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那么努力后,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呢?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5-20 发布于上海

01

此刻我想把这篇文章写好,想得到内在他人的赞赏。非常害怕自己做的,写的不好,怕被恐惧淹没,于是越发的焦虑。

同理,最近朋友两个朋友,都是有点工作狂人的味道,即什么都压榨着自己去学,感觉自己不配,必须足够的努力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成为别人的榜样是抵消不配感的最佳方式。

你是否也要求自己各种努力,努力赚钱,努力照顾别人,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努力当一个所谓的好人?

你有是否时常的感觉到被压榨,被自己压榨,被别人压榨,不被别人理解,发出疑问:为啥我这么努力,还是没有比别人好?

于是我们不仅要问:在我们努力以及不努力的时刻,是否我们都可以承认和接纳自己,而感觉到内心的宁静呢?

02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我们在努力的时刻感到焦虑呢?这一切感受的起源来之于什么时候呢?我想到了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依德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我找到了共鸣。

我们应该必须要努力吗,这是佛洛依德说的超我。这种超我的形成也许和俄狄浦斯情节有关。

我们也许可以想象,一个年龄3到6岁的小孩子,他或者她非常喜欢自己的父母。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或者她产生了不配感。因为当他或者她对异性父母产生喜欢,希望他做自己的老公或者妻子的时候,自己的父母给了自己一顿棒喝,于是当他或者她对自己喜欢的人有一种亲近的需求的时候,他或者她的内在条件反射的认识到,这样的自己是不好的,这样会失去被爱 ,被接纳的感觉,只有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看起来被爱才行。

而这种性的动力,能量,哪里是一个小孩子自我意识决定得了的呢?这是一种悲哀,他或者她不知道他什么,而当今中国观念里,勤快,努力,是浅显提倡的,父母们都要求好好读书,拼命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情感沟通,所以行动是最接近办法的事情,能存活下来就不错啦,哪里还能想那么多?

超我就是这样形成的,努力工作,学习就是为了压抑那种痛苦的感受,这种痛苦的感受的背后真正希望的是一种亲近的的感觉。

图片来源叶浩生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以上是佛洛依德说的超我的形成的时期,对大众而言,努力的焦虑也许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当然,这是佛洛伊的本能论,即对异性父母的性的欲望是天生的,不可压制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这个的欲望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而,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讲,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理解啦。

03

我还想谈缺失,就如一个男性,他想成为一个男性,满足男性的欲望,做着男性的事情。女性亦如初。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发展对自己身份的喜爱,可以在事业上和家庭上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这种成功是怡然自得的,他或者他的内在不感到纠结与冲突。

这便是自体心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感到怡然自得,这种能力,状态发生的时间在3到6岁之前。而这种怡然自得感觉就是自体的整合感。而整合感的缺乏是因为外界没有很好的同调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而这就像一个比喻,即这种照料者的同调就是树木额阳光和水。

所以,并不是说我们天生就是一个统合者,我们天生就能做到怡然自得。而是说这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力。而我们拼命的努力,某种意义上,是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可以享受这种统合感。

以上是控制,是科胡特说的夸大自体,即我是全能的,我什么都能干。做一切仅仅不过是希望自己内心好过一些罢了。

当我们的全能感不管用的时候,我们做什么都感觉太累的时候,我们便希望求助于全能的他者,希望从他或者她那里得到力量或者安慰,宁静,而努力勤奋就是最好的交易伙伴。于是我们在崩溃和努力中游荡,我是全能的,我好累;我这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可是为什么你们都不理我呢?

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没有意义的,做的一切都没有用这就是自体统合感不能达到,反而破碎的感觉。疑问,质疑自己的价值是对糟糕,焦虑自我的宣言。是自我破坏的,更是重新统合自我的表现。

以上便是看待过分努力而不自得的两种角度,一种角度是佛洛伊德的,一种角度是自体心理讲的自体。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人的统合感,并不是由欲望,佛洛依德的本我决定的,而是人天生存在一个可以发展出自我统合感的实体,不能有好的实体并不需要对自己求全责备,而是说我们并未遇到好的环境,从而有所缺失。此刻,这里,我想到的是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青春期少年,瘦骨嶙峋,只不过没有肉,没有好的骨头给他吃罢了。

文: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