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安方面连续公布了不少间谍案,提醒国民保守国家秘密。其中判刑很重的老汉梁成运,表面上倒是一位统派人士,起头组建了得克萨斯州和统促进会并任会长,实际可能为美国所用;另有一个上海的凯盛融英咨询公司,其合作的一些国外企业与外国政府、军方、情报机关有密切的关系,在国内聘用的各种顾问不乏在军工企业工作者,被作为该公司罪状公布的,就包括向一个技术人员问了某军机型号的保有量,一般军迷都猜测这个型号是歼-20。这些事例提醒国人,不管是出于炫耀心理还是有意,不该问的事不问,不该说的话不说,无论哪种会对国防造成损害的事都万不能做。 网传潘可夫斯基的护照 有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会有间谍,为另一方服务就必然会让这一边受损。冷战时期是谍报界能人辈出的时代,东西方间谍斗法的激烈程度与战国和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其中,60年代初的苏军情报军官为美国提供古巴导弹危机、拜科努尔火箭试验基地爆炸等情报,曾经轰动一时,主角的姓氏有多种译法,按我国的官方记录,他的名字表示为奥列格·潘可夫斯基(Oleg Penkovskiy),这名字是否有点眼熟?或许与云南出生的加拿大籍民间对华军事情报人员平某某有某种渊源吧。虽然今日在民间他已鲜为人知,但在世界情报史上他是有名有姓的人物,给苏联对西方的情报工作造成不小的损害,曾向美国和英国情报机关出卖过大约600名苏联打入西方的情报人员。 利用聊天套情报 炫耀心理、不能受激将法的激动心理、急于证明什么、解释什么,是从事涉密工作的大忌。冷静是涉密人员必备的气质。潘可夫斯基套取情报的手法,正是利用了许多苏联情报工作者情绪不够冷静的弱点。 潘可夫(本文在行文中省略“斯基”)相貌英俊,精明强干,50年代末为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上校。从他掌握大量机密情报和派遣人员的信息来看,极有可能在机要综合部门工作,处于要害岗位,这样的人本来不该让他出国的,但他却有护照。本人不识俄文,只能认出上面他的姓名,还有1960年这个日期。这个日期或许是他出国的日期,也可能只证明他在这个时期有出国的计划,事实上,西方事后放出的信息表明,潘可夫一直在寻求与西方接触。 1960年6月,他找到在莫斯科的美国游客,托他们给美国大使馆递交一封信,信中详细描述美国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的情况。这封信作为投名状,受到美国及其盟国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确认了情报价值与写信人投靠意向的真实性。1961年,潘可夫参加苏联官方代表团对伦敦进行正式访问,使用的可能就是上述1960年签发的护照,不知以什么方式同英美情报机关接上头,被军情六处招募,赋予其代号为“英雄(Hero)”。 军情六处指定英国商人格雷维尔·韦恩(Greville Wynne)在莫斯科与潘可夫接头,负责运输情报、传达指令。潘可夫所窃取的大量情报就是通过韦恩这个渠道送往英国,再送到美国情报官员的办公桌上的。 英国军情部门的幕后老大美国情报机关,则承诺“英雄”将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并可在CIA担任高级职务。 获得英美的使用后,潘可夫的情报搜集活动开始有了“为国家的敌人服务”这个明确的目的,经常与各部门的军官喝酒闲聊,在酒酣耳热后从性格粗率的苏联军人嘴里挖料,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案发后克格勃调查部门主管奇斯佳科夫也指出,心思细密、对套近乎询问机密事项的潘可夫的窃密倾向怀有警惕的苏军人员也大有人在,毕竟是受过防间保密、捍卫国家安全教育的,向负有反间谍职能的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反映了这一可疑情况,使“英雄”“内鬼”最终被抓获。 向西方提供爆炸性的情报 1961年至1962年的2年中,潘可夫不知为名为利还是为主义,向西方出卖苏联情报的行动极其疯狂,包括苏联武装部队的状况、在德国的苏联占领军、苏中关系等方面的信息。累计用Minox微型照相机拍摄了111卷胶卷,其中包含5,500份文件的照片,共7,650页,其中在反间谍方面,最突出的是提供约600名苏联情报员的派遣信息,导致这些人员大部被西方反间机关破获,苏联在美欧的情报网受到一定破坏,迫使苏联调整了海外间谍部署。 潘可夫斯基使用的间谍技术设备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潘可夫提供了哪些涉及中国的情报虽未解密,但其情报所涉举世皆知的两件大事却是我们也熟知的:一是1960年造成苏联火箭军元帅涅杰林当场死亡的拜科努尔导弹试验基地R-16洲际弹道导弹爆炸事件;二是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的“古巴导弹危机”。 