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为此,佛山市委党校文化学课题组就提升佛山营商人文环境主题展开调研。课题组认为佛山在优化营商人文环境的新阶段要紧紧围绕城市形象、城市空间与公共服务三个重点领域着力推进。
现状 “硬环境”差距在缩小 “软环境”差距仍较大
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第一财经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将营商环境指数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分为硬环境指数和软环境指数。其中,硬环境指数占营商环境指数的权重为40%,具体包括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软环境指数占营商环境指数的权重为60%,具体包括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等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其中文化环境则包含了民营企业活跃度、学术文化、文化场馆、学术氛围等与城市文化品质相关的评价内容。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前100的城市,硬环境指数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49.08,但软环境指数相差高达81.15。这表明,经过几十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各个城市硬环境方面差距逐步缩小的同时,软环境方面的差距依然较大。这也印证了,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大部分可以通过政策的借鉴与出台得到较好的改进,但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品质是难以复制的,需要各城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久久为功。
分析 发展仍不够平衡 文化服务仍需提升
当前,佛山营商人文环境的发展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文旅体公共服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相比市级公共服务效能而言,区镇基层文旅体公共服务效能还有提升的空间,五区发展建设的投入与成效也仍不够平衡,城乡一体化还不够充分,禅城、南海、顺德的公共文旅体服务较强,三水、高明相对较弱。对不同群体的文旅体公共服务也不够平衡,对社区、村居和产业工人群体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还有待提高。 第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公共文化在服务企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不到30%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园区或企业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满足其需求,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园区应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所在企业或社区提供的文化活动,但普遍认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参与的便利性还可以改善提升。 第三,佛山城市品牌塑造与形象传播仍未能充分满足城市招商营商的需求。在去年5月份举办的企业家培训班的座谈会上,课题组听到企业家们反映,认为当前佛山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城市品牌不够鲜明,在城市宣传中与企业和产品联系不够紧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反映,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他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宣介佛山,佛山城市形象依然缺乏高质量的整体性输出,拉低了招商营商效率。
对策 塑造鲜明城市形象 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第一,城市形象是地方自我推介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课题组曾邀请1018位受访市民写出自己认为最具有佛山城市特色的文化项目,结果一共显示出83个主题词,其中传统武术、文化景点、粤菜美食三种类型居多,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咏春拳、剪纸、粤剧、祖庙、南风古灶。当前,佛山已经积淀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佛山历史文化丛书》《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帝国铁都》《佛山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佛山功夫名人影视传播研究》《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等。我们要依托这些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制作彰显佛山岭南文化活力的城市宣传精品。建议集中对知名度和品牌度较高的文化IP进行视频创作。在对功夫、龙舟、粤菜、石湾陶、桑园围、冶铁铸造、岭南水乡、祖庙庙会、秋色巡游、樵山理学、红色遗址等这些文化主体进行视听传播的时候,既要依托理论研究讲出深度,也要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讲出生动。同时可积极探索微型纪录片、作者评说、实景体验、景点打卡、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线上与线下、文本与文旅相结合。 除此之外,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佛山制造·中国功夫”城市形象的吸引力。一是在城市文化品牌宣传中,既要凸显佛山制造在科技、创新、精工等方面创优争先的担当,更要从城市人文的视角宣传营商环境,加入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指标的城市营商环境理念与举措。二是加强利用5G+4K+AI+制造业的新技术,丰富佛山城市精神、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宣传视听的新体验,创新城市文化对外辐射的内容与方式。三是加强新媒体时代下的城市营销与推介,通过“活动营销”“事件营销”“案例营销”,树立政府与企业互动互助、重商亲商的“官宣人设”,塑造充满人文活力的城市形象。
第二,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亮点美化佛山的城市空间。
佛山城市建设历史上曾一度因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而成为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痛点。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94.7%(有效问卷1022份)的人赞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正相关,其中文化遗产对城市品质建设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文化认同”(81.8%),其次是“经济效益”(9.1%)。佛山目前共有20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涵盖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创新,将有效优化城市空间景观,彰显城市的人文魅力,更好地吸引高端人才安居乐业。 在保护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我们应实施整体性保护与微改造并举,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是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旧城旧街区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加快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建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二是切实加强跨区域、跨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推进连片主题式保护、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破解城市更新中旧城老街区同质化发展的瓶颈。三是建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道路管网、路政景观等方面进行统一整治改造。加强打造示范引领项目,充分发挥公有产权的建筑与物业先改造、先提升所带来的示范效应,积极探索采取货币补偿、产权转让、租赁委托等方式推进居民老屋整体改造,提高城市空间美感,优化营商与居住环境。四是建议在人口人流密集的老街区重点提升步行街建设,适当优化城市灯光设计,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与夜经济,让城市既留住历史记忆又充满现代气息,让市民记住乡愁,让企业家们向往。
第三,继续深化效能改革,通过高品质公共服务提升营商主体幸福感。
制造业是佛山立市之根,更是未来之需,产业工人无疑是佛山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才能增加城市对优质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吸引力。因此,优化提升企业与园区环境、完善公共文体服务配套,对增强产业工人对佛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要继续深化“圈层模式”,推动现代主题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形成企业内圈+园区中间圈层+各级政府辐射外圈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通过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设施联盟,将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纵向到底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各产业园区链接共享,实现纵横交错的立体式设施网络。二是要探索建立园区公共设施使用需求识别机制,通过微信公众号、企业网站、线上问卷、职工之家等渠道,准确反映产业园区从业群体对公共设施的真实需求,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三是要加强为广大企业工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体活动,指导推进企业工会、行业协会、职业技术促进会等团体建设,鼓励企业工人积极参与各级各项文体活动,举办企业体育类赛事、街舞说唱比赛、影视文化沙龙等时尚活动。深入推进佛山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共建共享,深化广佛同城的阅读、演出与文化交流,支持更多文化场馆、博物馆加入同城互通行列。四是要鼓励企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文体服务建设,推动企业资源联动共享,对企业完成的文化创意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比如,充分发挥中国陶谷、顺德华侨城、广东盈香生态园等龙头企业与平台的产品展示、体验交流、创意创客汇聚等文商旅融合功能,提高丰富企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形式,以政企互动、企业联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惠企业、悦工人。 (来源:中共佛山市委党校文化学课题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