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沧桑金口坝

 日月存心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千年沧桑金口坝

刘景君 江庆崙

古九州之一的兖州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兖州水美,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泗河造就了美丽兖州。在兖州有古八景之说,其中“泗水流芳、石佛灵泉、玉河烟柳、金口秋波、舞雩春风”五景都与泗河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发现,沿泗河美丽景观都是以金口坝为中心展开的。

金口坝在古时称为“石门”,自古即为游览胜地,被誉为“金口秋波”。一条石坝横锁在泗河之上,宛如卧波长虹;岸边绿杨扫地,红亭映水;水面白鸥历乱,碧流涟漪。石门里的流水喷珠溅玉,坝下河里清澈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和金色的沙砾。坝西端有建于汉代的尧祠,古柏参天,红墙灰瓦,不仅景色绝佳,而且设有歌楼酒肆,“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毂往复回”,是宴客聚宾,游人流连的好去处。

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游人到此,如入画境。当年,李白、杜甫相会于兖州,鲁门泛舟,石门宴别,赋诗酬唱,便在金口坝处。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赋诗云: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沿金口坝西岸北上,河堤上绿树成荫,如入画卷,不远处即为黑风口。黑风口是把泗河水引入府河的入水口泵站,泗河水流经府河进入古城兖州。府河两岸,广栽柳树,盘根错节,直垂河面,清风徐来,风姿绰约,“玉河烟柳”即为兖州古八景之一。

在东关的一段府河上,有一座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定名为“酒仙桥”的石桥。诗仙太白以“斗酒诗百篇”、“醉草吓蛮书”而有口皆碑。他好诗亦好酒,“兴酬落笔摇五岳”,敢叫“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也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堪称诗酒英豪。人们称诗仙为酒仙,是对这位富有浪漫精神伟大诗人的昵称。李白寓居兖州(沙丘)达二十余年,出于对酒仙的热爱与纪念,后人遂称李白故居东鲁门的一座石桥为“酒仙桥”。

酒仙桥原在沙丘城东门外(今火车站“南沙岗”下),因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藩兖州为鲁王,城南扩,原桥湮没,酒仙桥移至府河处,但仍距李白故居不远,因“九”、“酒”同音异字,岁月荏苒,民间口头渐讹变为“九仙桥”,并沿袭下来。但20世纪40年代在城老东门处曾出土一古碑,俨然镌刻“酒仙桥”三字。可知“酒仙桥”方正宗桥名,而古来酒仙应首推李白。作为李白第二故乡兖州的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仍应称其为“酒仙桥”。

位于古城东门外,横跨府河的“酒仙桥”,几经移址,未改“酒(九)仙”之名。这儿北邻沙丘故址,南侧曾为唐时通往长安的驿道,是李白“别儿童入京”赴“天子诏”的地方。他跨马挥鞭,告别亲友,踏上前往西京长安的征程,一双儿女伯禽和平阳送他至驿道边,含泪话别,此情此景,已历悠悠千载。而今虽然时代变迁,路移物非,但在九(酒)仙桥畔,遥想太白当年,别有一番诗韵在心头。

金口坝下游在兖州城东南即是著名的泗河大桥。泗河大桥本名泗水桥,俗称南大桥,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驻兖州的鲁王朱寿鋐组织修建。据《滋阳县志》记载,此桥“长七十余丈,宽二丈八尺,石梁距水三丈有奇”,“捐银数十万两,历时五载始成”,足见工程的浩大。桥面纯以长方形规整板石砌成,两边石栏杆雕凿精美,扶手上下梁之间有镂空灵芝花瓶作支柱,桥身坚固如铁,气势雄伟。桥下开十五个孔洞,以畅水流。为加固基石,桥墩下沙层深处打入粗大柏木桩。为减弱流水的冲击力,桥墩基石都凿成船状尖头。整座桥造型石朴大方,坚固耐用,既符合科学原理,又具有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艺术才能,被称为“鲁国石虹”,为全国二十四座名桥之一。

1988年在泗河大桥下出土了一把硕大、修长的铸铁剑,现藏兖州博物馆。剑长7.5米,重1500公斤,纯以生铁铸成,造型雄伟,比例准确,铸造工艺精 良。剑柄有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吞口作面目狰狞的怪兽状,传说为龙生九子中的“睚眦”。剑身上又有小字铭文,是当时参与铸造官吏的题名。康熙丁酉即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泗河发生洪水,冲毁了有“鲁国石虹”之称的南大桥。郡守金一凤组织修桥成功后, 又“铸铁剑长三丈,树中洞外镇之”。此剑出土以后,便以其体量之大而闻名遐迩,“人称之天下第一剑”。

数百年来,依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由初建到历经维修,泗河大桥才得以保存至今。泗河大桥1984年被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持单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泗河水宛如一条青龙蜿蜒流淌,金口坝就是这条青龙的眼睛,犹如镶嵌在泗河上的一颗明珠,美丽明亮,深邃睿智。它增加了兖州的诗情画意,提升了兖州的文化底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