前者,潘可夫于事发后不久即向美英密报了情况:苏联最新研制的洲际核导弹R-16提前1个月进场,1960年10月24日,因指挥员和工程师带头违反操作规程,燃料箱故障、二级推进器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台上点火,导弹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00余人,其中包括就在发射台下督促检修的战略导弹部队最高指挥员、火箭军司令员涅杰林元帅。苏联官方在1989年首次承认发生过这一事故,声称死亡人数为54人;2010年,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工作人员公开了自己的估计,死亡人数约为126人。 爆炸现场逃生图 潘可夫向美英情报当局透露,这项洲际导弹试验计划是为赫鲁晓夫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提高对美竞争地位服务的,赫鲁晓夫一贯宣称要火箭、核潜艇不要航空母舰,以核威慑作为主要战略威慑手段,因此,在这项研制工作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强行上马、急于求成,催促研制部门尽快付诸试验,硬要“放炮听响”、震慑西方。在“赫鲁晓夫式大跃进”的领导压力和浮躁气氛下,涅杰林元帅明知条件不成熟,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仍然较快地实施了试射计划,24日,涅杰林本人和大量的专家在导弹内燃料未排出时,就来到发射台对导弹进行集体检修,严重违反了安全规定,又因偶然因素,致隐患兑现为灾难。 英美情报官员几乎无人相信潘可夫的翔实汇报,他们都断定苏联导弹武器的研制进度尚未达到可以洲际射程实射的程度。西方媒体和观察家也普遍怀疑,包括远在香港、每天爱读英文电讯的私人报纸社长查良镛也不信。然而,历史证明潘可夫的情报是准确的,毕竟是苏联体制内的人、在军情机关掌握核心机密的人,英国《卫报》率先确认了这一事实,并推测了300人这一原始死亡人数——很可能消息来源就是潘可夫送到英国军情六处的情报。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发生的,潘可夫在当年秋天被捕前曾向美国政府提供了安装在古巴的苏联导弹的性能细节。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不知是否可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潘可夫的情报是促使他定下决心的因素之一,据说潘可夫曾根据美方的征询复电:苏联核导弹部队未进入战争准备,也就是说,不准备在加勒比海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核摊牌。于是,肯尼迪马上对赫鲁晓夫提出“哀的美顿书”,限期撤出导弹,坚持“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政策”的赫氏退让,徘徊在古巴近海上的苏联导弹运输船撤回,使美国得到外交上的大胜而新兴强权苏联丢了脸。 潘可夫斯基间谍案的破获与判决 苏联反间谍部门对潘的叛国行径绝非懵然无知,早在潘可夫跟英国情报机构搭上线不久,1961年末,克格勃就发现他与涉嫌间谍活动的英国大使馆雇员珍妮特·安妮·奇泽姆(Janet Anne Chisholm)有往来。 经过审讯了解对苏联政治军事情报泄露造成的危害后,于1963年将潘可夫情报小组的成员推上审判台。其受审期间,苏联力求掩饰真相,主控官指他是一个生活放纵的浪子,他所供应西方的情报,都是第九流的无关重要的消息。但1963年5月16日,苏联法庭剥夺了潘可夫斯基的军衔和所有荣誉,判处其叛国罪成立,处以枪决。 潘可夫斯基在叛国案受审听证会上 受审时的英国辅助情工格雷维尔·韦恩(左二) 45岁的韦恩,被判处8年徒刑。多名涉案的英美外交官被苏联政府驱逐。 1964年4月下旬,英国与苏联在东西柏林交界处“换俘”,以韦恩交换了忠诚的苏联情报员朗德利。 当年朗德利40岁,1955年用加拿大护照,以商人的身份进入英国,窃取核潜艇的秘密。直到1961年被破获,英国判处期25年徒刑。 英国之所以较快同意换俘,缘于双方围绕“以人为本”的中轴耍的心机: 1965年,又传出“潘可夫斯基的日记”被运出了苏联,被美国书商编印成一册400多页的书籍出版。书名为《潘可夫斯基文件》,这可与被偷运出境的、作者亲手托付的《日瓦戈医生》书稿不同,有极大的可能是美国书商伪造的。 苏联的变节分子在西方日子不好过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苏联情报工作出现一些漏洞,屡次发生重大泄密和叛逃事件。这与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上层异动导致的中下层思想波动、组织涣散有关。西方观察员分析,走出30年代肃反的影响之后,在莫洛托夫等集体领导、贝利亚经营下,苏联的间谍工作达到了超越西方国家的水平。在老赫登台后,由于大反斯大林和高压手段的放松,不少党员的“忠诚”发生动摇,引发变节叛逃之类的事件。 1962年前的短短两年中,苏军情报系统接连发生了三起高级情报干部叛变的事件:先是多尔尼特辛,借道芬兰投奔美国;接着是潘可夫斯基主动送上门,为美英服务;再是打进瑞典军事部门潜伏充当内线的瑞共党员魏恩纳史特朗姆,向瑞典当局自首,使得苏联军事情报工作损失惨重。 