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楂本无树

 吴营洲文存 2023-05-20 发布于河北

山楂本无树

吴营洲

看了电影《山楂树之恋》,感觉并不是传说中的好。
说是“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其实不是。静秋不是知青,老三也不是。静秋充其量是个高中毕业后留校的老师,老三则是个地质勘探队员,谁都没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经历。影片里的“知青运动”,不过是个背景,甚或连背景都算不上。整个故事和“知青运动”并无瓜葛,仅仅是一段“文革往事”。
影片中自然也有“知青”,就是那个未婚先孕并做了人流的女孩,但她既没有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场景,也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没有关联。导演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个人,其主观意愿不得而知,但客观效果是,她预示了“被得了手”之后的静秋。
说这部影片是最最干净的,恐怕也未必。就是因为静秋未被“得手”吗?就是因为老三的自制力强吗?即便如此,恐怕仍不能以最最“干净”冠之。此类故事太过庸常了,几近俯拾皆是。据我所知,无论是“知青”也罢,非“知青”也罢,“非常期间”也罢,非“非常期间”也罢,乃至全人类,全世界,像静秋与老三这样,一见之下,情愫暗生者,随处可见,代不乏人。在这尘世中,只要热爱生活,心存美感,肯定会时常遇到令自己眼睛一“亮”的异性,只不过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是每次“相遇”都能生出故事,也不是每次“涟漪”都会酿成“波澜”,往往是“亮”过了也就“亮”过了,一闪而逝,随生随灭。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爱情的火在眼睛里点亮,它的摇篮也便是它的坟堂。”也曾有人因此而揶揄过自己:“如果把我每每错过一个女孩都摆上一块砖的话,那会成为另一座长城。
其实在我看来,静秋与老三的故事,之所以被人记挂,被人怀念,就是“不曾得手”,就是男的因病故去了。
仅此而已。
其余的,乏善可陈。
在此不妨“如是我闻”一下。当年,在我下乡的那个小村子,前后有过十三个知青,八男五女,相处两年余。同一个锅里抡马勺,同一排屋檐下居住。朝夕相见,出入相随。一同出工,一同用膳。当时我年龄小,尚不知“恋爱”为何物,也不以此观诸或揣度他人,直到若干年后与一位知青战友闲坐时,我才知道了如下两件事:
一个女的,暗恋一个男的,但返城后,彼此天各一方,婚事自然无望。据说,后来有人给那女的介绍对象,那女的有个条件,即所见者,必须与那个男的同名。那男的名字倒也普通,属于建国、建设之类的,生活中并不乏见。据说,她处的几个男友,都是同一个名字,而与她结婚的那位,竟然连姓都一样。一份痴情如此,委实令人唏嘘。
另有两个男女,返城后,也是天各一方。起初时,他俩偶尔通通信,一来二去的,“恋爱”的成分自然就有了,但又都羞于启齿。可后来,那女的就不再回信了,交往中断,“事情”自然也就无果而终。多少年后,双方的儿女都已读大学了,那女的经多方打问,终于在另一座城市找到了那个男的。叙旧时,女的装作无意地说,当年,她的母亲正处在更年期,性情乖戾,不让她和任何人通信。想想吧,“初恋”时一句想说而未说出的话,在心里存了十年几十年,然后借机会不远千里万里地去见对方,再用不经意的话语淡淡说出,那份情愫,同样令人唏嘘。
当时我听了,大感意外,不由地连声叹道:没想到咱们知青中还有这等传奇故事啊。
平心而论,就我所“闻”的这两件事,比那“山楂树”更感人,也更干净。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也没有在河里戏水之类的肌肤相触,甚至连女方的臂膀都不曾见到过,更没有给女方洗过脚。记得有天晚上,因为有事,我们几个男知青一同去了某个女宿舍,见一女知青在洗脚,待返回时,几个人相互说,以后咱们晚上别去女宿舍了啊。——其“干净”程度,今天看来简直如天方夜谭。
影片中的“老三”,是位逝者,死者为大,不便对他进行品评了。就此打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