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按节气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共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夏季气候炎热,酷热难挡,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倦过度则可气耗津伤,暑热病邪乘虚侵入而致病。广东地区夏季雨湿较多,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气与暑热合邪可形成暑湿病邪。
因此夏季中药保健养生主要围绕“暑”、“湿”、“热”展开,主要养生原则有清热、解暑、除湿、健脾胃、补肺肾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夏季养生必备的中药材。
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咽喉肿痛、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等,为夏日良药。金银花也是原卫生部颁布的药食两用植物,多用来做汤、粥和茶饮。金银花茶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在炎热的夏季喝些金银花茶,可以预防中暑、肠炎、痢疾,还可以疏利咽喉、消暑除烦;而金银花粥清香味美,可清火消暑。
在搭配上,金银花可以联用百合养阴润肺、安神,联用麦冬以润肺益胃,清养心神。
使用方法:金银花茶,金银花粥,金银花炖鸡汤等。
金银花药典用量为6~15g克,代茶饮单次使用不超过5克,煮粥(汤)单次使用不超过40克。
金银花性寒,对于脾胃虚寒者,反而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影响健康。
金银花茶不可以长期饮用。长期饮用,由于其寒性,容易损伤脾胃,引起胃部不适、食欲不振。
菊花味苦、甘,性微寒;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功效。菊花适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目赤昏花等。菊花茶是菊花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夏日饮用,不仅可以清热解暑,还可以清肝明目。
另外菊花种类较多,在功效和使用上有所侧重。滁菊疏散风热的效果最强,降火推荐使用滁菊;贡菊的寒性较缓,清肝明目的作用更突出,明目推荐贡菊;杭菊清热利咽的效果最佳,咽喉肿痛推荐杭菊;野菊花寒性最强,解毒清热消肿的作用最强,故清热消炎推荐野菊。
在搭配上,菊花可以加枸杞以养肝明目;加山楂以消食降脂。
使用方法:菊花茶,菊花糕、菊花羹等。
菊花的用量为5~10g克。
部分人在喝了菊花泡水之后,出现皮肤红疹瘙痒,这是过敏的情况,不可继续服用。
藿香味辛,性温;具有化湿解暑,止呕的功效。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对于暑湿重症,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呕吐泄泻、恶寒发热等夏日常见症状均有明显疗效,故藿香为夏日的必备良药。藿香也被卫健委列入药食两用目录,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应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茶饮、点心以及菜肴等。
藿香最常搭配的为佩兰,两者合用,去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明显;另外,对于偏寒湿的,脘腹冷痛者可搭配丁香以温中祛寒;对于脾虚阻滞,神疲乏力者,可搭配白术以补气健脾;对于水湿内停的水肿者,可搭配薏苡仁以利水渗湿。
使用方法:藿香泡水、藿香叶粥、凉拌藿香等。
在使用藿香期间饮食宜清淡,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具有利水胜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等。夏季潮湿闷热,有时会疲惫没有食欲,甚至出现纳呆便溏等症状,这是夏季湿邪入体,湿气困脾,脾胃虚弱的表现,此时使用薏苡仁可以祛湿健脾,提振脾胃的功能。
另外夏季晨起,出现乏力,眼周水肿的症状,也是湿邪入体的表现,使用薏苡仁可以很好的改善。薏苡仁日常生活常见的应用方式为煮粥和煲汤。
生薏苡仁利水作用更强,水肿、小便不利患者应该使用生薏苡仁;炒薏苡仁性转为微温,侧重于健脾,因此对于乏力,食欲不振的脾虚泄泻患者应该使用炒薏苡仁。
搭配上,薏苡仁可以联用同样健脾化湿的白扁豆,增强健脾利水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体内湿气重的患者尤为适用;
而对于脾胃虚寒,湿气重的人,可以联用生姜,以暖胃散寒;夏天煲汤上,薏苡仁可以搭配冬瓜,以清热解暑,对于容易湿热的人特别适合。
使用方法:薏苡仁粥、薏苡仁冬瓜汤、薏苡仁排骨汤等。
薏苡仁的主要功效是除湿,阴虚体质,体内津液偏少,长期食用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薏苡仁向下祛湿,会影响胎儿。
西洋参性凉,味甘而微苦;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夏季炎热,尤其是室外活动的人群,易伤津耗气,导致气阴两虚,出现口干舌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心烦气躁等症状,而西洋参可补气养阴、润养五脏,同时绝无温燥上火之弊端,被称为“无火参”,很适合夏季“清补”。
在服用方法上,西洋参可含服、代茶饮和煲汤等。
在搭配上,气阴两虚的人可以加用也有补气益气作用的黄芪,补气效果更好;对于气阴两虚,心脾虚弱而失眠的人,可以联用龙眼肉;对于气阴两虚兼津伤食少的人,可以联用石斛。
使用方法:西洋参茶、西洋参炖排骨、西洋参炖蜂蜜等。
西洋参补气,萝卜泄气,两种不建议同用。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为结构药理学,专职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最高影响因子11.5,擅长中药合理应用。
供稿:药学部
编辑:黄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