老赫为此大光其火,将自己从乌克兰提拔过来的格鲁乌局长伊凡·谢洛夫将军赶下台,软禁起来,另行任命伊瓦苏丁,去整顿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 大清洗时跑出去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将军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奥尔洛夫 但是背叛国家、投奔西方的苏联情报人员,在对面的日子并不好过。 苏联惩治叛逃的手法很严密,即使过了十多二十年,还会寻机派人去结果叛徒的性命。这使得“投奔自由”的苏联情工,一直都在恐怖中过日子。 1936年投奔西方的奥尔洛夫将军,到60年代仍然日夜提心吊胆有朝一日会遭苏联的间谍暗杀。 1945年,苏联驻加拿大使馆特工库辛科,带了109册苏联间谍秘件,连同妻儿子女投奔西方,后虽已成为小富翁,仍时时感到生命危在旦夕,不时更换居地。他只敢跟政府官员谈话,其他任何人都不想结识。 1954年,被派到外国去刺杀苏联一名逃亡高级干部的特务荷赫罗夫,也投奔了西方。此人每次去演讲时,总是要背靠着墙,打开所有窗户,怕苏联人暗杀他。他到饭馆里吃饭,也是杯弓蛇影。 1964年,投奔美国的苏联间谍诺森科,时年36岁,原是苏联出席日内瓦十七国裁军会议代表团的一个高级成员。他的实际工作是监视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他知道关于苏联军事上的许多秘密。因此这次投奔美国使苏联十分着急,逼着美国放人。美国不肯,只允许苏联外交官去会见他。苏联为了贯彻“苏美友好”的计划,想来是奈何不得的。由于诺森科知道了苏联许多军事秘密,他投奔之后,苏代表团立即改动了裁军方案。 1988年格鲁乌“内鬼”波利亚科夫少将被捕 投奔过去的情报人员,都要接受严格的审讯。以诺森科来说,首先必须供出他所知道的全部秘密,让美国人缜密对证。必要时,还会用强光灯照射他的眼睛,以折磨他的精神,或是受测谎机的测验,或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车轮战审讯。如果他的供词被证明是完全真实的,他就可以获得庇护,然后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由中央情报局人员保护。 在保护期,他还要继续接受考察数个月,以证实他不是苏联有意派去行苦肉计的人物。这一关过了之后,他又得和三两个美国间谍同住一个时期,不时受他们的讯问。然后他才可以获得六至八个月的假期。每月获得五百至六百元美金的生活津贴。 同时又逼他阅读托洛斯基及其他叛徒所写的俄文书籍,以坚定他的思想。如果他情愿,可以参加情报工作,写下他所知道的工作史。等到他的资料被榨干了,他就成为一个平民。但再也没有人能担保他不为苏联特务“制裁”。 美国《新闻周刊》针对这件事刊文说,西方国家对投奔自由的共党间谍的处理,远不如共党对叛变的西方间谍的处理方法来得合理。西方国家一旦把共党间谍身上的情报榨取完之后,就不大理会了。 勃列日涅夫时代,安德罗波夫主持克格勃工作以后,苏联情工在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叛变投敌的事件不断发生,人数不断增加,高级情工人员叛变也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如1978年4月,苏联高级特工、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尔卡季·谢夫钦科叛逃美国;1979年10月,克格勃少校特工、《新时代》杂志驻日本特派记者列夫钦科叛逃美国;1985年9月,克格勃驻英国情报站站长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叛逃英国。 苏联情工人员叛变的具体原因主要有:(1)政治思想问题。原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夫钦科在解释自己叛逃原因时称,虽然名誉、地位、金钱、别墅、汽车哪样也不缺,但他就是不想参与虚伪的政治宣传,不愿受特务的监视,而希望能自由地工作和生活; (2)追求物质享受。戈尔季耶夫斯基由于受西方思想腐蚀,迷恋西方的物质文明,贪图生活享受,终于被西方情报机构策反而叛变; (3)情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下降。年轻一代情工人员的文化和科技术素质比过去提高,而政治素质不如从前,缺乏老一辈情工人员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克格勃总部卢比扬卡大楼 这与新一代特工的招聘方式和成长环境有关。 克格勃的工作人员来自苏联社会各个阶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的子女,其中干部子女占多数。苏联政府鼓励克格勃工作人员的子女继承父业,在招募人员时受到照顾。 无论来自哪一个阶层,都必须具备相同的条件,即身体健康、政治上可靠(基本上都是党员)、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工作能力、善于社交、 勇敢果断、有分析能力。 