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看,那里有个小黑点。”座位上,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男孩指着飞机机舱上方,好奇地对母亲说道。 飞机上的乘客都没有注意小男孩的话,唯独端盘子走过的空姐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脸色大变,空姐顿时吓得是花容失色,盘子也从手中滑落,“咣当”一声跌落在地上。 这一幕发生在1988年4月28日,那架飞机为波音737-200型客机,编号为N73711。当时这架飞机是从美国希洛岛的国际机场起飞,目的地是檀香山。飞机上有89名乘客,以及5名机组人员。 上飞机的时候,有个叫琼斯的小伙子要求他的父母为他送行。父母一个是海关的,一个是电信局的,他们都很忙,但是琼斯坚持这样。 他不无担心地说:“我总有个感觉,这是最后一次旅行,如果你们不来给我送行的话,可能会留下终身遗憾。” 小伙子有点恐飞症,最怕坐飞机,有汽车、火车的话,他绝不坐飞机。理由很简单,他觉得坐飞机太危险。 从飞机发明以后,迅速成为出行的代步工具。因为速度快,备受乘客欢迎。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或者不自愿地坐起了飞机,在各个大陆之间航行。 客观地说,这是人类的进步,但正如琼斯所说,坐飞机的心里感觉太不安全。事实上,乘坐飞机的事故率不高,跟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它甚至是最安全的。 美国一家航空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飞机伤亡失事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民航飞机要飞三百万次的话,才可能会出一次事故。 这说明飞机这种交通工具甚至比走路和骑自行车都要安全,比汽车安全太多,仅次于火车的事故发生率。 据一份来自美国全国安全委员会的调查资料显示,1997年美国的事故死亡人数中,43260人死于机动车,8600人死于中毒,4000人死于溺水,只有110人死于喷气飞机运输,这个数字说明飞机运输的死亡率要远远低于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 美国的安委会还对1993年至1995年间每百万乘客每英里所发生的死亡事故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乘坐飞机要比乘坐汽车安全了20倍, 还有一项数据显示,美国6个月的公路死亡人数,相当于喷气客机40年死亡人数总和。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人每天坐一次飞机,要3200年才遇上一次空难事故,发生概率低得超乎想象。 但是为什么飞机给人的心理感觉不安全? 这是因为飞机要么不出事,一旦出事发生空难的时候,死亡人数往往起步就是三位数。而且空难场面极为惨烈,惨不忍睹,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太强。还有,空难无论是发生在空中,还是在陆地,作为乘客极其无助,根本没有逃生机会。 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空难,乘客逃生机会几乎等于零,这一点就让人非常绝望了。 尤其是在距离地面万米的高空中飞机发生了故障,乘客明明知道命运,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飞机一点点坠落,带着你走向地狱,这种心理冲击太过残酷。 即便是侥幸迫降了,大概率会落在海洋里,或落在野兽出没的丛林之中,成为动物们的盘中餐。哪怕是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上,或者落在冰天雪地,生还的希望也非常低。 因此,回首世界航空史上的空难,生还者少之又少,往往都是九死一生。 出发之前,除了有点恐飞症的琼斯,这架航班上的乘客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首先,这架飞机的机长罗伯特工作经验丰富,44岁的他已经有12年的工作经验,飞行时间超过2万个小时(按照国际上的惯例,飞行员每年的飞行时间不能超过900小时)。 而且罗伯特每月需要往返这趟航班多次,自称闭上眼都能飞到,堪称“资深老司机”。 不过机长本人当时并没有驾机,由副驾驶操纵、机长监督。副驾驶是一名35岁的女飞行员,飞行时长也超过了10000小时。 本次机组除了两位熟练的老练飞行员之外,还配备了3名训练有素的空乘服务人员,她们个个春风满面,面带笑容为乘客服务。 这天的天气也很好,可以说是万里无云,风也不是太大,起飞也非常平稳,乘客甚至都没有察觉到是在空中。飞机上的乘客都非常安心,有的低声交谈,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在看窗外的景色,有的在全神贯注看报纸上的新闻。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架大家都认为是“安全”的飞机,却带着他们走向地狱。 飞机起飞的时候很正常,升空之后也一切如旧。下午1点45分,飞机顺利进入了7300米的巡航高度,结束了最具有难度攀升阶段之后,乘客情绪正常,两个机长开始聊起了天。 然而,平稳飞行了20分钟之后,怪事发生了。 一个小男孩发现机舱顶部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黑点,年幼的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好奇地指着越来越大的黑点,问自己的妈妈。妈妈正在看报纸,没有注意到儿子的问话。周围的乘客也没有注意,可是这句话被端盘子的空姐克拉拉听到了。 她顺着小男孩指的方向看去,一看大惊失色,因为那个黑点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扩大,从拳头大变成了碗口粗。 望着不断扩大的洞,见多识广的空姐也魂飞魄散,手足无措,花容失色。 那黑点仍在不断扩大,已经变成了很大的空洞。更可怕的是,冷空气正在通过空洞呼呼地往飞机里灌。 