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书法?

 首阳山与人为善 2023-05-19 发布于山西

喜欢学习书法的同学们,老师这里分享一点我的一点心得体会:一个人如果想要真心学书法的话,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书法,起码要搞清楚什么是书法。那么什么是书法呢?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书法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技能。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人格不断修行和升华的一种方式,所以,不要把他当成一门职业来看待他。尽量的不要以功利心去学习书法。在现实中老师也常常碰到这个问题,别人老问我,哎呀你看,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学书法还有么用?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可以举个手~@所有人

因为说实话啊,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告诉发展的时代确实是现在都用电脑在键盘上打字了

我的回答他们往往不理解,那是你根本就不理解书法,你要理解了书法就不会有此一问。公园里练太极拳,跳广场舞有用吗?下棋有用吗?以这些才能为职业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这个世上我们干的“没用”的事也太多了。

除了物质生产及相关的事以外,好多都是“无用”的。比如体育,戏曲,电影电视,宗教。所以,以是否“有用”来判断书法是错误的。

咱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产生就可以知道,书法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出现了断层,以致大家都不理解书法。书法的最初是跟文字学一起的。先秦时期是没有书法意识的,零零星星分散在古典书籍里的都是关于文字的学术研究,今天这门学问又叫小学。所以书法是依附于文字学上的一门学问。换句话说,书法是起源于文字的实用功能。书法要靠大量的学问来积累的。最起码一个优秀的书法学习者多多少少都应该了解点文字学。至少不能把“九球天后”写作“九球天後”,“某某故里”写成“某某故裏”。咱们看看书圣是怎么说的: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见其本。——(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序》)

由此可见,从技术层面来说书法是最容易的,但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难在何处?

看中国的书法史,三千年的文明史(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算起。)有多少留下名字的书家,再抛去一些传说中的只有人名没有留下作品的书家,所剩还是较少的由此可知,历史的选择极其苛刻

即便是现在,有人统计过,学书法的成功率远远低于学国画的。可见书法不好学。那他究竟难在哪?难在做学问上。书法是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靠大量的文化做支撑的。咱们可以举个例子,过去的好多戏曲演员,说评书的演员甚至是文盲,全靠老师口传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您见过成就很高的文盲书法家吗?东晋画家顾恺之说过:手挥五琴弦易,目送归鸿难。画一个人弹琴很容易,画出手指手腕的动作姿势造型就可以了(技术层面上),要想画出一个人“目送秋归鸿”的神态精神可就难了。所以要想把字写得有精神,有生命力,是需要一生的心血付出的。这个就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多研读传统经典。

但是老师并不是强制同学们一定要去具备这么多的知识量,但是了解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实践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嘛~

那么学习书法究竟应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老师从两个方面具体跟大家分享一下:一,理论方面,这个理论是很重要的,书法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技能。有些歌手唱歌的时候全凭直观感觉都可以唱的声情并茂,甚至连简谱都不懂的乐盲靠模仿都能很出色。书法不行,闭门造车了五六十年还不入门的我见多了。所以,理论研究是必须的。那么理论研究应注意哪些呢?

1,多研究古人的理论,因为古人的理论是经过历史选择的。当然了,古人的理论特别晦涩难懂,最好是买市面上有白话文注释的,能买到繁体版的更好。为什么说繁体版本的更好呢?因为有些字在简化体中通用繁体中不通用,比如“云”字:简体中都是“云”,一个词性是名词(云彩),一个词性是动词(说)。繁体中不通用,动词“云”,名词“雲”。所以繁体版我们可以确定究竟是那个意思。当然古人留下的书论很多,集在一起很厚的一本书,要想一下子读透并不容易。我们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翻翻,有空就读一篇两篇,慢慢体会,把他放到书桌上,今天有空了读读《创世纪》,明天有空了读读《出埃及》,总之,要用一生的时间慢慢的读,不着急。当成一生修行功课去做,一生的热爱去学

