一个外交官的发言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命运。 "敌不犯我,我不犯敌,敌若妄动,虽远必诛。"这是一个外交官该有的骨气。 今天要提及的也是一位外交官,他在出使别国的时候应邀看脱衣舞,当记者问其感受的时候,他的回答很机智,让记者哑口无言,那么这位能人是谁呢? 许世英——英雄无用武之地此人名叫许世英,天资聪颖,看书一遍必能闭目成诵,私塾师傅不能比拟。 1892年,19岁中秀才,被选拔为刑部浙江司副主稿,即官府中负责办理公文书信一职。 因为勤奋上进,他日夜研习参读法律,上任以来,协助刑部处理了不少大案冤案,被刑部尚书赏识,后升任主稿。 许世英也希望能实现自我价值,步步高升,光耀门楣,以答父亲栽培之恩。 可是许世英所在的时代可谓跌宕起伏,刚入职的许世英就迎来了一场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给日本,不仅失了国土钱财,还失了尊严,一个国家敢在别的领土上“呼三呵四”,充分的说明了晚清时期中国的统治多么腐败。 这个时候,怕是再厉害的人都没有用武之地,何况是刚入世的许世英。 有作有为,受到赞赏因为日本的嚣张,导致各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毕竟当时的中国是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的。 而此时中国内部也不太平,康有为等人,纷纷发动变法,以维新派和守旧派的战争成为主要矛盾,一个想学习西方,一个想巩固统治。 而且中国在被西方列强纷纷觊觎的时候,慈禧下令囚禁光绪帝,她大权在握,抹杀了光绪帝想要变法的机会。 传言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人曾有刺杀慈禧的想法,康有为矢口否认,但是从当年的明争暗斗中,不难看出两派的势力不可小觑,已经达到你死我亡的程度。 后来许世英在回忆录中也曾提到,当日听到过“围园”的事情,并听到过相关议论,看来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1900年,西方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知道势头不好,与光绪帝逃到西安躲避。 传说慈禧在逃跑时依旧不改自己的“段位”,看起来不像是逃命,更像是游山玩水。 国家危矣,而慈禧想到的却只是自己怎么保命。 此间,许世英奉命赶到西安协理政务,据粗略统计,许世英在西安处理的司法案高达几千件,对比慈禧,显得事不关己。 从某种程度上讲,列强的侵华或许能唤醒国民的一点良知。 后八国联军发现慈禧所在地,慈禧被迫回鸾,结束了游山玩水的日子。 在回鸾时,许世英依旧不忘自己的职责,沿途“办公”,听百姓言,反观清政府,能够有作为的似乎只有一个许世英而已。 慈禧回京后,在看到许世英的履历时,大加赞赏,提拔他为巡警总厅佥事,相当于现在的科长级别。后中国司法制度改革,许世英的能力得以展示,成为司法界的领军人物。 不动声色,赢得尊重后来许世英被派往国外学习考察司法,因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刑罚要比西方以及国际上落后的多,所以特派许世英到国外。 虽是到国外学习考察,但是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人微言轻,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当时可以说是“低人一等”,西方各国对中国也是公开的瞧不起的态度。 如果清政府没有闭关锁国,说不定以当时中国的地大物博应该是世界的领头羊,而不是东方的“小弟”。 所以在许世英出使国外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事情,可以说是给中国争回了话语权,直接“打脸”了西方。 话说西方政府在工作结束之后,特地举行了一场晚会,看似地主之谊,实则不安好心,因为政府方面竟然安排了一场“脱衣舞”表演。 虽是西方国家思想开放,但是在宴请别国使者时用这种方式迎接,实属是一种不尊重。 在明眼人看来,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诋毁,但是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洋洋得意自己聪明。 但是毕竟是来到别人国家,许世英等人只能不动声色,暂且忍下。 等到舞毕,许世英本不想计较,但是在场有一记者直接问道看完“脱衣舞”的感受怎么样? 记者这一问显然是在看笑话,目的就是要看许世英出糗,因为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不妥,若是回答好的话不免让众人觉得轻浮,若是回答不好的话又会让人觉得不识抬举。 所以这个问题一出无疑成为了全场关心的焦点。 只见许世英不慌不恼,他缓缓开口:“这个表演真不错,贵国放松的方式也很好,或许可以为贵国增加人口。” 一言已出,许世英不仅讽刺了记者的低俗,也让他们见识到中国的不卑不亢。 记者哑口无言,不敢再言。 诗词体现爱国心无独有偶,在中日战争中,许世英出任驻日大使,同样也显示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气节。 一个日本人请教许世英说中国有一句诗,日本人只知道上句,而不知下句是何。 日本人出示上句为:千寻铁锁沉江底。 此诗出自刘禹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句降幡出石头”。 当时中国的政府南京为首都,日本人此一问是有意讽刺中国人连都城都守不住。 许世英立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缓缓开口:“下句是万国衣冠拜冕旒。” 许世英丝毫没有给他留面子,意在说明中国大唐鼎盛,不如意只在这一时,日后还是要受万国朝拜的。 一语毕,日本人闭口不言。 许世英的霸气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对国家的热忱和忠诚才造就的,若不是国在心间,怎么可能会一而再的展示中国作为大国的不卑不亢呢? |
|
来自: aaaaa1111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