80年代克格勃的新人员必须由党团组织推荐,具有高等学历,一般都经过劳动锻炼或在军队中服役,具有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经验。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选择的主要标准是智力强、思想道德水平高。 人员录取后,还要经过情报业务训练和法律知识教育,然后才能分配工作。 人员招募的具体办法是,克格勃人事局主要通过两个渠道物色对象:一是高等院校和军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二是党、政、军、经济和研究单位的优秀分子。 被组织选中的人员一旦不服从分配,就会受打压,前途受影响。 这样的组织选拔和内部代代相传方式,忠诚度和专业度毕竟不如完全从工作实践中长期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尤其干部子女难以吃苦和易受西方生活方式诱惑的比较普遍,一般在业务院校中接受过系统教育、深刻注入国家保卫思想的专业干部,信念就要坚定得多。 苏联情报工作收获巨大 美国情报专家估计,如果不是1942~1945年苏联派驻美国的情报人员窃取原子弹设计图、试验方法和样品铀等资料,其首次试爆原子弹成功至少要晚10年。 如,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休斯公司工程师威廉·贝尔通过波兰特工向苏联提供了包括F-15战斗机下视雷达系统、B-1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上的雷达系统等大量尖端技术资料,这些情报资料价值数十亿美元,但苏联只付给他11万美元的酬金,完全是一本万利。再如,苏联窃取了法国幻影2000型飞机上的电脑系统的机密资料,节省了800万卢布的研究费用。 大量事实说明,苏联通过获取西方先进技术节省了巨额研究经费和宝贵时间。 英国反间谍机关——MI6军情六处 苏联派遣“非法间谍”比较成功的是,东德著名科技间谍孟弗雷德·罗奇,1954年随大量东德难民流亡西德,潜伏13年后于1967年开始活动。他利用担任西德一家军用飞机制造公司设计部主任一职的便利,在7年内向苏联克格勃提供飞机、导弹、卫星等方面的大量珍贵的机密资料。东德间谍纪尧姆混进西德,最终爬上了总理秘书的高位;1956年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混血儿邦达林柯,冒充“迦本”混进法国。此外,拉拢外国特工、招揽不满西方社会制度的情报员也屡有斩获,如1980年发展了FBI的高级特工、洛杉矶分局反间谍组组长米勒,美国国安局、中情局都有主动投靠苏联的特工。为苏联工作的赖兴伯格为西德海军司令,贝坦尼为英国军情六处苏联处长,特雷霍尔特为挪威外交部新闻司长。 苏军总参情报总局的职能 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简称:格鲁乌(GRU),总部设13局、4处、1研究所。 一局为秘密工作局,负责物色、训练、派遣和运用通过非法途径派往国外的间谍,在国外建立秘密情报网。 二局为欧洲局,负责向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各国派遣武官和以记者、贸易代表、民航人员等合法身份掩护的军事情报人员,搜集军事情报,并进行综合研究。 三局为美英局,负责搜集美国、英国、英联邦各国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军事情报,并进行综合研究。 四局为亚洲局,主管亚洲各国。 五局为特别行动局,主要执行破坏、暗杀、绑架、策反和制造假情报等任务。 六局为军区情报局,负责指导各军区(不包括边防军区)情报部的工作。 七局为非洲局,主管非洲和中东地区,任务和手段途径与各地区局相同。 八局,通报局,又称资料局,负责制订情报搜集提纲,整理、研究和通报各业务局获得的情报。还翻译、汇编各种公开资料。 无线电通信局,主管全军的截收和破译外国密码电讯工作,其直属的技侦部队主要负责战略性的技术侦察。在格鲁乌的驻外情报站设有该局的专门小组,担负着截收和破译目标国的密码通信。 空间侦察局,负责侦察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处理。在工作中它与战略火箭军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民用科学考察卫星与军事有关的资料,由科学院通报格鲁乌。 人事局,负责格鲁乌的干部工作。 行政管理局,管理格鲁乌的后勤事务。 外事局,负责外事工作,并在外事活动中进行情报工作。 情报研究所,从事公开资料、广播、电视的情报研究工作。 4个直属处: (1)科技情报处,负责协调各局的科技情报活动,处理和通报科技情报资料。(2)通信处,负责格鲁乌总部与驻外机构之间的无线电联络和其他通讯联络。 (3)干部训练处,主管格鲁乌下属几所院校(不包括谍报学校)的训练规划。(4)档案处,整理和保管格鲁乌的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