就像有的同学也了解老师的一些经历,我开始学习了书法十年,后来考研期间耽误了段时间去学习,现在也是在慢慢继续学习,不急不躁~

2,多想,多想想古人的观点产生的背景。辩证地分析古人的结论。鲁迅说过,人是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任何名家都是根据当时的书法现象,社会环境做出的结论。否则他的理论毫无意义。所以不要盲从,要辩证地看待古人的结论。比如,苏轼的“点画信手懒推求”,黄庭坚的“纸尽则止”,他们说的都是在临帖基本功特别扎实的情况下关于创作的要求,并不适用初学,但咱们班的同学总体基础还是比较不错的~

3,书史研读,系统的学习一下书法史。关于书法史方面的书籍,尽可能的买比较有权威的人士编辑的。有可能的话,捡那些带有批评推理,辩证分析的书史。比如颜真卿,颜真卿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只是告诉你颜真卿的生平,作品简介,罗列了一堆图片,这只能叫图文汇编,价值不大,百度上都有。(当然如果对书法史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还是有点学习价值的。)

另一方面是临帖实践,二,临帖注意事项:

1,选帖,尽可能的选原帖。不要选放大的版本。当然放大版本可以作为读帖参考,放大的版本可以看清笔势的走向。不要买经过电脑处理过的版本。注意,不要买今人的临写本。 2,古今问题,是师从古人还是今人。书法界一直都有“取法乎上”的论点。著名的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也说过不要学我的字的话。可见我们应该师从古人。

当然我们后面有一定的书法底蕴后,借鉴学习优秀的书法今人,结合自身基础,去形成更好的风格也是可以的~

古人的作品毕竟是经过历史的淘汰过滤过的。但仍有人质疑,网上曾有人反驳说王羲之不是曾学过卫夫人吗?那么咱听听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

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庙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少年时学卫夫人觉得很了不起了(大能),后来游历甚广,到了江北,见识了好多古人(前朝汉魏时期)名家的作品,感觉以前学习卫夫人是浪费时间的。为什么呀?书法是历史累积的,是代代相传的,并不是闭门造车瞎创出来的。也就是说王羲之少年时阅历不深,见识不广,看到卫夫人就以为很好了,等自己眼界开阔了,才知道原来卫夫人的笔法书学从前人学来的,自己学的是“翻版的”。早知如此不如直接学古人的书法,最起码学到的是“原版的”。所以要学古人的作品。

3,临摹读互相结合,临是仿照着字帖书写。切记不要像抄书一样抄写,看清每一笔起止,方向,形态。量不要太大,要认真,坚持就好。摹是把字形双勾描摹到纸上,然后填墨。注意,每一笔都要一笔成型,不要描头画尾,不要涂涂抹抹。这点很重要。临摹字帖时参考一下古人的关于技法的论述文章。这一点要注意,尽量选唐朝以前的技法理论进行参考,因为唐朝以前的技法理论文章篇幅不大,概括性强,容易操作。比如“永”字八法、

而在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等中没有论证思辨过程,只有较为刻板的描述和图示,只告诉你这个横是短横,那个横是长横,还有什么藏锋横,露锋横,直横曲横,甚至是上曲横还是下曲横。没说“为什么”。也就是说只有结果没有原因。但是老师并不是去否定书写的风格和字体,因为也是我们很多书友追求的目标。不过上述所言,这也是为什么玉广院长上课时阐述的,咱们就按照这样或那样的形态方式去书写就可以的原因,所以说学习书法这个“为什么”的推理过程是很重要的,整个中国书法史就是建立在这个“为什么”上,否则,书法毫无意义。比如说,为什么汉字有笔画?每一笔都要有个形状,比如这个捺为什么要有个角?(于钟华教授的《问道王羲之》一书里有详细的论述)所谓“真言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读帖也很重要,最好把要临的字帖带在身边,随手翻翻,品品,用手意临一下,多多揣摩思索。

以上便是老师思考整理的关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习书法“的阐述,同学们可以一起思考~另外别忘记今晚溯源研修系列的《收官课—三省吾身》,今晚7点,不见不散!20副期中考试作品点评,一起修正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