这哪是什么黑点,明明就是飞机舱顶破裂了,口子越来越大,产生了巨大的引力,把乘客们放在小桌板上的行李物品都吸了出去。 飞机舱内一片混乱,衣物、纸巾、杂志乱飞,被吸到飞机外面。机舱内,孩子、老人的惊叫声、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崩溃。 刚才还充满温馨的机枪,转眼之间变成了一座地狱。 飞机上的洞继续扩大,像被一个魔鬼无形的手在撕裂,只听“轰”的一声,很大一部分飞机顶棚被撕开,直接切换成了敞篷模式,回到了莱特兄弟最初发明飞机时的原始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机舱瞬间失压了,所有乘客的氧气面罩自动落下,很多乘客被到处乱飞的物品砸得头破血流, 还好,当时的乘客身上都系紧了安全带,他们被牢牢地固定在安全座椅上。可是别忘了这是在7000多米的高空,这里空气稀薄,气温很低,低至零下45摄氏度,乘客在这种环境下备受折磨,他们瑟瑟发抖、生不如死。 相比空姐克拉拉,他们应该还算幸运。 克拉拉当时并没有在座,正在为乘客服务,因此她成为飞机上一个最倒霉的人。 洞口进入的气流太强大了,很快把她吸出舱外,就像吸走一团棉花一样。随着一声尖叫声,乘客还没有明白发生了什么,空姐就消失在了他们的视线之中,“飞”到了飞机外面的万米高空之中。 机上的乘客都恐惧地闭上眼睛,简直无法接受这无情的事实...... 对于飞机上刚开始出现的洞口,两位机长开始却没有察觉,他们兀自在聊着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两伊战争,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会不会连任。 津津乐道的他们,对机舱发生的事全然不知。直到飞机舱内传来的巨大轰鸣声,让驾驶舱的他们感觉到了剧烈震动,两个机长反应过来,这是出事了。 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注意到机舱的情况,只以为是飞机在空中遇到了什么外来的撞击。 机长虽然未曾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但毕竟年龄在那里放着,再加上平时的训练,他从容镇定,没有一丝慌乱,从容指挥副驾驶想渡过难关。 在他的示意下,副驾驶缓缓操作着操纵杆,慢慢降低着飞机的飞行高度。 机长对此感到满意,他对副驾驶竖起了大拇指,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再也淡定不起来了。 天哪,客舱的一大片舱顶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乘客像坐在敞篷车上一般,一个个表情痛苦。 机长立即向地面发出了紧急代码,寻求有关部门救援,同时继续指挥副驾驶操纵着飞机下降。 但由于飞机顶部已经撕裂,机身在不停地摇晃,降落的过程显得十分艰难。 更可怕的是,机舱上部分“不翼而飞”之后,飞机的牢固程度大大下降,驾驶舱和客舱只有地板相连,显得是那么脆弱,仿佛随时可能被气流撕成两截。 这时候,乘客的处境也变得更加艰难,他们不但要面临着低温的折磨,而且也面临着缺氧的困境。 因为客舱不在了,附在上面的管道也断裂了,面罩供氧自然也不能正常进行。三位空姐被吸走一个之后,剩余的两名空姐和驾驶舱联系的无线电信号也中断。 这时候,塔台收到了求救信号,但是也束手无策,即使派来了飞机,也只能干瞪眼。 两架高速行驶的飞机,难道还能指望它们像好莱坞科幻片中的飞机那样,实行对接救人?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此刻的机长突然想到了之前自己接受过的紧急情况处置教程。 假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好也是最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观察飞机仪表盘,让飞机降落到理想的高度,换言之就是不缺氧的高度。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很快,高度降低了,氧气恢复了,气温也提升了一些,乘客们发紫的脸也恢复了血色。 机长一看心情好了许多,他急忙命令副驾驶把握好航向,向他们最近的卡福路易机场飞去,打算在那里降落。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再次发生。这个节骨眼上,飞机的左引擎突然罢工,失去了动力。 机长急得满头大汗,紧急重启引擎,但是却没能成功。无奈之下,副驾驶只能硬着头皮采用单引擎进行降落了。 一般来说,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不过,对于老到的飞行员来说,这不是太大问题,只要把方向舵打到一边,空气就会对方向舵产生侧向推力,调节至力矩和引擎力矩,保持机头的平衡。 副驾驶就是这样一个沉着冷静的飞行员,她驾驶着没有天花板的飞机,最终平稳降落在卡福路易机场,挽救了全体乘客的生命(65人受伤,7人重伤),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可是那个被吸走的空姐克拉拉,却永远地消失了,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这架飞机为何如此脆弱,在空中解体?当时没有遇到闪电,也没有出现鸟群、雷电,谁是罪魁祸首? 原来,这架飞机飞了19年,已经接近了它的生理极限。而且它已经起降了89,094次,远远超过了它的设计次数75,000。航空公司的老板见利忘义,不负责任,拿乘客生命开玩笑,让客机带病工作,结果酿成了悲剧。 据说当时飞机在起飞之前,就有个乘客发现了问题,有几个铆钉看上去有些松动,但是他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并没有告知任何人。 如果这名乘客及时把自己见到的情况反馈给机场方面,那么这次事故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不管怎么说,作为老司机的机长和副驾驶临危不乱,从容操作飞机,让大多数机乘人员和全体乘客能够死里逃生,还是值得被狠狠夸上一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