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世界||城里的拾荒者

 晨风的书屋 2023-05-23 发布于江苏

   城里的拾荒者

 每次在楼下散步,我经常看到几个老人背着一个编织袋,或者骑着小三轮,在小区里捡废品。这些捡废品的老人们看上去都有六、七十岁了,身体精瘦,沉默寡言,从外表看上去还算健康。在小区的垃圾筒旁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城里的人叫这些捡废品的人是拾荒者。

 拾荒者每天都在那些垃圾筒里翻腾着,任凭风吹雨打,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他们的眼睛随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翻看着,希望能够找到可以卖钱的物品。在他们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手中翻拣出的“宝贝”,而无旁物。

 住进这个小区以后,我就注意到了这些拾荒者。他们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年四季都穿着近乎破旧的衣服,走路都一样的佝偻缓慢。如果不仔细辨认,我几乎有点分不清他们。或是早上,或是午后,他们在单元门口的垃圾筒里翻找着,小区门口的超市附近也是他们常去的地方,那个地方可能收获更多。

 人们丢弃的纸箱、泡沫板、饮料瓶、旧衣服、再就是偶尔得来的废铜烂铁,都是他们的收获。他们互不干扰,各自在众人身后的荒芜里小心翼翼地翻找着。他们翻腾过以后应该还要去往别处,因为在小区里的那些垃圾筒里,哪能找出来多少值钱的物品?他们肯定得扩大范围,每天沿着固定的路线,不放过一丝丝生机,从而支撑着自己卑微的生活。

 有时,我看到他们也揽一些力气活,帮别人搬点东西,价钱自然也比四处拣废品来得实惠。这样的力气活对他们来说,比蹬着小三轮,或者背着编织袋四处捡拾废品要好得多。可是这样的活儿,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出现不多的小概率事件,更多时候,他们只能靠着运气在垃圾筒里讨着生活。

 他们每天早早地从城市的边缘来到城市的光鲜里,日落西山时,再悄然地回到自己那个谁也不在意的蜗居里去。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每当看到这些拾荒的老人,我心里总是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感受,这种莫名的感受,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测隐之心。在这莫名的感受里,我还掺杂着对这些老人的一丝敬意。

 因为我一直觉得,做一个拾荒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那些被别人丢弃了的物品里,去发现它们的另一番价值。他们通过废品回收利用的过程,从而让一个梦重新开始。别人结束了它们的价值,而拾荒者们则延续了它们的另一个梦。在这些看似平凡而卑微的劳动里,隐约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崇高。

 这些老人原来都是近郊的农民,随着城市的扩建和改造,他们所在乡村的土地被城市征用了,于是老人们变成了城市人,每月拿着政府发放的那数额不多的生活补贴,维持着自己的晚年生活。因为农村的老人没有交过养老金,所以享受不了退休工资。于是,拣废品卖的钱,就成了贴补他们生活的来源之一,人们称这个群体是城市边缘人。

 在喧嚣繁华的城市里,这样的城市边缘人还不少。每天,在小区门口的人行道上,常常看到几个卖蔬菜的老人。他们的面前放着青菜,韭菜,菠菜,玉米,或者豆角等等。这些时令蔬菜看上去很新鲜,很干净,价钱也很公道。老人们反复地向路过的行人们介绍着,苍老的脸上堆着笑容,充满着期待。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里总是涌动着一阵感慨。进入老年的农民,和城市的老人不同,农村的老人没有退休,不管年龄多大了,他们选择的养老方式,就是力所能及地干点农活。按照他们的话说,每天忙习惯了,闲不住,闲着容易生病。一个一辈子劳动习惯了的人,也许真的闲不住,闲着的时候也是百无聊赖。

 在中国的乡村里,对于一个真正的农民来说,他还真的是退不了休。看着满地的麦子等着收割,看着成熟的玉米等着掰取,看着绽开的棉花等着采摘,你能站在那里袖手旁观吗?农村的老人没有退休,他们到了晚年就和棉花枝,玉米杆,番瓜藤,小麦把的用途差不多。很多风烛残年的农村老人,就这样在广阔的天地里,发挥着余热。

 乡村的老人没有退休,他们与田野里的庄稼“同生并老”。一辈子,爱恨交织的庄稼,才是一个农民最可亲的老伴。在广阔的农村里,乡村的老人们和自己种植的庄稼一样,收获完所有的庄稼,剩下的秸杆直接还田,符合环保,看来岁月有情,土地才是乡村老人最后的灵魂家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待遇正在加大力度,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待遇,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全民进入小康社会,这是我们的中国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让全社会的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梦想应该不会太远。

作者简介:

晨风,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中年步入作家行列。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