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书叠浪,新图式。

 假装懂艺术 2023-05-23 发布于北京
 ▲ 独立审美是一种信仰

近日,孟凡书水墨雅集「人生小满·刚刚好」在宋庄国防艺术区·宽的空间如约开启,有幸参加,其中的一件新作《弱水》备受震撼,这是孟兄从传统绘画跨进当代水墨的标志性作品

《弱水》局部/人生小满 刚刚好

弱水:古水名,原指西北地区的黑河,也指水道浅不通舟楫的河,抑或难渡的险河。

看到“弱水”二字,必然会让人联想到那最知名的句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现在既指忠贞不二的爱情,也可引申为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最初是源于佛经故事。佛像题材更是孟兄的拿手绝活,其笔下法像气象庄严、华美,度一切苦厄。

孟凡书 净瓶观音 36×92cm 纸本水墨 2023

中国绘画的繁荣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壁画开始的,主角就是佛像,而作为中国画灵魂的山水画此时还没有独立成科,只是佛像人物的一个配景要素。如顾恺之的《洛神赋》是当时的代表性绘画,“山水”仅为代指性的作用,完全是人物的从属。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宋摹本/局部)

孟凡书 弱水 144×367cm 纸本水墨 2023

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感觉:咦,这不是汉砖吗?能把至柔的水画得如此方刚,倒是契合孟兄“古拙”的绘画气质。

汉砖纹 民国拓本

再细看、细品,别有一番滋味,越嚼越有意思,顿时让我思绪飞扬,表达欲倍增;中午请吃的那一顿火锅,也没少起作用。画“浪”,谁也避不开南宋马远的《水图》,他给后人提供了一套画水秘籍。

<<  左右滑动 · 查看下一张  >>

南宋 马远《水图》绢本设色 26.8x41.6cmx12 故宫博物馆
画水12种/经典图谱

马远为历代画家树立了画水的范本,这组册页既有细浪漂漂、云舒浪卷,又有秋水回波、寒塘清浅,还有黄河逆流、长江万顷等等。而孟兄的这幅称为“弱水”的巨浪,不论是画法,形式,还是气象上,都别开生面,与之不同,可为《水图》续新章。

南宋 马兴祖 浪图 20.8x22cm 绢本设色 东京国立博物馆 

插播这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的作品,是为了引出日本浮世绘的巨擘——葛饰北斋,谈到现代艺术图式的巨浪,他的那幅《神奈川冲·浪里》也是值得一提。

日本 葛饰北斋 神奈川冲·浪里 浮世绘版画

这是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绘版画作品,描绘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即“神奈川冲”)汹涌澎湃的海浪,浪里还有三条奋进的船只,也体现了船员们面对惊涛骇浪的不屈精神。浮世绘对莫奈、梵高、高更等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影响深远。

《弱水》局部/激浪

这种不屈、迎头向上的精神,在孟兄这幅巨浪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接天的浪花与排山倒海般的巨浪占据整个画面,既稳重,又充满张力。

两者之间,或许是一种发扬,也可能是寻求现代艺术图式表达上的不谋而合

《弱水》局部/山与水合一

山水画是文人的精神图腾,自古文人都寄情于山水、畅怀抒情,寻求内心的一份自在和安宁。《论语·雍也》中有名言:”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乐”:“像……一样”的意思)

“山”与“水”两元素作为中国文人画的核心,在这里完美合一了,这件作品将水画成了山峰,也将群山画成了巨浪,足够大胆而富有创意,更是一种终极的处世哲学,”阴阳“合一。而略显粗拙的线条,让画面散发出来的气质更为随和、自然。

孟凡书 | 自由艺术家

荣宝斋画院老圃工作室助教

深圳市正地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在当代水墨领域,所谓的当代艺术语言,就是人与画的合一,画出真性情,这也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将生活趣味和个人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中。

中国画,承续笔墨,重在新生。

在看  留言  分享  打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