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的自然笔记》-459《鸟鸣河州》39

 左岸大山 2023-05-24 发布于山西


---雁南飞
 
一曲雁南飞,千古人心碎。我们最早获取大雁的信息往往来源于文学作品。从最早的《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到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吕氏春秋》的“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以及我们现在传唱的《鸿雁》。我们让大雁承载了太多的人文情感,大雁飞飞,究竟是怎样的行为让我们千古寄情。

 

 
 
天高气爽,我走在家乡的河流两岸,耳朵倾听着雁鸣阵阵,眼睛追寻着蓝天中雁行排排。这是大雁迁徙的季节,他们携带着成群的新生的儿女,唱着心满意足的歌谣,飞去温暖的地方。
 他们常由最有经验的父亲领队飞行,他懂得驾驭气流的变化,让雁阵利用气流变换着队形,有时呈“人”字形,有时呈“一”字形。大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迁徙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每一只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形成了和谐的气流,让迁徙变的更加轻松。他们飞行速度很快,时速可以达到70公里左右,即便如此,也要飞行一个月的时间。



 
河滩的青草已经变成了金黄或艳红,一些芦苇开始飘荡着白色的花朵,那花朵随风起伏,在阳光下,在蓝天的映衬下,呼应着高处的雁阵,同样开始了他们的游荡。不时有斑嘴鸭从草丛中飞起,点缀着河岸的秋色,于是,我的眼中便有了一幅秋日的水墨丹青。
 



有一些豆雁和鸿雁降落在河滩的深处,他们是大雁中的两种,此刻,他们正在短暂的休息与补充能量。随着我的靠近,一些担任警卫的雁开始急促鸣叫报警,随之便是躁动的群飞并伴随着更响亮的鸣叫。这只是一种受惊的起飞,一般不会远去,只是在河流上空盘旋,寻找到可以避险的地方便陆续降落。
 
 


 
我尝试利用地形的有利条件伪装接近,几个迂回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观察点。豆雁和鸿雁都是体型较大的鸟类,身长近一米,颜色雷同,以褐色为主,夹杂着些许的白色与红色。但嘴部有着明显的区别,豆雁嘴前部有亮黄色,而鸿雁则全部为黑色。他们动作行为也很类似,如我们的家鹅(鸿雁是我们家鹅的祖先),摇晃着巨大的身躯在河滩觅食。
 



仔细观察,我们很快便会发现一个细节,他们在活动中几乎都是两两为伴,即使是一些小群体,也多为偶数,这应该是他们性格所致。豆雁与鸿雁都是爱情的忠贞守护者,大雁从不独活,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我在汾河拍鸟,大雁殉情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金代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这样描述: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另一只脱网而逃。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余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磊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暮色降临,大雁群却响起了一阵洪亮、清晰的单声鸣叫,尾音拖得较长,似“嗯-嗯-”声,响彻整个河流的上空,这是他们又将远行的号角。豆雁和鸿雁已然远去,悠扬的旋律却久久回荡在河流上空,秋日有绵延不绝的细雨,再伴随着雁鸣阵阵,此情此景必然会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这也许就是千古《燕南飞》有哀有怨的原因吧。

我的两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